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晚期潮汕地区茶叶贸易的变迁

2018-01-27 10:43谭任均
祖国 2017年24期
关键词:潮汕

谭任均

摘要:清代中晚期,潮汕地区既是福建茶叶的消费市场,也是福建省初级茶市和南洋两地的茶叶贸易的周转站。在1861年汕头开埠后,福建省所产的茶叶运输到潮汕地区,再经过汕头港出口、外销到暹罗、泰国等南洋一带。到清代晚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潮汕地区的茶叶贸易进入衰退期。

关键词:潮汕 茶叶贸易 闽茶

清代中期,茶叶成为全国最重要、最大宗的出口商品。到清代晚期,中国的茶叶出口量呈现不断下滑的趋势,很快就被印度、锡兰等国超过。根据国内学者对清代中晚期的茶叶贸易研究成果,中国茶叶贸易的衰落大致可归纳为如下三种原因:一、茶叶生产方式落后, 不适应当时国际激烈的竞争环境;二、茶叶品质良莠不齐,缺乏核心竞争力;三、杂税繁多,不利于中国茶农和茶商在市场中生产。在清代中晚期,潮汕地区同样也经历了由盛转衰的变迁。本文尝试以潮汕地区为研究地区,对该时期潮汕地区的茶叶贸易模式及其茶叶贸易变迁进行阐述。

一、闽茶入潮与闽茶消费市场的形成

在清中期以前,闽茶入潮是福建省茶叶向南流动的表现。潮汕地区的茶叶产量不大,虽有一部分产自本地的凤凰山,但更多的是依赖外来的茶叶。其中,闽茶是潮汕地区主要的茶叶来源。 “粤中旧无茶,所给皆闽产,稍有贾人入南都,则携带一二松萝至。”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从国内学者对清代武夷山下梅村茶叶贸易的研究中可知,下梅村不仅是清初著名的大茶市,也是福建茶叶流向英国、恰克图的“万里茶路的起点”。同时,下梅村也有一部分茶叶向南销售到潮汕的北部地区(饶平一带)。“清初本县茶市在下梅、星村,道、咸间下梅废而赤石兴。红茶、青茶向由山西客至县采办,运赴关外销售。乾、嘉间售于粤东。”在缺乏机械化交通运输的情况下,潮汕地区凭借得天独厚的韩江水系构成了发达的水上茶路贸易网络,促使其能与福建省进行成规模的茶叶贸易。“清初茶市在下梅,附近各县所产茶,均集中于此。行筏三百辆,转运不绝。”武夷山下梅村的茶叶,主要是通过水路,沿汀江、韩江一路南下,最终运送到潮汕地区。

到清代中期,潮汕地区成为福建茶叶南下的消费市场。其表现为如下三个特征:第一、潮汕地区对外来茶叶依赖性大。这可从清初广东的茶税体现出来:“盛京、直隶、河南、山东、山西、福建、广东、广西均不颁引,故无课。惟茶商到境,由经过关口输税,或略收落地税,附关税造销,或汇入杂税报部。 此嘉庆前行茶事例也。” 广东不颁茶引,不收茶税。茶商经过关口则需要交付茶税。广济桥是潮州府管辖下的关卡路口。茶商通过帆船运载茶叶,进入韩江流域中下游,再过广济桥,输送到潮州府各县。茶商们到了广济桥便需要支付相应茶类的茶税。“广东茶课一十两五钱。地不产茶,不给引目,惟乐、昌县抽税充额,其长宁县茶园墟税项下彙解。又潮州府广济桥每日觔细茶税一钱,粗茶税一分五彙入桥税内。” 早在康熙年间,茶商们络绎不绝地经过广济桥,虽无法考察这些茶商具体来自何处,但可推知,潮汕地区需要依赖外地的茶叶补给,因而需要与茶叶初级市场产生联系,发展茶叶的区域经济,而毗邻潮汕地区的福建省便成为其优选的且经济互动最为密切的茶叶初级市场。

第二、潮人嗜好闽茶。翁辉东撰写的《潮州茶经》:“潮人所嗜,在产区则为武夷、安溪,在制法则为绿茶、焙茶,在品种则为奇种、铁观音”另外,在《澄海县志、风俗》记载:“嗜食茶,以武夷小种为上。”潮汕地区民间向来有嗜好闽南工夫茶的风俗,尤其爱好福建武夷山所产的茶叶。可推知,福建茶叶在潮汕地区有一定的消费量

第三、潮汕地区的墟市为外来茶叶主要的销售平台。19世纪的潮汕地区,完善了以墟市为中心的地区贸易体系。根据乾隆《潮州府志》所示,潮州府九县一百零九个墟市中“逐日市”者就有六十个,超过总数的二分之一;每旬三市者三十九个,约占百分三十;每旬两市者八个,约占百分之七;而海阳、澄海两县的墟市已全部为“逐日市”了。运输到潮汕地区的外来茶叶,流入到以地方墟市为中心的地区贸易商业贸易格局中,被墟市所消化。从光绪三年的重修题名碑当中看出,当时的潮州府设有布行、米行、杉行、纸行、茶行、果行等行商。可见,外来到潮汕地区的茶叶在本地主要是通过墟市为平台,以零售的方式销售给当地潮人。

