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视域下加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选择

2018-01-27 00:21夏冬梅
山东青年 2017年9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夏冬梅

摘 要:网络媒介是开展民办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网络媒介的出现,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呈现新形态,民办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因网络媒介的发展而产生,因此,网络媒介是开展民办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媒介形态变化是由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技术革新的复杂相互作用引起的。社会发展的多方面需要推动了媒介技术的革新;媒介形态的变化刺激着人类以新的方式看待自身和周围的世界,从而成为影响社会体系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催化剂。语言的产生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传播的开端,人类语言作为“传播密码”对人类传播媒介形态的变革起着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罗杰·菲德勒从人类传播的整体、系统变革的层面,把媒介形态变化的核心过程概括为:“传播媒介形态的变化,通常是由于可感知的需要、竞争和政治 压力,以及社会和技术革新的复杂相互作用引起的”。

关键词:网络舆情;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加强平台建设,推进思想政治教育

(一)主动加入QQ、微信群,倾听“他”的声音。新时期大学生成长于网络时代,敢于表达又显得桀骜,他们不太愿意被同化,更倾向与志同道合的人进行交流,自发性地组建了相对封闭的“网络社群”。在高校范围内,QQ和微信在学生群体中普及率非常高。网络社群在信息传播、事件讨论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网络交互平台,融入大学生的思想传播链条,化被动为主动,不是等到出现突发事件再去交涉,而是要在日常交往中建立与教育对象的信任关系,从留联系电话转变为留微信,从单向式的电话联系,转变为全时性的线上守候,一旦有心惰更新马上跟进,这类跟进不是指立刻跟帖,而是多观察、多倾听、多浏览,不要让某个在线生觉得他被特殊化,力求全面、客观、真实地了解大学生的心声。

(二)主动引导,营造互动氛围。守候舆情不是简单地等待敏感词语的出现而行动,而是力求把握住敏感时期,即舆情拐点。一些更值得深究的话题将在无厘头的讨论中不知不觉的被忽略掉,或者是在“群体极化”中陷入口水战中,忽略了核心问题的讨论,这个时候,思想政治工作者则需要软管理来补位了,即有策划有组织地主动挖坑,制造舆情拐点,引导主流意见。如将对校园某些基础设施的抱怨转化为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将对学校改革、建设中的问题收集 整理,共同致力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形成舆情的良性传递。在网络舆情中,学 生多种价值观得到了澄清,不要轻易去打断某种想法,可能有的问题当前还无法解决,但学生能够看到教师急其所急的心力付出,情感的天平自然有所倾斜,师生融合为“网络共同体”,增进了信任关系。

(三)主动开辟自媒体,让“他”倾听你的心声。发挥好网络交互平台,打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如利用微信、微博和客户端,辅导员记录精细化工作、带班感悟、班级活动点滴等,让学生了解辅导员的辛劳付出和办事的良好初衷。一方面作为私人空间,它可以展现辅导员自身的语言魅力,增强亲和力,甚至可述说工作的苦恼,从而让学生多维度地了解辅导员,钦佩其如何把冰冷的管理条例赋予人文气息。另一方面,作为“公众人物”的辅导员务必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工 作原则。不论是班级建设管理、评奖评优程序、院系政策法规等各个方面的工作,辅导员都可以借助微信发布消息,答疑解惑,处理好反馈信息,进而建立类似于“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平台。

二、跟蹤舆情动态,把握舆情引导的主动权

(一)健全舆情监测机制,把握舆情脉络。民办高校要依托学校党委宣传部门、学工部、系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和学生自律组织各类政工机构,设立舆情观察室,发挥网络电子数据勘察取证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全面收集来自现实生活和网络的各方面舆情信息,具备一支集防范、掌控、疏导、调查、研究五方面能力于一体的舆情工作队伍,是舆情活动中官方言论准时介入的前提保障。注重加强对舆情信息的深度分析,从本质上指出舆情的实质所在,要区分三种类型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一是前面所提到的学生对舆论热点的正常关注。要抓好正面宣传,有针对性地宣传党中央的政策,回帖上增添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改革的成就和阵痛,理顺情绪,特别对于校园事务的建议要做到有诉求就有反馈,畅通师生反映问题的正常渠道,主打校园网成为服务型的履责窗口。二是对偶发事件的关注。对于敏感词汇的监控和带有煽动性话语的现实预测,则要第一时问主动公布事实真相,对曲解的事实进行澄清,避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种种猜疑,注重,把握舆情关键节点,理性回帖,定下讨论基调,相信大学生的自我纠错能力,以说理的方式进行循循善诱 的引导与帮助。观察室团队还要在网下理性的剖析大学生的舆情倾向。三是对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的恶意攻击。对发 言者提出劝诫和警告,引导版主尽早鉴别和筛选,对网上建立的非法网站、有 害信息及时封堵、删除,特别要警惕境内外敌对分子煽动的不稳定因素,上报 上一级部门进行揭露和干预。

(二)合理设置议题,把握舆情引导的主动权。要逐渐培养大学生的网络思辨能力,通过设置议题,主动出击,大命题小议题,由浅入深,逐渐提升网民的思辨能力,网络两端逐渐形成默契,使其认识水平相当,才有利于更好地探讨问题,朝着开放性的正方两向发展,既辩证地分析了问题,又锻炼了思维的成熟度。一是高校可就公众性事件设计主题。定位好舆情讨论的切入点,以主动制造 舆情的方式,吸引大学生的参与,要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营造网络接力的气氛,提升其应对突发性事件影响的应急判断能力。二是在将社会热点事件或 社会问题转化为议题时多倾向于启发性。要遵循大学生思想发展的规律,当 各种不同的信息杂汇在一起,教育对象通过分析归纳内化为自己的判断,可能偏移教育者预期的舆情发展方向,对此要做好两手准备,无味灌水可能是议题未引起热议,并不见得每次都有高质量,教育者就要思考是议题太熟悉无新 意,还是命题过大而不好展开评论。三是及时反思师生思想“代沟”的原由。 做好网下功课,并做好其他长期性的大学生舆情的信息支持工作。总之,议题 设置既使大学生获得对社会事件真相的基本认知,同时又通过对各种疑点的 解析在潜移默化之中宣传正确的价值理念与态度。

三、发挥意见领袖的引导作用,鼓励大学生自我教育

大量的信息经某些活跃分子中转 或过滤,形成价值判断,再传递给大众。这些活跃分子就是传播学意义上的“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凭借自身素质引领网民在话题上迅速聚合,“通过发帖:灌水、加精、置顶、跟帖、回帖和点击看帖形成滚动散发式传播”。他们的观点主导着公众的决策,左右着舆情的风向,在网络上具有较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同 样,大学生中的“意见领袖”能迅速地改变校园舆情的风向,对高校舆情起到主导性的作用。由于大学生长期接受权威机构的解读,即使是辅导员在他们心中也是管理者、是上级,从心理上自然地设置了平等沟通的屏障,理性的言辞也被蒙上了“立场决定论”的色彩。学生群中意见领袖的自媒体,改变了过去由官方媒 体主导新闻宣传和社会舆论的格局,带有更多同龄人的语言特色,大学生从心理上更能接纳同辈的意见。

项目基金来源: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委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17年第三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民办高校“党建+阵地延伸”工作新机制改革试点》。

(作者单位:重庆工程学院,重庆 400056)endprint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