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 时候出发、去哪儿、去多久?”2017年12月4日,记者接到四川省纪委通知,听到“又是”督查,便“习惯性”地问了几个问题。周末抽出几分钟时间收拾了下行李箱,“气定神闲”地等待出发……
截至目前,按照《关于加强舆论监督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我省主流媒体舆论监督主体作用的要求,我已经被抽调参加了四次督查。其中,四川省委正风肃纪督查就有三次。在督查期间,暗访、查阅资料、查看账簿、个别谈话、整理台账、撰写督查报告……我几乎参与了督查全程的所有环节。两年来,我也从一个手足无措的“旁观者”,变成了轻车熟路的“参与者”。
偶尔可作一支“奇兵”
“机关干部有自己的一套惯性思维和行为方式,媒体人也有一套自己的惯性思维和行为方式。就督查工作而言,它并不在媒体人的惯性思维和行为方式之内。媒体人在督查工作中极有可能会在某个时刻或某件事情上,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几次督查前的培训会上,四川省纪委多位领导曾不约而同地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事实上,在督查工作的实际操作中,媒体人也确实发挥过类似的作用。
一次督查时,我被分配到资料组负责查看被督查单位的会议记录等内容。在督查省级某部门下属二级单位时,发现该单位的年初年末两份文件上对某笔款项的记录不一致,出现了大约3万元的差额。我赶紧调阅该单位的原始会议记录,发现其中一次会议记录只有寥寥数语,且用铅笔记录而成,还可以看到较为明显的涂改痕迹。
报告督查组领导并经同意后,我与负责审计的同志一笔一笔清查相关账目,最终查实了这笔差额被挪作它用的事实。
而我的另一次类似的督查经历则更显“有趣”。那是我第一次被抽调参与督查。当时,在查阅某县下属某局的中心组学习记录时,我发现记录过于规律——整整一年,每隔两周,该局就召开一次中心组学习会议,会议记录统统都是大半页三段式。翻了一遍,似乎毫无破绽,但总觉得哪兒不对劲。再翻一遍,竟然发现有一则中心组会议日期赫然写着“2月31日”。
刚刚结束的这次督查中,有一次行动就显得有些“战术”意味了。我和另外一名同志被分配到了暗访组。我们在农村一线查看精准扶贫问题时,该村几名村干部极为热情地要求陪同我们查看。我们都表示不需要他们陪同,然而他们还是一路尾随而来。
这就“逼迫”我和同事不得不更改策略。经过商讨,我们决定在下一户贫困户家里由同事拖住村干部,我则借故避开他们,深入村中继续暗访。这一策略果然奏效,经过深入暗访,我们发现该村存在“指定”贫困户的行为。
“挑刺工”要善做组里的“猫头鹰”
哲学家黑格尔曾用“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中起飞”这个譬喻说明沉思的理性。而督查组的工作始终贯穿着这样的理性。每当督查组结束白天的工作后,晚上大家都要聚到一处“逗情况”,把白天的工作进行交流、总结、归纳,并根据这一天的工作实际谋划和修正次日的工作节奏和重点。
督查前的小组碰头会,以及督查期间每天晚上的会议,督查组领导再三提醒大家“凡事三思”,“因为我们是去‘挑刺的,学学林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看到的每一个疑点都要有纪可依、有法可查”。
“媒体工作者的本职工作之一就是‘挑刺工,你们要善做组里的‘猫头鹰,被督查单位,以及我们全体组员,也都要置于你们的‘监视之下哟!”在一次督查工作中,督查组组长这样定位和鼓励我和组内另一名媒体同行。多次督查,我始终牢记这位领导的话,丝毫不敢懈怠。
“工作就像一场战役。我们督查工作也是‘行军打仗,也需要是先制定作战方案,稳扎稳打。”2017年第一轮督查前,组长要求由我提交一份督查组媒体成员的工作策略。因为这是以前还没有过的事情,我自己不禁在心里琢磨,这么做有必要吗?可是一旦动起笔来,我自己陡然发觉,这么做不但必要、而且必须——这不正是一次“猫头鹰”的提前演习吗!
几轮督查下来,我越发认识到,督查工作是一个政治性极强的工作,充满了理性和思辨。而思辨之光就像密涅瓦的猫头鹰一样,它不是在晨曦中迎旭日起飞,也不是在午后的蓝天白云间展翅翱翔,而只是在黄昏降临的时候才悄然起飞。所以每一个晚上,“逗情况”,不光是梳理一天的工作,更是为了翌日的蓄势“起飞”。
事实上,每一个黄昏过后,不正是又一个崭新的黎明吗?所以这个思辨之光不应该仅仅出现在黄昏降临的时候,它也应该出现在东方破晓之际。媒体人这个督查组里的“猫头鹰”既要看到别人,更要看到自己。
督查组“没有眼泪”
在一次督查中,发生的一件“小事”令我记忆异常深刻……
那是督查一家与民生相关的单位。组里审计厅的一个大姐在翻看账目时,发现一笔几十万的账目与发票对不起来,而这笔资金本该用于某地最需要救助的社会群体身上。
于是这个大姐立即找来相关负责人,询问这笔款项和发票的相关信息。然而连续找了3名负责人,依然无法解释大姐的疑问。当时已经下午6点钟了,只见大姐拿着账簿回到督查组办公室,眼睛越来越红,突然一滴眼泪顺着眼角慢慢地流了下来。
“对那些可能饿肚子、急着要治病的社会弱势群体来说,这可是一笔救命的钱呀!这笔钱要是真的说不清楚,我这心……”大姐说着,埋下了头。组长冷静地告诉大家:“这笔钱与其他任何一笔有疑问的钱款一样,一定要查清楚,不论它去了哪里。”
令人感到宽慰的是,经过连续几个小时的加班追查,最终查明这笔钱用在了“刀刃上”。发票因经手人员不慎而致丢失,事后既未作说明,也没有补办,才造成督查当日那一幕的出现。
当晚督查组例会上,组长说,人是感性动物,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是本能,最痛恨“鸡脚上刮油”的现象,发现那样的情况,情绪难免受到影响;但“督查工作不能携带私人情感,否则可能会影响工作的公正性”,督查组“没有眼泪,只相信事实”。
是啊,就此而言,督查工作与新闻工作在要求上是不谋而合的。新闻报道的底线是客观公正,督查工作亦是如此。任何一个疑问都要三方印证,要让被督查方信服。所以,怎么拿到“铁证”成了“考手艺的活路”。
今年夏天,督查川南某地时,就曾被这样“考手艺”。当时我们到一个贫困村督查脱贫攻坚状况,发现贫困户悉数不在家中。正当我们担忧会无功而返时,督查组领导的一句话突然在我的耳畔响起:“一根长条如果不是烟囱,不妨倒过来看,那可能就是一口井”。于是我和同事去到几户非贫困户家中查看,发现其中一户村民的生活条件很是艰苦。经过与多户非贫困户村民深入交流、与村干部的再次探讨、以及对当地贫困户识别标准的再把握,我们发现了该村存在贫困户识别不精准的问题。
几番督查下来,有领导评价我们督查组员虽然每每“躬身入局”,但愈发能够“抽离视角”“冷眼旁观”。我想,站在一个相对超脱的角度上“冷眼旁观”,或许应该是做好督查工作的基本要求之一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