二、闽茶对外贸易的周转站

清代中期以后,潮汕地区从闽茶的消费市场转为闽茶对外贸易的周转站。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汕头于1860年1月1日开埠。此后,汕头港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潮州港和澄海港,成了潮汕地区最重要及最大的贸易港口。它同时也是一个与世界贸易体系紧密联系的港口城市。“五口通商后,則由下府、潮州、广州三帮至县采办而转售于福州、汕头、香港。岩茶多销于厦门、晋江、潮阳、汕头及南洋各岛。” 汕头开埠后,潮州帮从福建产茶地区采办茶叶,再通过汕头港转运到南洋一带。“本地产销之茶,分龙严、平和、平远、梅县、连城、大埔、饶平与沿海各省及外国移输入之两种。然因多量输出南洋之故,本地产额不敷。”潮汕地区的茶叶既包括龙严、平和、平远、梅县、连城、大埔、饶平等地出产的,也包括从沿海各省及外国输入后转运到南洋的。

清代中期,潮汕地区茶叶对外贸易臻于鼎盛,并延续到1886年。这段时期,茶叶成为了潮汕地区大宗外贸项目之一。潮汕地区主要的茶叶外贸市场是暹罗、泰国等南洋地区。 “香港、新加坡、暹罗、安南、爪哇各地用之红茶系乌龙茶之一种,绿茶则为闽产之熙春。皆从汕头输出。”从汕头港出口的茶叶基本都输出南洋等地。根据清代潮汕地区各年海关报告统计,从1886年到1889年,由汕头海关出口的茶叶,每年接近1万司马担,是销往国外价值额最高的货物。1886年是潮汕地区茶叶出口的顶峰年,为10030担,是1871年的11.9倍,价值216039海关两,占当年生产总值的15.55%。1864年到1877年,茶叶出口占出口总值的3.94%。1878年到1894年间,茶叶占出口总值第二位,达10.38%。

综上可见,一方面,汕头港开埠后,潮汕地区与南洋一带的茶叶贸易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另一方面,从福建省输送到潮汕地区的茶叶主要往南转运到南洋一带。endprint

三、潮汕地区茶叶贸易由盛转衰的转折点:1886年

清代中期是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复兴期。到了清代晚期,中国茶的叶对外贸易走向衰退。特别在被喻为是整个19世纪中国茶叶贸易由盛转衰的标志年份——1886年以后,全国的茶叶出口量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清代晚期的潮汕地区茶叶贸易同样也表现出不断衰退的趋势。

根据清代潮汕地区各年海关报告统计,1886年潮汕地区的茶叶出口量在达10030万担的顶峰之后,便出现逐年下降的趋势。1891年,潮汕地区的茶叶出口量为7620担,1896年为6298担,1904年为5166担,到1911年仅剩4204担。

潮汕地区茶叶贸易衰退的出现,除了受到来自印度、锡兰等国对国际茶叶市场造成的冲击外,还有如下特殊原因:首先,潮汕地区对产茶地茶叶供应量有很强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使得潮汕地区的茶叶储量存在着不稳定性和被动性。它不仅受到供应茶叶的初级市场的供给影响,而且还受到海外市场对茶叶需求的影响。另外,潮汕地区的茶叶也需要满足潮人的日常饮茶消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茶叶对外贸易的出口量。

再者,茶商不重视对茶叶的产品包装。“惜各地之出产,大都不讲求,商人复乏经商远识,重以包装粗劣,不炫人目故对外资易,殊不巨也。”这也与其传统的经营模式有关。外销南洋的茶叶,特别是炒茶,一度受到南洋地区人民的欢迎,但产品却缺乏适当的包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炒茶的销售与传播。

最后,潮汕地区所产茶叶主要是饶平一带所产的待诏山茶和乌岽茶,茶叶种类较少,而茶叶的品质更是参差不齐。乾隆《潮州府志》曰:“近饶平之百花山、凤凰山多有植之者。百花山一名待诏山,故称待诏茶,品亦不恶。大埔则大麻、阴那等山皆产茶,亦尚可饮,其余土茶皆苦而不香。”这也是限制潮汕地区茶叶的对外贸易的规模的重要因素。

四、结语

综上可知,清代中后期,潮汕地区既是福建茶叶消费市场,也是联系福建省茶市和南洋两地的茶叶贸易的周转站。潮汕地区茶叶贸易模式与福建省茶叶的南运有着紧密的联系。潮汕地区的产茶地区并不多,茶叶产量也并不大,基本无法满足府内的消费,需要依赖从福建初级茶市所运来的茶叶以作补充。囿于茶叶产量的不足,使得潮汕地区无法像福建下梅村一样成为茶叶的初级市场,而是扮演一个茶叶周转贸易的角色。而闽茶入潮,则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潮汕地区茶叶生产不足的缺陷。地理因素、人文风俗、墟市的发展等原因也促使潮汕地区成为福建茶叶的消费市场。汕头开埠后,潮汕地区作为沟通福建茶叶初级市场和暹罗、泰国等南洋一带的茶叶海外市场的作用更为明显。在清代晚期,潮汕地区的茶叶贸易逐渐失去昔日的辉煌。潮汕地区的茶叶贸易对福建初级茶市的依赖,产品的包装,传统的销售模式以及茶叶品质等因素导致其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下继续生存。

参考文献:

[1]肖坤冰.茶叶的流动:闽北山区的物质、空间与历史叙事(1644-1946)[M].北京:北大出版社,2013.

[2]鄭丰稔.民国崇安县新志[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作者单位:广东省肇庆市肇庆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潮汕
潮汕牛肉火锅
潮汕名食
——南瓜芋泥
潮汕:中国美食的一座孤岛
无锡潮汕商会扎根“第二故乡”
潮汕:把一碗粥吃成了传奇
潮汕文化进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SACRIFICIAL SWINE
潮汕民间善堂组织的历史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