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 冬,傍晚,零度以下。飞机的轰鸣声从康定机场方向由远及近,掠过宁静圣洁的斯丁措湖上空。雅拉神山倒映在湖面,点点星光开始点亮湖水,远处的灯火呈现出火焰般的暖黄。
户外摄影达人尹攀从固定在三脚架上的相机取景框挪开视线,哈出一口白雾,搓了搓冻僵的手。这样的寒夜他经历过很多次,与低温相伴的,是辽阔寂静的旷野里天地间默然存在的神圣与未知,对此他心存敬畏,不晓得自己会从中收获什么,只是内心宁静如湖水。
那晚,尹攀在湖边待了一夜,收获了他见过的最美星空。但他没有想到,新年第二天,他拍摄的单张曝光15秒、连拍153张叠加、累计曝光38分钟的“星空下的雅拉神山”,荣登新华网《50幅作品,见证2017中国最美星空》首页题图。其中包括这幅在内的4幅作品,都是出自成都的观山爱好者群“在成都遥望雪山”(以下简称“雪山群”)里的成员。
这不是“雪山群”第一次出现在媒体视野并引起轰动。“群”如其名,他们频放“大招”,搞出来的动静都不小。
“雪山城市”纪年
2017年6月5日是第46个“世界环境日”,成都人被朋友圈的雪山照片刷屏。几天大雨下透后,云遮雾绕的西部群山拉开了面纱。这天早上,丘寒(尹攀在群里的别名)拍到了距离成都230公里的“蜀山之王”——贡嘎山的全景。这是成都人第一次从市区清晰地用影像记录到贡嘎“真容”,被“雪山群”誉为“发现海王星级的里程碑”。
半个世纪前,拉朗德成就了海王星的发现传奇——数据推演出“笔尖上的发现”,由预见到后验。在成都市区拍摄到贡嘎山也有着类似的“后验”。
“这还要多亏数码摄影的普及和卫星定位技术的发展。”从2008年起,“雪山群”里的几位元老级成员开始自发进行雪山影像记录和卫星地图标注,并初步计算出杜甫“窗含西岭千秋雪”的主要景观:成都直线距离120公里以外的“蜀山之后”四姑娘山幺妹峰。有了这个基础,拍摄与之遥遥相对的“蜀山之王”的理论条件具备了,只欠一个可见度的“东风”。
于是,当雨水洗尽尘霾,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时,这一天终于来了。
拿他们的专业术语来说,贡嘎山的成功记录,符合一般科学发现认识论中的可预见性、可重复性、可证伪性。从此以后,成都人可以骄傲地宣称:成都,是全球罕见的能够看到7000米以上级雪山的特大城市。
贡嘎神山的“真容”,为成都贴上了另一重身份标签。在5个月后出版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中,《从“成都遥望雪山”引发的话题:世界都市谁能看雪山》用了20版的大手笔讲述全球雪山城市的魅力。这个策划的封图就是两个跨版的从成都市区拍摄的贡嘎神山照片。成都不仅作为此次策划选题的“导火索”,更作为中国唯一上榜的雪山超大城市被重点介绍,一举跃入可以与西欧的日内瓦、美国的西雅图媲美的雪山景观城市。
如果可以把兴趣爱好发展成一项事业,“雪山群”已然做到了。这项事业还在不断壮大,刷新着大家的想象力。
重度“雪山控”的观山日志
十九大期间,一段关于四川风光的视频在一众党政新闻报道中显得别具一格,并且迅速“屏霸”了朋友圈。这条名为《看见四川》的视频全长4分46秒,以视频和延时摄影的方式展现了四川的名山大川,以及遥望这些雪山的城市——成都的城市风貌。
丘寒正是视频的拍摄和后期制作者,这段视频的素材,他积累了三年。在这之前,尽管已经因拍摄雪山而“火”过一次,但他对外界的声音不管不顾,沉迷在自己的雪山世界里。
在组建“雪山群”之初,这份纯粹让他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一帮人。随着队伍的壮大,群里渐渐汇聚起各类“人才”:理工科学霸和资深文艺青年、重度户外(登山)爱好者、植物学家、摄影达人,以20多到30岁的青年人为主,大伙儿各尽其才,合力“搞事情”。从天气预测,到利用谷歌地图测定雪山高度,用专业的数码相机进行拍摄、后期拼接、处理,再到开设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观山日志,这一系列工作没有任何回报,但是他们却乐此不疲。
