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陶渊明的人生经历解读其诗作

2018-01-27 10:41贾婷
祖国 2017年24期
关键词:解读诗作陶渊明

贾婷

摘要:中国诗歌史上不乏伟大的诗人,陶渊明就是其中一个。在陶渊明的诗作中,他用他创新的思维、无穷的智慧、细腻的感情将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出来,将自己对于人生的感悟用最朴实无华的文字展现在了世人面前,而这些都不能和他的家庭、人生经历分割开来。本文将从心理学和文学互相结合的角度出发,结合陶渊明的人生经历解读陶渊明诗作及其经历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陶渊明 人生经历 解读 诗作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 ,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任职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在经过了人生很多不如意之后,他对于人生也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在《陶渊明集序》中,萧统曾经称他说“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于隆,孰能如此乎!”

一、少年时期家庭变故的打击

据史书记载,陶渊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生人。庶族寒门大家族,并不是家世显赫的门阀士族,尽管他的曾祖父陶侃被封大司马、长沙郡公,祖父父亲陶敏都曾经是太守,母亲更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但也一直都是不被重视。直到其八岁的时候,父亲陶敏去世,家境没落,母亲带着渊明还有妹妹一起到外祖父家生活。父亲早亡,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一场重大变故,对于一个儿童来说,所带来的心理创伤更是不可磨灭的,对今后的性格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甚至会影响一生的心理情况。在古代,父亲就是一个家庭社会关系的中心,对男孩的社会化影响特别大,陶渊明因为缺少了父亲在职场中进行引导,导致他初入职场时,看到社会的动荡不安,无从适应,进而产生了逃离的念头,这才有了《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中的“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在外祖父家陶渊明一直热爱琴书这才有了《与子俨等疏》的:“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

二、中年时期贫困生活的历练

陶渊明父亲去世之前,家境还能勉强维持,父亲去世了之后,他的生活就陷入了贫困,在《有会而作并序》中他说“弱年逢家贫,老至更长饥。”,《与子俨等疏》中写道“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正是由于一直物质贫乏,才培养了陶渊明坚强、吃苦耐劳、节约质朴、热爱劳动、不羡慕荣华富贵的美好品质。这也是他最终在选择归隐田园时能够平静接受的重要原因。二十岁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饮酒》其十:“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即是回忆他的游宦生涯。尽管物质生活贫困,但是陶渊明的精神生活却非常的充实、富有,才有了《五柳先生传》中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中他写道“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陶渊明在外祖父家的藏书中学习了《老子》、《庄子》等书,还自学了自己感兴趣的儒家经典,这使得陶渊明在追求道家与自然和谐相处、热爱自然的同时,又接受了儒家积极的入世思想。这也就解释了他后来的“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

三、晚年时期自然环境的陶冶

古有记载“陶渊明,浔阳柴桑人也。”至于浔阳柴桑,山水的美丽之处,后人的很多文献中都有记载。虽然家境贫困,但在大自然中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欣赏大自然的美成了他最快乐的事,苦闷都在山水天籁中获得了消解,在他步入仕途后,始终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官场中无法适应,这时候他发现家乡的田园生活才是他所需要的,在大自然中他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这才有了《归隐田居》中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在大自然中,他感受到了自由、輕松,这是复杂的官场生活无法带给他的。优美的大自然环境,造就了陶渊明的诗情,他自己也认为浔阳奇特的山水风光熏陶了他不一样的文思,在《题浔阳楼》中,他写道“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今朝登此楼,有以知其然。大江寒见底,匡山青依天。”“清辉与灵气,日月共文篇”。在《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中,他所表现出来的正是决定归隐之后的轻松自在。

四、结语

陶渊明善写诗文辞赋,诗词中大多为描绘自然景色及农村生活,其诗的主要风格为田园诗,寄寓着其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膝富贵的处事风格,陶渊明诗作中的艺术特色,不但语言质朴自然,而且特别精炼,具有其个人独特风格。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诗文重在抒情和言志。抒情、写景、议论紧密结合,情景交融,从中反映了作者的个性,他的清高自赏和不与世俗同习。在他的山水田园诗中,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一般,远离了尘世的烦嚣,获得了一片净土。

参考文献:

[1]李春艳.论童年经验对陶渊明人生体验生成的影响[J].文学教育(上),2017,(04).

[2]马现诚.陶渊明的“安道苦节”及其人生境界[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3).

[3]王群丽.陶渊明归居田园的精神困境——重释陶渊明[J].山东社会科学,2005,(10).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2016级)endprint

猜你喜欢
解读诗作陶渊明
梁潮诗作《水里边》·源清书法
你好,陶渊明
상경란과 서영수합의 시작(诗作)비교 연구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简论梅尧臣写实诗作的晚唐情结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不为五斗米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