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路径探析

2018-01-27 00:18潘智群陈久文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专业素养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潘智群+陈久文

摘要: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由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智慧四个维度构成。小学教师专业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专业身份认同偏差;学生发展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欠缺及教师评价学生的能力匮乏。提升专业素养,需要做到坚定专业理想,主动融入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定期进行自我诊断,通过自我学习和参与培训更新专业知识;实施核心素养为本的学生评价,改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关键词:小学教师;专业素养;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素养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特质。教师专业素养的完善和提升是教师专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2012年我国颁布了各级教师专业标准,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基本要求,确立了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规范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同时也为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学生的核心素养由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维度构成,提出学生培养目标是“全面发展的人”。如何更新自身的专业素养,实施课堂教学改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小学教师专业成長面临的首要课题。

一、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的结构与内容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在“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基本理念的指导下,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3个维度13个领域提出了50项基本要求。教师的专业标准与专业素养,具有一定的重合性。教师专业素养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即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智慧。

专业精神是教师对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向往与追求,具有专业精神的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能够保持持久的认同感和期待感。专业精神由职业的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教育教学的态度和个人修养构成。专业知识素养包括学科性知识素养、条件性知识素养和整合性知识素养。学科性知识素养是指构成学科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框架及知识体系,基本的学科教学方法及其适用条件;条件性知识素养是指教育学及心理学方面的必备知识以及学科的课程目标和课程标准。整合性知识素养是指教师应具有“整合知识”,能够将本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融汇贯通,形成以问题解决为中心进行整合的知识。

专业能力是教师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反思形成的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系列教学行为和心智活动方式。《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从教育与教学的设计、组织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五个领域对专业能力提出了要求。对于教师而言,还须重视研究素养和信息素养。研究素养要求教师具有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信息素养包括信息认知和运用能力,即对信息、信息社会、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以及实际操作运用能力。

专业智慧体现在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能够充分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在不同的教育情境中,根据不同的教育问题而生成的教育教学方法。这种专业智慧是教师经过实践活动总结积累的特殊性知识,具有个体性的特征。

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动态性和发展性,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在不同领域会有不同程度和水平的发展。教师专业素养结构的发展与更新也要适应课程改革理念、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计、教师队伍建设等的变化和革新。

二、小学教师专业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师专业成长中涉及到许多相互交织的复杂因素,如教师职业的专业性与创造性、教师角色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教师劳动的主体性与示范性、教育对象的独特性与差异性,要求教师也应具备复合性的专业素养。受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及教育对象的性格差异等因素制约,教师专业素养在不同层面上表现出不同的问题,如专业身份认同偏差;学生发展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欠缺;评价学生的能力匮乏,严重阻碍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一)专业身份认同偏差导致专业精神迷失

职业理解与认识是教师树立专业精神的前提和基础。就小学教师而言,部分教师对自身的专业身份认同表现出偏差。“教师的身份认同是指教师自我对社会所界定的教师内涵的认知与体验,确认自己作为一位教师,允诺和遵从作为教师的规范准则,把教师职业作为自己身份的重要标志。”偏差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教师对“自己是谁?应该有怎样的发展?”等问题表现出明显的困惑和迷茫。另一方面,历次课程改革和课程政策更迭也对教师的身份认同产生了冲击。如果社会对教师角色定位与教师自我角色定位出现差异,身份认同危机便开始显现。叶澜教授在全国第一届新生代教师成长论坛中指出:当教师需要以专业人员的资格和社会对话时,许多教师的底气显得不足。底气不足的首要原因是教师角色定位的模糊。教师角色在不同层面应该有不同定位。例如,从人类知识传授的层面,教师是知识的批评性分析者,应该做出“知识是什么?知识从何处来?向何处去?”的思考与判断;从课堂教学的层面,教师是教育智慧的创造者,应该具有驾驭教材的智慧、洞察学生的智慧、捕捉课堂问题的智慧和处理情境问题的智慧等;从教学研究的层面,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应该具有反思探究实践的能力和通过校本研究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新一轮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课程变革,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

(二)学生发展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欠缺

“小学阶段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转折期,在小学低年级,儿童还具有明显的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小学高年级儿童随着生理年龄的变化,逐步进入青春发育期。”小学生面临着学校适应等问题,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策略都处于不成熟的时期,在生活、学习中都有不同程度的障碍和问题。由于部分教师对于小学生发展知识的欠缺,导致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习惯和发展特点开展合适的教学,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处理不当。部分教师过于关注知识传授和教学结果,忽视了学生性格养成和思维发展。以课堂提问为例,每位教师深谙问题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关键要素,但很容易忽略儿童认知发展特点对课堂问题设计的指导作用。endprint

一位教师在教授三年级课文《灰雀》时,设计了一系列问题:

1.树上有几只灰雀?灰雀都长什么样子?

2.列宁走到白桦树下,发现哪只灰雀不见了?

3.列宁是如何询问小男孩的?

