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林琳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愈加复杂,行政事业单位面临更多的挑战,内控制度的完善和健全,对规范日常经济业务活动、维护权利运行的公平公正、防止以权谋私、杜绝腐败、促进公共服务效能的提升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这也为实现法治国家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内控制度的完善与发展,有利于推动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不能腐、不敢腐。内控制度是保证行政事业单位权利规范、高效运作的重要手段,同时也为既定目标的的完成进行了制度规范。
(二)内控制度的完善与发展,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在现有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亟需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虽然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上讲,近年来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和经济活动的合规合法性总体上不断提升,但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管理上仍然问题重重。内控制度上的不完善和缺陷是各行政事业单位发展上的绊脚石,行政事业单位是我国国家机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运行和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能够给整个社会带来良性的影响。
(三)内控制度的完善与发展,有利于推进财政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管理。为适应新社会新情况下的经济体制发展,财税体制改革这一中心必将自上而下,逐步规范,改革的深度与速度需要逐渐加强。不尽快改革,就无法从管理上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加强管理,就会拖经济发展的后腿。实施内控规范,是为了确保企事业单位业务开展的有序不乱,确保单位收支记录清晰完整,提高财政管理的严谨性、合理性,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内控制度的完善与发展,有利于堵塞经济活动漏洞、防范重大风险,保障资产安全和有效使用。内部控制是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等,对各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和管控。行政事业单位大部分的资金来源于财政预算收入,货币资金和其他资产如果出现被挪用、贪污、盗窃的情况,就意味着国有资产的流失,所以我们必须加强控制,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另一方面,不合理的资产配置、资产无法很好的升值保值,资金的使用率低下,也是我们内部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健全的内控机制,可以为我们资产的保值增值、提高资金率带来制度上的保障。
(五)内控制度的完善与发展,有利于《预算法》的进一步贯彻执行。《预算法》要求资金的使用必须先预算后支持的严控要求,杜绝预算超支、无预算支出、转移及套取预算。内控实际上是一种创新的管理模式,主要是以预算管理为主线,以资金管控为核心。只有把内部控制贯穿到单位的各项业务中去,才能为《预算法》的更好实施提供保障。
(一)内控意识相对薄弱。从产生的时间上来说,虽然内部控制的研究由来已久,但是我们真正以法律的手段把内部控制作为立法的来源于2002年美国国会提出的《塞班斯法案》,该法案针对美国上市公司财务和公司治理提出了法律上的规范。我国各相关部门于2008年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国内企业的内控制度进行规范。从认识的程度上来说,很多单位和有关部门总认为内部控制是企业应该做的事情,觉得有党纪政纪约束,无须再定条条框框,对内控建设重视不够。
(二)单位内部组织架构、工作机制不明确,内部控制实用性差。组织架构方面,存在着管理层级过多,内设机构设置不当等情况,很多重大事项没有形成集体决策机制。工作机制方面,单位在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过程中没有做到有效分离,在办理各项经济活动的业务和事项前未经过适当的授权部门进行审批,缺少决策和监督环节。同时存在着决策机构职责权限不明确、决策审批权限设置不能适应单位实际情况等问题。
(三)会计核算基础薄弱,财务与业务脱节,资产管理有缺陷。单位会计岗位设置不健全,如果会计人员专业技能和素质不高,可能导致单位财务管理不规范,容易发生舞弊行为,影响单位资产安全。单位会计制度不健全或者会计科目设置不规范,可能无法有效规范单位经济业务过程,同时影响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四)预算控制相对弱化。单位预算编制流程不清晰、预算编制依据不合理、方法不科学、内容不全面、审核程序不规范。具体体现在预算执行在单位内部缺少约束,项目支出未严格审批,财政预算控制不严谨,存在超支行为。
(一)加强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单位层面内部控制。从单位科室的建设层面,应从组织上给予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应设置职责分明的科室建设,建立独立的内部控制职能部门专项负责内控保障,或明确具体的牵头负责科室,只有在组织上给予了保障,才能发挥其在日常工作中对其他科室的指导作用,规范日常经济活动。积极发挥单位内部审计、纪检监察部门的职能作用,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并加以改进,确保内部控制体系得以有效运行。在单位内部建立有效的工作运行体制,强化风险意识。确保经济活动决策、执行、监督相互独立、避免交叉,从流程上建立预防腐败的工作机制。对单位业务层面的各项风险进行尽可能准确的预估,并作出相应的防范措施预防各类风险的发生。明确单位内部关键岗位的责任与权限,对具体岗位的职责做出细化的规定。本着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的基本控制要求,全面系统的分析、梳理单位内部各个业务活动中的不相容职务,合理设置关键岗位,同时实行轮岗制度,明确划分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衡的工作机制。现在许多的内控理念、控制流程、控制方法等要素都可以被固化到信息系统中,进一步实现内部控制体系的系统化和常态化。
(二)加强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要按规定的额度和标准执行预算,同时应当提高对决算重要性的认识,单位应该把预算数额下达至各科室,并定期汇报执行进度,在提高预算执行率的同时掌握各项目的使用情况,对各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做出综合的绩效评价。决算是单位年度工作的总结,通过对决算数据的分析,能够更直观的了解单位工作重点,并对新的工作做好统筹规划。对单位的收入、支出业务进行归口管理,按照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顺序,严格按照预算数进行支出规划,执行中进行严格把控,通过绩效管理对成果进行评估认定。对各类资产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本单位实际情况进行分类管理,严格按照政府采购的相关规定进行采购,定期清查盘点资产情况,做好折旧登记和处置审批工作,确保单位资产安全和有效使用。
(三)加强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评价与监督职能。在单位内部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各部门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并进行公平公正的计量。通过内部专职监督部门对内部控制展开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活动,查找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漏洞,同时进行制度的整改和完善。通过信息公开的方式,对某些经济活动的相关信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开。达到加强内部监督,促进部门间沟通的效果。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内控制度就是一个单位的规矩,是保障行政事业单位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合理科学的内控制度可以使我们的工作更加公正、廉洁、高效。内部控制是一把手工程,我们要全员参与,内控建设仅有起点而没有终点,完善和发展永远在路上。
[1]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2012.
[2]王喜梅.新形势下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必要性与对策[J].财经监督,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