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 鲲
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是产业发展的有效形式,而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是企业创新的核心资源,人力资本与产业集群只有充分互动,才能推动产业的发展升级。实践中,人力资本与产业集群的互动具有自发性,人力资本与产业集群之间往往被企业制度阻隔,使企业创新不能顺利走向产业发展。然而既往研究没有阐释清楚二者的互动机理,更没有探讨通过什么途径二者才能充分有效互动。随着经济实践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深入,产业共享(Industrial Commons)被认为是链接人力资本、产业集群的有效途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里·皮萨诺和威利·史(Gary P.Pisano,Willy C. Shih,2009)指出,产业共享的兴衰决定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的产业竞争力,而产业竞争力归根结底源于人力资本状况。美国政府在2012年和2013年分别把产业共享作为振兴产业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和国家战略目标的三大任务之一。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人力资本、产业集群、产业共享这三个相互独立的要素通过有效的互动关系,可以形成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整体,这种“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是产业发展升级的根本机理所在(见图1)。美国硅谷基于“三位一体”互动机制实现了产业集群的持续升级,中关村与硅谷具有许多相似性,中关村可探索实施基于“三位一体”互动的集群升级模式,使人力资本与产业集群充分互动,从而推动产业集群的不断升级。
图1 人力资本、产业集群、产业共享的“三位一体”互动机制
“产业共享”(Industrial Commons)一词由哈佛大学教授加里·皮萨诺(Gary P.Pisano)和威利·史(Willy C.Shih)在2009年《哈佛商业评论》的“恢复美国竞争力”一文中首次提出,该词被我国学者译为“产业共享”或“产业公地”。皮萨诺和史(Pisano,Shih,2009)在《制造繁荣:美国为什么需要制造业复兴》一书中详尽地阐述了产业共享的概念内涵,他们指出,产业共享是指能够对多个产业的发展和创新提供支持的一系列技术能力和制造能力的集合,这些能力根植于企业、大学和其他组织之中。他们认为,产业共享的丰厚程度直接影响产业集群的发展。如果产业共享衰落,相关产业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牵连,产业创新能力下降,进而在越来越多的行业丧失领先地位,也会影响新产业的诞生,最终导致地区经济乃至国家竞争力的下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钱平凡研究员(2015)指出,产业共享是支撑相关产业共同发展,并被相关利益群体共同分享的体系。他认为,产业共享在产业中客观存在,是产业集群升级的新利器,能够向相关产业群体提供强劲的竞争优势,增强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进而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反过来产业共享也可以在产业集群中得到强化。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产业共享是指能够对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创新提供支持的公共共用体系,是根植于企业、大学和其他相关组织之中各种能力的集合。产业共享的内涵广泛,如表1所示,通常包括产业的公共知识与技能、体制机制、产业集群运作的公共平台,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等,但是本文只聚焦研究公共知识、体制机制、外部环境等产业共享。
第一,产业共享丰厚程度决定产业发展状况。产业共享的兴衰与产业发展状况息息相关(Pisano,2009)。因为产业共享如行业共性技术、生产体系等具有强劲的溢出效应,能吸引积聚一切有利于产业发展的优质资源要素,如高质量多元化的人才、具有溢出效应的大企业等。通过产业共享,人才在合作互动中容易产生灵感的火花,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从而惠及整个区域的产业发展,反过来产业的发展又能强化产业共享,形成良性循环。
表1 产业共享的内涵、表现形式及特点
第二,人力资本转化是产业共享丰厚的前提。产业共享包含很多要素,区域知识是支撑产业共享的关键要素,区域知识必须通过集群内人力资本转化才能生成,从而使产业共享不断丰厚。依据日本著名的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1989)的知识螺旋(Knowledge Spiral)理论,集群内人力资本转化有两个过程。一是集群内单个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本转化。这一层次是产业集群内人力资本转化的最低层次,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层面人力资本转化为组织资本,组织知识存量增加,同时也带动区域知识的扩展和增殖。二是集群内各组织之间的人力资本转化。这一层次是产业集群内人力资本转化的最高层次,通过区域层面不同组织之间的知识转化,组织层面人力资本转化为其他组织的资本,区域知识存量增加,区域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得到增强。