4.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看到了什么……

整节课上,教师的问题不断,学生的回答不断,热闹的课堂看似充满了“启发”的味道。仔细剖析发现,这些问题多停留于课文的表面叙述,问题没有区分度,更没有体现语文学习的味道。问题的设计忽略了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导致学生徘徊于低层次的思维水平,缺乏高水平思维的深度学习。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广,“长期以来,师范教育对小学教师的培养过分强调师范性而忽视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缺乏训练。”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技术支持下的教学将不再基于教师的主观经验,而是基于丰富的客观数据”。互联网时代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等于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它应该是指教师在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教学的能力。从现阶段的新課堂教学改革的趋势看,很多地方更多地是注重教师信息技术技能的提高,而忽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等于信息技术技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应该包含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意识、应用技能、应用责任与应用创新四个方面。

(三)教师评价学生的专业能力匮乏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期待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后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但学生个体所获得的核心素养是否可测量?通过什么方式测量?而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是千变万化的,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个体性和动态性,这对教师的评价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目前“学界缺少针对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合理评价方式和评价技术,缺少精通活动评价、过程评价等非纸笔测试(非结果性评价)技术的专业人士”。有学者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对中小学教师评价学生能力的现状作出总结,认为“教师对学生智力特征方面的评价好于对学生非智力特征方面的评价;存在着‘高分即优的评价激励标准;教师评价学生的途径和方式主要有考试测验、观察、活动产品分析、个别谈话、家访、向同学或其他教师调查等。”“将学生视为‘比自己低下者,人为设置种种针对‘差生或弱势群体的不当规范,在各种评价情境中加以贬损与压制。”例如,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很多教师青睐用奖励的方式评价学生的表现。学生回答一个问题,得到一个奖励贴纸;安静地吃饭,得到一个奖励贴纸;自己系鞋带,得到一个奖励贴纸……这种评价方式表面看起来是一种质性的过程性评价,但容易引起“回报经济”问题,即学生为了回报而表现良好,没有回报则犹豫是否表现。凡此种种,充分暴露了教师评价理念和能力的匮乏,无法在课堂评价中对学生的发展做出客观、科学合理的评价。

三、小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路径探析

(一)坚定专业理想,主动融入专业发展共同体

课程政策、学校组织文化、教育价值观念、情绪因素和个人实践性知识等都会影响教师的专业身份认同和职业热情。教师应坚定自己的专业理想与信念,对自己作为“教师”这一角色心存敬畏,并不断进行自我检视和审视,确认自己作为教师这一身份的专业性与发展性。教师应认识到,学生是有思想、有生命并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的独立个体,不应将学生简单地看成是教学对象,实际上在教学中师生之间也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师对自身专业角色和师生关系的正确认识是教师坚定专业理想,认同专业身份的必要前提。

学校应成立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门机构,建立学校本位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了解各发展阶段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需求,从全校教师、各学科教师、教师个体的角度来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目标与共同愿景,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和切身利益。建立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是必要的路径之一。在专业学习共同体中,教师问相互交流、学习,可以实现教师群体间最大限度的知识资源共享。通过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营造尊重、民主、对话的氛围,教师在共同体中可以充分行使话语权、自主权,在与同伴的协同合作和任务完成过程中获得专业身份认同。

(二)定期进行自我诊断,不断更新专业知识

伴随着知识更新周期的缩短,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必要性日益凸显。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可通过自我学习、专业培训、建立专业学习共同体等途径实现。教师要及时进行自我诊断,了解自己在专业知识上的优势与不足,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教师要充实自身关于小学生发展的知识,关注个别学生,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教学要顺应这些特点,使得教学过程心理化。针对同一教学内容,因应不同班级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正式授课前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解,熟悉学生的特点、差异、在某领域的经验基础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规划。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想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首先要加强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学习。有学者提出,要“提升教师教育者的信息素养及信息技术整合能力;提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的能力;营造有利于教师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践环境,实现线上培训和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的有机整合。”同时,为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小学教师的各级培训应着眼于教师的实际需要,关注教师的知识漏洞和日常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展主题式的教师培训,避免教师职后培训的形式化和表面化。

(三)实施“核心素养为本”的学生评价,改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学校应该立足本校的实际情况,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关照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诉求和客观需要。“教师不能只是确定正确和错误的答案,还应当认识到学生是在什么样的范围内展开思考。教师要能够区分学生回答中的错误、失误、误解和缺失。”“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学生经验范围内的任务,这些任务应当清楚地呈现、与学生当前的关怀相关;是无威胁的,能够减轻学生的压力以提高表现;在教育评价中决定分数的不是正确答案的数量,而是任务完成的整体质量;教师对自己学生的评价是教育评价中的核心成分。这种评价应能支持学生的学习并为之提供支架,应能评价多种情境中的表现。”以数学学科为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可借鉴PISA测试的相关做法。在学生评价过程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评价伦理,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自我评价,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作用。endprint

猜你喜欢
专业素养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重庆科学城南开景阳小学教师作品
张家港市鹿苑小学教师作品
句容市行香中心小学教师作品
刘辉
论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
翻转课堂背景下的高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探析
当下如何提高中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养
浅谈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分析如何完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