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清词中的《长相思》

2018-01-27 10:40王楠
祖国 2017年24期
关键词:唐诗李白

王楠

摘要:李白和纳兰性德所作的《长相思》,虽然一为诗,一为词,但是各有千秋,韵味各异。本文从题材、时代背景、情感表达、结构韵律对两者的异同进行了对比,李白的《长相思》,短小精炼,抒写了他离开长安时的怀君之情,寄托他政治梦想破灭的郁闷与忧伤。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拓宽了了词的主题和题材,在柔婉缠绵中可见慷慨之情,别有风味。

关键词:唐诗 李白 《长相思》

诗和词是中国诗史上的双子星座。相对于诗,词的主题、题材不如诗的宽广丰富,而语意却多半要委婉含蓄得多。但也有例外,比如李白的《长相思》与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李白的《长相思》篇幅短小精练,提笔“长相思,在长安”,落脚“长相思,摧心肝”。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情真意切,语言质朴自然,文字虽浅显却不落俗套,音韵协调,朗朗上口。纳兰性德于旅途之中创作的《长相思》,风韵天然,格调高雅,气质高贵,一程山水一程歌,一更风雪一更愁,更是抒写思乡之曲的千古名篇。两首《长相思》虽然一为诗,一为词,但是各有千秋,韵味各异。

一、题材不同

李白的《长相思》属于乐府《杂曲歌辞》。杂曲是乐府的一种,原是散失了或残存下来的民间乐调,由乐府加以整理。内容大多是抒发人生情怀之作,形式上也不合音律,与五言古诗相接近,主要流行于汉代至唐代。乐府杂曲常用“长相思”三个字开头或者结尾,现存的诗歌大多数是写深闺思妇之怨愁,而李白的《长相思》独具创新,另有一番韵味。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属于词。长相思,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名。词牌名取自南朝乐府“客从远方来 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一句,多用来抒写男女相思之情,又名相思令、双红豆、吴山青等。无数词人笔下的《长相思》各有韵味,而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拓宽了了词的主题和题材,在柔婉缠绵中可见慷慨之情,别有风味。

二、时代背景

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由道士吴人筠推荐,由唐玄宗招进京为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言,于天宝三年(744年),李白被排挤出京,唐玄宗赐金放还,这就是有名的“赐金还山”。至此之后,李白政治理想破没,心灰意冷。思想上的极度烦闷,使他又重新踏上了游历祖国大好山河的漫漫旅途。然后政治上的打击却依旧挥之不去,李白常常借酒放歌,将满腔的郁积,借酒化为诗情,一抒胸中郁闷之气。著名的《将进酒》就是在此时有感而发,不管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的不甘之感慨,还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满腔之自信,都是豪放的,开怀的。而《长相思二首》的创作应该在《将进酒》之前,曾有人考证,认为这是李白被谗言所伤,离开长安时的怀君与不甘之作,寄托他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和梦想无法实现的不得志与忧伤。

清康熙二十一年的早春,寒风清冽,康熙因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作为康熙帝侍从的纳兰性德随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而纳兰性德乃是当朝重臣纳兰明珠的长子,生来荣华富贵、万千宠爱集于一身,家境优越,从未受苦。然而自出山海关,一路上风雪凄迷,荒凉寂寞,旅途艰难异常,苦思故乡的情怀,溢于言表。而苦寒的天气更是引发了纳兰性德对家乡和亲人朋友的思念,整首词虽无一句写思乡,却句句渗透着对家乡的思念。

三、情感表达

李白是浪漫而豪放的,不管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雄心壮志,还是“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的发牢骚,都是直接的、激昂的、畅怀的。因此,有人说,李白的《长相思》是对一位美人的思念。但我认为李白也能在豪放飘逸的同时兼有含蓄的意象,正如《长相思》。此诗写于李白离开京都之后,试想,满怀失意和愤懑的诗人哪有心情花前月下、婉转缠绵?仔细揣摩,尤其是诗中的“美人”之意象,我们可以体会到得出更深层次的涵义。

