陈晶
摘要:在听说理念主导下的词汇教学,仍然存在以说为主,缺乏听后反应练习的状况。但在成篇聆听练习中,每个词的出现都是瞬间的,听后反应练习必须进行。本文总结了听词练习的基本方法,并对练习结果提出了可直观感受并易于操作的两个指标要求:师生顺序和练习速度,以使词汇练习在课堂环节即可达到最优效果。
关键词:第二语言教学 词汇 听力
一、现状及问题
语言教学中,词汇是最初级的语言单位,占据着语言教学的首要位置。二十年前的词汇教学由于师资和音视频资源等的限制,举国上下都采用读写翻译法,如198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初中英语教材第一册第二课,给出了三个水果,教师教学的方式就是把这三个词写在黑板上,教学生读:apple——苹果;orange——橘子;banana——香蕉。
2000年前后教育部开展了基础课程改革,新的課程标准逐渐发布。与旧的教学大纲相比,除了内容有变动之外,语言教学的新标准主要体现了教学理念的改变,更强调情景性和功能性,让学生能说,并且指导在什么场合下说,而不是单纯学句子,在此基础上再拓展阅读和写作,这个方式更符合语言的应用性特征。2002年通过审核的人民教育出版社英语教材的编排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课文单元有了场景:比如2006年6月出版的七年级上册第4课Where is my backpack:课本首先给出的是场景图:房间里的物品以及物品所在的位置,随后是有关物品的名词和介词的练习图片,再后面是篇章听力练习图片,要求执行的任务是给物品编号,此后再进行会话练习,后面还有篇章阅读和短篇的写作练习。
这种理念和教材课文设计方法对教师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但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即便在强调语言听说的理念指导下,词汇教学仍然存在以说为主,缺乏听力反应练习的情况。
从理论上来说,心理学认为,再认难度应该小于再现难度,输入性的听力难度理应小于说话难度,但实际上,除非是完全缺乏说话经验的学生,绝大部分学生,尤其外语专业的学生都认为听力难度大于说话难度,其瓶颈极难突破。
这个现象的关键在于,目前的语言学习中,词汇学习主要以说为主,缺乏有速度要求的听说反应练习。然而在成篇的听力练习中,每个词的出现都是瞬间的,并没有说话练习中那么长的“看见意义——检索——发出声音”的反应时间,学生听力反应不好是必然的。听力好坏与词汇听后反应速度正相关,要提高听力,在词汇学习阶段进行听后反应训练极其必要,而且这个练习应尽量在教师监控下在课堂上完成,才能保证正确率和效率,也能保证其后的篇章听力和阅读高效完成。
二、听词训练及方法
从语言的概念来讲,词汇学习,指的是将词语的语音及书写形式,及其意义关联起来的学习过程。首先要进行音意关联,如中小学词汇练习,主要是练习将课本图片中的词或短语与其语音形式关联起来。据笔者在若干学校的听课调查,这个练习过程,主要体现为老师指图学生说词。
这个学习过程就缺乏笔者所说的听后反应,尤其是快速反应练习。
所谓听词练习应当是学生听(教师说或者听音频),为了保证练习效果,学生听的同时,教师应对练习结果进行即时反馈,并逐步推进学生的反应速度。笔者设计了听词练习的步骤及指标要求。这里仅以初级词汇学习为例,并且主要以班课的集体练习为目标,个别练习应在集体练习已有成效之后进行,以免给学生过大的压力,如时间有限,也可省略个别练习。
(一)基本学习方式:图片和动作练习,编号和动作反应检查
初级词汇多以图片和动作进行展示和练习:名词、动词、形容词都可以用图片进行,动词形容词类则可用动作进行。
首先教师利用图片或动作给学生进行词汇的语言示范,缓慢而清楚地进行若干遍展示之后,就可以进入听后反应练习。
这种听后反应是老师发音学生听。练习中教师要检查其结果:学生要让老师知道他们听到的词是哪一个。在用图片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在教师说完一个词后指出他们听到的词是哪一张图,在动作教学场景中,学生则在教师说完一个词后用动作示意他们听到的意义。
但在班课教学中,在图片教学场景下,学生听后指图存在一个问题:无论指课本上的小图,还是黑板或屏幕上的大图,教师都难以及时发现学生的答案正确与否。笔者解决的方案是成组给图,图片编号,学生听后口头回答编号,同时以手示意编号。这种方式既可以在集体教学中方便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也能使学生长期对难度较大的数字保持练习。
(二)基本要求:及时反馈,推进速度
语言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讲练结合,精讲多练。听后反应练习也应保证一定的重复度,并保证学生练习达到熟练程度。
为保证练习效果,教师在练习过程中要不断给予反馈,学生听完词,以动作或图片编号给出答案后,教师可立即也给出正确动作或编号答案。如果集体练习中多数学生不能及时反应,教师应稍作等待,给予学生思考时间。
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学生反应速度会不断加快,由于集体练习中总有些学生相对反应缓慢,教师应当有意识逐渐加速,推进整个班级的练习速度。
三、听词训练应注意的要求
听词训练过程需要一些特殊要求。
(一)词汇分组
为了保证记忆效果,听后反应要有一定的词汇容量,但单元词汇量较大的话,也不适宜一次性全部教完。
备课时,教师可以将本单元生词进行分组:可以词类为标准,如名词分作一组,动词分作一组;也可以场景为标准:如:踢、打、拍、足球、篮球、乒乓球等等。每组6个到8个比较合适,小于4个进行反应练习达不到听力效果,太多记忆压力太大效果也会较差。
(二)有一定复习
词汇记忆性练习要达到稳固效果,尤其是要达到在成篇听力练习中高速反应的效果,一定要有若干次有效复习,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的规律,复习时间节点可分别设置在一节课结束时,一天后,一周后。至少可以在下次上课是复习上次内容。教师监控下的复习速度快,用时不多,效果也好。
(三)生词学习与篇章学习不要放在同一课时
由于成篇的听说读写练习对词汇快速反应要求较高,实际是对词汇掌握的稳定熟练度较高,那么教师训练时要注意将词汇学习和篇章练习分开进行,给予学生遗忘后再复习稳固的时间,练习完生词马上进行听或读的联系,测试不会太差,但预后效果会打折扣。
(四)听写并非听词练习
很多教师会用听写进行词汇学习效果检查,但要注意,听写是对书写准确性的检查,而不是听力训练手段。听力是对听觉上的语言形式与意义关联的能力。
四、结语
词汇练习放在课堂上,看似多花费了时间,但有了良好的词汇基础,成篇听说阅读时间就大大减少,学生学习成效高,听力阅读焦虑感也大幅度降低,这个投入是十分值得的。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