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对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诸多困难,县级党校要打破思想的桎梏,走出认识的误区,破除制约的瓶颈,切实扬长板、补短板,要进一步提升站位,精准定位,宣讲政策,阐释理论,培训干部,在教学、科研、智库建设等方面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县级党校;脱贫攻坚;积极作用
[作者简介]曾涛(1986-),男,汉族,河南固始人,中共晴隆县委党校,讲师,本科,研究方向:党史党建。
[中图分类号] D261.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8)02-0060-02
党校是党委的重要工作部门,是体现党和政府形象的重要窗口,在脱贫攻坚这场伟大战斗中有其特殊的作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为此,各级党委和政府都把实施脱贫攻坚工程作为地方“十三五”工作的重中之重,党校也必须紧跟党委政府步调,把重心转移到脱贫攻坚工作上来,切实打好、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党校应该关注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也要有信心解决这个重大课题。县级党校离脱贫攻坚主战场最近,对群众的冷暖诉求感受最直观,同时,脱贫攻坚工程也为党校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县级党校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发挥自身的优势,成就自身的事业,在脱贫攻坚的奋斗中去发展壮大。
一、发挥自身优势,突出党校的功能定位
在脱贫攻坚中,党校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凸显功能定位,以提升干部素质为抓手,以分析研判县情为突破,以提供决策参考为重点,全面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一是注重发挥培训优势,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县级党校要通过举办各种主体班、专题研讨班、专题讲座等形式,大力开展党员示范户、农村致富带头人的专题培训,宣讲扶贫政策,提高他们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造就一支身处脱贫一线、甘于默默奉献的“领头羊”队伍;二是注重发挥智库优势。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贫困原因,不同的县贫困程度也不同。因此,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选择的方法和路径也不同,县级党校要聚焦脱贫攻坚,主动作为,提前调查研究,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助手,积极提出有价值的对策建议;三是注重发挥资源优势。结合贫困人口状况、产业基础、自然禀赋、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以协商确定的重点项目为抓手,利用党校联系广泛的资源优势,积极帮助牵线搭桥、协调落实,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
二、破除制约瓶颈,解决党校的现实问题
县级党校是整个党校系统的基础,其工作前沿性、与人民群众联系的紧密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决定了它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县级党校起点低、规模小、地方经济条件受限,在脱贫攻坚现实工作中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因此,必须努力破除瓶颈,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一是破除学员工学矛盾的瓶颈。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是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者、执行者,平时工作忙、任务重,普遍认为只要全力以赴抓脱贫攻坚工作,不参加学习培训也没关系。其实这是思想认识不到位的表现,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学习培训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因此,要破除这个瓶颈,就必须从强化学员管理、加强制度建设入手,切实做到动真碰硬、敢管敢严,有效增强学习培训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二是破除师资力量不足的瓶颈。由于县级党校师资储备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脱贫攻坚这项艰巨的任务面前,更是显得捉襟见肘。因此,必须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师资水平、创新师资管理等方面下功夫,利用好县内外一切资源,补齐这一短板。可以将部分理论水平高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县领导、乡镇党委书记、科局“一把手”及业务骨干选聘为党校教师,将省、州专家教授特聘为顾问,除了开展专题讲座,还指导党校现有师资开展课题研究,帮助掌握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养,为脱贫攻坚提供智力支持;三是破除理论转化为实践的瓶颈。对基层干部而言,学习理论很枯燥、也很乏味,要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运用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必须要求学员带着问题学,带着思考学,带着责任学,树立梦在前方、路在脚下、事在人为的信心,将所学所悟运用到工作中,切实履行岗位职责,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确保群众在脱贫攻坚中获得看得见的实惠。
三、着力开拓创新,提升党校的教学质量
党校工作必须与时俱进,紧扣时代脉搏,紧盯发展需要,在培训方向、内容、形式等方面积极创新,努力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培训实效。一是工作统筹上要创新。党校要主动出击、靠前摸底,及时与组织部、扶贫办、农业局、民政局等培训任务较多的单位对接,在收集了解近期上级下达的培训通知后,将对象相同、内容相近的培训任务进行整合,切实抓好统筹结合,避免多头调训、重复参训的现象发生,真正给基层干部腾出更多时间深入脱贫攻坚一线;二是课程设置上要创新。严格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的规定,强化党的理论教育、党性教育、党章党规党纪教育,保证不少于总课时的20%。同时,针对培训对象不同岗位、不同经历、不同职责的现实,课程设置既要考虑政策解读的通俗化,又要考虑业务技能的操作性,还要考虑培训内容的实用性,真正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不断提高干部解决实际问题、加快产业发展的能力;三是培训形式上要创新。集中封闭式培训和纯理论培训并不能激发基层干部的学习热情,因此要积极创新培训形式,广泛运用研讨式、案例式、体验式、情景模拟式教学和现场教学。把学员带到产业基地、县内外发展较好的地方实地观摩,以看促学、以看促思。把政策解读培训变换成“答记者问”的形式,让学员提出自己关心、关注的问题,授课教师再根据大家的提问逐一解答,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培养三支队伍,汇聚脱贫的攻坚力量
党校要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积极作用,落脚点必须放在教育培养“人”这个决定因素上,只有把党员、干部、村干部队伍教育培养好,才能汇聚脱贫攻坚的强大力量。一是培养基层干部队伍。脱贫攻坚,重点在干,关键在人。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干部深处一线,直接面对老百姓,既是政策的执行者、宣传者,又是产业发展的组织者,必须做到执行政策不走样、联系群众无距离、发展产业有成效,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才能更好的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俗話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干部怎么发动、教育、培训群众,怎么带领群众干、带着群众做显得非常关键,直接决定扶贫工作的成败。因此,党校要把干部教育培养工作抓紧抓实,作为首要任务和重点,切实在政策解读、党建知识、项目资金申报、信访维稳、产业发展等方面精心安排、讲深讲透,确保干部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学以致用;二是培养村组干部队伍。脱贫攻坚是一场大战役,不能单兵种作战,必须多兵种合围,才能彻底战胜贫困。村干部虽然是群众自行选举产生,整体素质也参差不齐,但是一支非常重要的战略力量,必须加大培养、加强建设,使之成为开展“农民大教育”的先锋队、成为带动广大党员群众的“领头雁”、成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党校每年必须对村干部开展1—2期培训,尤其是在换届后,一定要及时对村干部进行普训,确保新当选的同志尽快熟悉政策、掌握工作方法,更好的开展农村工作,稳步推进脱贫攻坚各项任务;三是培养党员示范户队伍。通过教育培训,引导党员尤其是农村党员积极参加各种经济组织,或者带头创办、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党建+产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等措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激发党员干事创业的热情,实现党员带头发展产业、主动提供就业岗位、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目标。
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县级党校,条件较差,事务繁杂,经费和人手都非常紧张,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任重而道远。面对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诸多困难,必须要打破思想的桎梏,走出认识的误区,破除制约的瓶颈,切实扬长板、补短板,把脱贫攻坚的责任记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唯有如此才能开创工作新局面,为党的事业作出更大贡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