群里的重度“雪山控”锦城,除了每月必登山,还在买房的时候舍弃了上班近的便利,住到了离“窗含西岭”更近的西门,楼层选了顶楼。这样一来,只要天气好就可以即时记录。锦城说,观山拍摄除了要起早贪黑、有长焦镜头和三脚架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天气。长期积累的经验让他在头一天傍晚就能预测到第二天的天气,他会查好日出、日落时间,然后调整好设备,调好闹钟,早早入睡。清晨,闹铃一响,他一跃而起,在别人还在梦乡的时候,他已经准备好迎接第一缕曙光和在朝霞之中掀开面纱的群山。
如果哪天清晨6点群里就活跃起来了,那么没错,这一定是个好天气。
“大雪塘!”“巴朗山!”“幺妹儿!”“光光山!”……伴随着各种雪山的“昵称”和大呼小叫的热情,一张张照片、一段段视频随即开启了“雪山直播”模式。而在线下,说不定某位大神正在某座雪山,或者正在前往雪山的路上。
事实上,看似宁静的雪山也不总是溫柔的,有时候需要与它保持适当的距离。“当你靠近它,就会感受到它的力量。”
2015年国庆节期间,锦城与10余名驴友徒步穿越理县九龙池。入夜后大家在山中露营扎寨,本来天气晴好,谁料半夜突降的暴风雨雪,让气温骤降,锦城的帐篷也被狂风吹翻了,只有挤到另外一顶帐篷中去。那一夜,每个人都心惊胆战地挤在帐篷里听风雪呼啸,天亮了钻出帐篷,上面压了厚厚一层雪,大地一片银装素裹。大家怀着劫后余生的心情在向导的带领下原路返程,中断了原计划,恭恭敬敬地打道回府。“要对大自然心存敬畏”,锦城至今回想起来还心有余悸。
观山的力量
“继前天(1月4日早上)成都北部看到龙门山脉的红照壁狮子王峰,今天成都的空气继续飘优,上午阳光明媚,蓝天上白云朵朵向西南飘去……到了傍晚,晚霞如约而至,虽不及夏日晚霞的热烈奔放,但在这个冬日,也是十分难得……”
这是“雪山群”公众号发布的2018年第一篇观山日志。当期值班者雨屏字里行间带着几分抒情散文的调调,他写道:冲去去年岁末的雾霾天,新年的好天气又让“憋出内伤”的成都人“满血复活”。
出于“职业习惯”,“雪山群”的成员也成为对天气、空气质量最为敏感的一群人。由于气候和地形原因,成都的大气污染主要体现在冬天。“2017年能看到雪山的天数变多了。”近两年成都大力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将“预留都市核心区重要开敞空间对西部雪山的视线廊道”纳入总体布局,这座城市正谋划着如何为再现“窗含西岭千秋雪”的胜景提供空间条件。这一消息也让“雪山群”的成员感到欣喜。
他们从来没有想过,一群人的爱好会不会改变一座城市。他们只是日复一日地期待着雪山盛景。如果你非要问,他们不会给出你什么高大上或者矫情的理由,原因有且只有一个:他们喜欢这座可以看见雪山的城市。
但喜欢的方式不仅仅是记录这座城市的美,更是以实际行动保护她的美。“雪山群”在开展各种活动的时候都倡导绿色出行,带走所到之处的垃圾,鼓励采用公共交通工具,养成低碳生活方式。
随着这个城市而改变的,是这里的人,尤其是许多曾经不适应成都天气的外地人、外国人。在一家跨国广告公司工作的琳达原是地中海沿岸居民,盆地气候让她一度患上轻度抑郁症。她没想到在成都住了一年,居然被雪山“治愈”,每周登山、观山成了她的生活习惯。
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力量?“雪山群”中一位大学老师匡宇所写的一篇文章看似有些“超现实”,却让成员们泪目:“观看,让我们重新拥有对世界和星球进行直观的力量。这不仅是一种与雪山异域浑茫、源初的遭遇,更是一种与我们自身作为人这一物种蕴藏之可能性的重逢。这种遭遇和重逢意味着:我们自身就是自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