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改革下农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建议

2018-01-27 15:28高青海王传林金光明陆晓民
新校园·上旬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供给侧

高青海+王传林+金光明+陆晓民

摘 要:为提高农科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笔者采用专项调查问卷、班主任走访等形式,对我校2015—2016届园艺专业、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进行就业状况调查。通过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笔者基本掌握园艺、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等农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并结合现代农业对大学生的需求情况,对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提出合理的指导建议。

关键词:供给侧;农科专业;就业分析

一、引言

2017年,中共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中明确指出目前我国农业结构性问题成为突出矛盾,主要表现在品种结构、品质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等方面。文件也强调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方向转变。我国农业正承受成本上升和价格降低的双重挤压,同时受到农业资源环境“红灯”的约束,农业综合竞争力亟待提高。因此,国家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升农业生产综合竞争力,从供给端发力,优化农业供给结构和资源配置,淘汰落后的生产模式,推动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优化升级。

二、农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1.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

调查数据结果显示,对农科专业人才需求最多的单位为企业,其中,一般企业为38个,三资企业为25个,国有企业为15个,共计78个,占所有招聘单位的81.25%。公务员招聘单位最少,仅为6个,占所有招聘单位的6.25%。在所有招聘单位提供的工作岗位中,企业提供的岗位最多,为812个,占所有岗位的96.9%。企业所提供的工作岗位也多为销售、生产、管理等,所提供的科研岗位较少,这是由于目前科研岗位对本科层次人才需求不多造成的。

2.2015—2016年农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由表2可以看出,2016届农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显著高于2015届毕业生,尤其是园艺专业,提高了近10%,达到911%。农科专业就业率中男生就业率显著高于女生就业率,如2015届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男生就业率达914%,而女生就业率仅为811%,由此说明,农科专业毕业生就业中,女生就业率偏低,就业压力相对较大。

3.农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区域分布情况

2015—2016届农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而且多集中在上海、苏州、合肥、南京、杭州等地,其次为华北地区,西南地区最少。从就业城市的规模来看,在二线城市就业的毕业生占总就业人数的50%以上,一线城市接近20%,三线城市、四线城市等其他小城市的就业人数最少。

4.农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行业分布情况

2015—2016届农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行业分布集中在13个领域,其中,农、林、牧、渔行业的就业人数最多,占总体的24.39%。其次为升学,考取研究生的占总就业人数的2195%。此外,部分畢业生到金融业、制造业、建筑业等行业就业,极少数毕业生到文化、体育和娱乐行业就业。从总体来看,就业行业与农科专业的符合度在50%以上。

5.农科专业毕业生的薪酬情况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15—2016届农科专业毕业生转正后的薪酬(包括工资、奖金、福利等)情况为:5000元以上的占22.1%,3500~5000元之间的占39.9%,2000~3500元之间的占37.4%,2000元以下的占0.6%,总体工资水平一般。

三、农科专业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就业观念有待进一步改变

第一,部分毕业生的传统就业观念重,不愿离开家乡去外地工作,“父母在,不远游”的思想根深蒂固,择业范围限定在自己的家乡、父母的身边,这与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观是格格不入的。第二,部分毕业生重国企、轻私企,只看中工作的安稳与企业的声望,致使部分私企备受冷落。第三,部分毕业生急功近利,忽视企业的发展前景,只关心自己的月薪、住房、社保等问题,很少深入了解和分析用人单位的发展潜力。落后的求职观和择业过程中的短视行为,造成毕业生定位错误,错失就业良机。

2.就业行业比较分散,专业符合度不太高

目前,农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行业比较分散,涉及13~15个领域,专业对口的毕业生所占比例大体在50%左右,有半数毕业生在毕业后所从事工作和自己的专业不对口,这往往导致农科专业人才的流失及高校教育资源的浪费。

3.部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一些学生在大学里只满足于完成应学的课程,缺乏广博的专业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狭隘,灵活性、创造性欠佳,动手能力差,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心理素质差,导致他们在应聘时紧张、胆怯,不能自信地展示自己,错失了就业机会。

4.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加强

随着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就业形势的愈加严峻,就业指导工作越来越重要。目前,不仅专兼职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配备不够完善,办公条件需要改善,而且就业指导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的政策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也有待提高,因此,高校必须加大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力度。

5.就业市场需要进一步开拓

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基地不多,学校对以往毕业生的优秀校友信息掌握有限,因此,今后学校要通过多种方式积极了解就业市场,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沟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力争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有效的就业信息资源。

四、提高就业质量的建议

1.明确人才培养定位,主动适应市场需求

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转型升级,已经迫使高校必须深化应用型改革,通过供给侧结构改革形成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产业结构相匹配的高等教育结构。这要求高校必须坚持需求导向,合理定位,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贴紧靠实,通过拓展服务能力和提升贡献力,实现与地方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和良性互动。为此,我校确定了地方应用型高水平人才培养的目标,坚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方向,以“学生为本”,通过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方面进行全面深化,显著提高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彰显办学特色。endprint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技术研究相结合

应用型人才培养关键要突出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理论基础不能削弱,应该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技术研究相结合。具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突出科学素质和职业素质教育,构筑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实践能力、职业道德、职业信息素养、职业心理素质、继续教育能力的培养体系。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笔者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重点突出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强调实践和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如为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园艺专业和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均采取“3+1”的培养模式,使学生有一年的时间参与行业、企业的工作,参加顶岗实习实训,切实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4.实施产学研一体化,推动人才职业能力培养

校企科研合作能够整合区域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资源,推动产业与企业的科研生产力转化效率,同时开辟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以及办学经费筹措的新路径。产学研一体化成为校企双方生存发展的必然路径和战略选择。产学研一体化对于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职业能力培养与行业企业的参与、合作密不可分。产学研一体化的提出正是契合社会的高技能人才需求,为企业参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地方院校通过灵活、多样的产学研一体化培养形式,围绕地方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能力诉求,改进原有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方的人才需求,使职业能力培养过程贴近企业生产一线,培育能够胜任企业岗位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郭振宗.系统推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33(5):7-10.

[2]周璟.新常态下建筑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分析与建议[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1):80-82.

[3]余明.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质量调查与研究[J].职业与教育,2016,16(8):75-77.

[4]杨雄.有关农科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与措施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5):250-251.

[5]董广芝,解宗军.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80-81.

[6]魏婧华.省属农业高校农科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的分析[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4.

[7]曾超.农科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討[J].高等农业教育,2001(3):22-23.

[8]刘伟坚,郑秋霞,秦维,等.新形势下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情况和对策研究——以农科专业毕业生为例[J].科技信息,2008,32(32):26-27.

基金项目:安徽省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6jyxm0242);安徽科技学院校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X2016014)。

作者简介:高青海(1977— ),山东金乡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创新创业。endprint

猜你喜欢
供给侧
“三农”信贷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外供给侧改革的比较与启示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
从“供给侧改革”看传统蒙学图书的深度开发
优化供给结构对消费效用的影响分析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