长相思,相思在“长安”,思念的是“美人”。提到美人,自然我会想到“香草美人”。“美人”的意象从《诗经》起,经屈原,中国的文人时常将政治追求和爱情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旧时诗文中常用“香草美人”以象征忠君爱国的思想。汉朝的王逸《离骚序》提到:“《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灵修、美人,以譬于君。” 我国古典诗歌又具有以“美人”喻所追求的理想人物,“香草”与“美人”对举,“香草”喻人才,而“美人”指统治者,因為只有美人才懂得欣赏香草。《离骚》中的“美人”指的正是楚怀王。思长安,思美人,而“长安”这个特定地点更暗示这里是一种政治的寄托,李白眼中的“美人”自然指的正是身在长安的唐玄宗,而这首诗正是李白借爱情表达思君之意。然而 “美人如花隔云端”,细想来,诗意又深含于意象之中,隐然不露,体现的恰是诗人苦苦追求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与彷徨。

相对于李白的间接抒情,纳兰性德就不同了。他多愁善感,身上完全没有贵族子弟的纨绔作风。他的词风真挚自然而多哀婉缠绵 ,具有“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之美,素有“满洲第一词人”之美誉。纳兰之词,以“真”取胜,以“情”感人,以“景”传神。而《长相思》在此基础之上,更是创新意境,既表现出了景象的宏阔观感,更描写了词人缠绵悱恻、苦思悠长的心境。

上阙 “一程”又“一程”的反复咏唱,是随着脚步的前进、空间和时间的推移与家乡一点点的远离,距离与思乡产生的剧烈碰撞。一程又一程,在离家的煎熬中,夜不能寐。“夜深千帐灯”,简单的白描手法,于雄壮景象之中寄托了词人的思乡之苦。白天行军,跋山涉水,夜深人静,难以入眠,因为思乡念家。而词中的一程又一程,更让我们体会到他的焦虑和凄苦。

下阙“一更”又“一更”的重叠反复,时间的推移、空间的阻隔让这种思乡之情显得更加心烦意乱。风声、雪声,声声入耳,“聒碎乡心梦不成”,苦不能寐。这是在“故园”无法体会到的令人痛苦,此时最忆的还是家中的温暖。在故园有亲人,有朋友,可以卧榻听风雪,可以品酒赏红梅。哪怕有“此声”亦温暖如春。而此时,词人远离家乡,独自一人,尝到的只有风雪异乡旅客的愁苦。这首词借景抒情,传神动情,虽无大气魄,但却又一种天然风韵。

四、结构韵律

李白的《长相思》是古乐府题,两汉乐府诗是“四言诗向五言诗和杂言诗的过渡”, 而李白的成就在于创新。以本诗为例,整体上的结构特色首先就是完美的对称。以“长相思,在长安”起笔,简单利索,开启全诗。以“美人如花隔云端”为转折,在句式、字数上形成完全对称,语言简洁、不落俗套,显示出李白对诗歌创作高超的驾驭技巧。长短句式的对称与重复,在节奏上有类似于重章叠句的复沓效果,使整首诗显得意味无穷。

其次,“之”字来衬韵,更具有一种韵律美,能够表达出无限感慨。李白喜欢用“之”字称韵。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等,句中“之水”、“之难”从文意看可有可无,然而一旦作为衬字,就可以产生绵延不断、婉转动人的效果。

总的说来,李诗形式匀称,“美人如花隔云端”一句把全诗分为篇幅均匀的两部分。前面由两个三言句发端,四个七言句拓展;后面由四个七言句叙写,两个三言句作结。全诗从“长相思,在长安”展开抒情,又于“长相思,摧心肝” 回应篇首,收拢结尾,形式上对称工整,韵律感极强,大大增加了诗歌的美感。

相比之下,纳兰性德《长相思》同样彰显了整齐的对称之美。首先,上阕中一程山,一程水,山水相迭,一程接一程的叠用,体现的是空间上的延续;下阕,一更风,一更雪,风雪交加,一更接一更,表现的是时间上的延续,一程、一更增加的不但是代入感,还有朗朗上口的韵律。

其次,上阕,强调“身”,披星戴月,跋山涉水。“身向榆关那畔行”,体现的是身在旅途,身在营帐的凄苦,是“身在军营心在家”的绵绵无尽的思念;下阕强调的是“心”,风雪之夜,辗转难眠,心很苦,正是身好累的延续。

再次,上阕重在写景,写视觉,比如山水、灯火;而下阕重在写听觉,不论是风亦或是雪,因此才有了“故园无此声”的感慨,留给我们的只是无尽的猜想。本词既有韵律优美、犹出水芙蓉的天然清丽,又有含蓄深沉的情真意切,是难得的佳作。

(作者单位:河南护理职业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唐诗李白
品读唐诗
《唐诗选注评鉴》(十卷本)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