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雪琼
摘 要: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倡导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政府组织各职业院校的领导及骨干教师学习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体系;学校纷纷与企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企业慢慢把生产线搬进学校。各种各样形式的校企合作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反观校企合作的成果,却是让人忧心忡忡。
关键词:校企合作 模式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12-0115-01
记得2007年我从一所国家重点本科学校毕业,到学校面试时,考官问我:职业技术学校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我当时的回答是: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学生毕业即刻就业,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无缝链接。进入学校后,我们确实一直都有跟企业密切的联系着,后面就有了校企合作办学班、企业挂名班、引企入校、工学交替、订单式合作等等一系列尽可能更贴和用人单位需求的方法和措施出台。当时也算轰轰烈烈的开展过,但现在这种校企合作模式只是招生简章上的一个噱头,在进行招生宣传时,没有人会主动提起,偶尔有家长咨询,得到的回答也是含糊其辞。学生不愿意进入联合办学的企业?学校培养的学生达不到企业的用人需求?学生进入到企业以后企业仅仅把这些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些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校企合作办学班、企业挂名班、引企入校、工学交替、订单式合作正在慢慢的消失,是学生、学校和企业共同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今年8月中旬,我带着20多个学生来到东莞黄江镇恩智普半导体广东有限公司进行教学实习。有幸能够到某个车间的某条生产线了解学生的培训过程,我很羞愧的发现作为电子专业部的一名老师,虽然我给学生讲半导体的性能,半导体的器件,半导体的应用等等,但我真的不知道企業在生产什么,生产出来的东西将使用在什么产品上起到什么作用。我想这可能是学生上课不愿意听讲的原因之一,因为听完以后弄懂了,还是不知道它有什么用。而且学生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被动融入企业、培训漫不经心、牢骚抱怨满天飞等等。让我不禁思考,我们所谓的以就业为导向,校业合作真的做好了吗?我们的学生进入企业以后把自己当做企业的一份子去努力工作了吗?我们在学校交给学生的东西是他们走上岗位后需要的吗?我们的老师作为职业教育者,自身的技术技能水平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了吗?
德国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大国,是欧洲经济体的巨头,经济实力在世界各国中名列前茅,纠其原因与德国高品质的职业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德国人认为:职业教育是对未来的投资,只有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职业教育,才能让年轻人接受教育的愿望和经济界对职业教育培训的专业人员的需求,在顺应经济技术发展的前提下保持和谐与协调。而实践证明德国“双元制教学”保证了各行各业的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双元制教学”为企业实训与学校教育服务相结合,其中企业实训占整个教学的三分之二,学校教育服务占三分之一,从时间分配上,德国职业教育以实训为主;德国立法规定未满18岁的年轻人必须接受3年的职业教育,初中生毕业以后,可以无需经过严格的考核就可以进入企业接受某一职业的技能培训,并到相应的职业学校学习职业相关的理论知识,从培训内容看,德国职业教育给学生提供的是某一职业需求的专业技能。纵观我国的职业教育,我们给学生开设了各种各样的专业课程,美其名曰是为了拓宽学生的就业面,但实则学生学到的技能泛而不精,对其职业道路的发展并没有起到促进的作用。
所谓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应该是双方信息、资源共享的一种“双赢”的模式,但在实际的校企合作办学却并非如此。学校为了提高培养质量,为学生的就业和发展寻求更好的途径,积极的找企业进行洽谈、合作。而企业却缺乏真正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仅仅迫于招工难的现实,被迫参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校企合作,应该是学校根据企业的用工需求为该企业量身定做培养学生,但绝大多数企业为防止商业机密泄露,并未能向学校提供生产流程、产品原理等核心机密。学校也因为处于摸索期和尝试期,并未对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学生在企业的晋升发展等要求进行充分的了解。所谓的校企合作办学班只是给某个班级挂了个名,然而授课内容和培养模式和同专业的其他班级并无区别,仅仅增加了企业授课一个环节,然后按照合同要求,定期送学生到企业进行教学实习或者顶岗实习,学生沦为企业的廉价劳动力。这是一种恶性循环,不仅没有达到校企合作的真正目的,反而使学生、家长、社会对校企合作持抵制态度。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国家已经为中职学生拓宽了升学深造的途径,而那些不想、不愿、不能升学的中职学生的出路在哪呢?驻厂期间,我跟企业走访了东莞黄江镇的招聘市场,满大街都是招工启事却无人问津,如果我们的中职毕业生只能沦为靠加班加点出卖劳力赚取工资的工人,那就读中职学校的意思何在?因此我们必须为中职毕业生的就业极其发展寻求更多的可能性。如何创造出这些可能性呢?通过调研与走访,倾听企业人力资源部的意见和专家建议,交流沟通能力、执行力和学习能力企业用人单位最为看中,这与传统的以技能训练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很大差别。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基础,以综合素质的培养为目标,提炼职业岗位胜任力,就必须搞好校企合作,弄清企业需求,调整培养模式,让学生毕业即就业,就业的同时具备不断晋升、不断学习的能力,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人才。这样才能响应国家号召,真正做到人人成才、人人出彩,也唯有这样才能慢慢改善职业教育的地位,才能让职业教育发挥出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的作用和贡献!所以现行的校企合作模式必须改革!
失败是成功之母,只有不断的摸索、尝试、总结、改进、坚持,才能获得成功!我和我的团队愿意与企业积极沟通,全面了解企业文化、管理、需求以及学生在企业的发展可能性,在尊重现实的情况下,多思考、多创新,为中等职业教育有更美好的明天贡献力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