第三,人力资本是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一方面,人力资本对产业集群具有推动作用,人力资本能够促进产业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产业集群对人力资本具有反馈作用。产业集群影响人力资本的需求结构和发展水平,能提高人力资本使用的广度、深度和效率,为人力资本积累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而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又可以促进产业技术升级。
第四,“三位一体”互动机制是产业发展的本质所在。人力资本、产业集群、产业共享这三个相互独立的要素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产业共享丰厚程度决定产业集群发展,人力资本是产业共享丰厚的关键要素(Pisano,2009),也是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动力。具体来说,由于产业共享具有强劲的溢出效应,能促使集群内各行为主体主动联系,在频繁互动、互惠合作中激发出灵感的火花,推动产业技术的不断创新,由此形成“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模式,把产业集群一次次推向持续升级的峰巅。反过来,产业的发展升级也能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本,同时会给产业共享提供充足的养料,不断激发员工的创新潜能,是产业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这种循环往复的“三位一体”互动是产业发展升级的机理所在。
正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里·皮萨诺和威利·史(Gary P.Pisano,Willy C. Shih,2009)所言,产业共享的兴衰决定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的产业竞争力,而产业竞争力归根结底源于人力资本状况。他们首次从产业共享的角度提出美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恢复路径,立即受到美国学界、政界、企业界的重视。美国政府在2012年和2013年分别公布《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和《重建产业共享》报告,把产业共享作为振兴产业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和国家战略目标的三大任务之一,认为通过重建和强化产业共享,才能实现美国制造业的复兴。
美国硅谷是“三位一体”互动模式实践的成功典范,这与美国政府实施的基于产业共享的集群升级战略一脉相承。硅谷丰厚完善的产业共享,集聚了世界高端、多元化人才,同时促使硅谷产业集群内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机构、政府等利益相关者有机结合和优势互补,在交流互动、紧密合作中形成纵横交错的创新网络,激发员工产生各种不同的创意,刺激产业技术的创新。从整体上看,硅谷最重要的产业共享莫过于各种机制以及文化氛围,例如完善的产学研合作互动机制、非正式交流机制、员工水平流动机制、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恰如其分的政府作用等,正是这些丰厚完善的产业共享,能够充分挖掘员工的潜能与活力,成为推动硅谷产业持续升级的重要原因。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中关村”)是我国规模最大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它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电子一条街”,1988年成为我国第一个高科技园区,目前已形成总面积为488平方公里的“一区十六园”的发展格局。中关村是跨行政区的高端产业功能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万余家,其中电子信息等产业在我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涵盖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与环保、先进制造等产业。
第一,人力资本存量居我国首位,呈现高端高智和年轻化特征。2016 年,中关村从业人员总量达到247.92万人,比上一年增加7%。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为103.1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53.2%。其中,硕士和博士学历的从业人员为26.3万人和2.5万人,分别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0.6%和1.0%。中关村科技活动人员达65.7万人,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6.5%。中青年成为创新创业的中流砥柱,2016年30岁及以下的中关村创业者占22.4%,创业者平均年龄为39.1岁。
第二,人力资本经济贡献率持续提高,在产业领域分布合理。2016 年,中关村从业人员的人均总收入和人均净利润都明显增长,人均总收入为185.5万元,人均净利润14.1万元。2016年,中关村总收入排名前五位的产业领域为电子与信息、先进制造技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新材料与应用技术、生物工程,而这五大产业领域的从业人员占比同样排名前五位,可见,从业人员分布与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的需求保持一致。
第三,出台先行先试的人才政策,激发人才潜能活力。比如,2010年国务院实施“1+6”系列先行先试政策试点;2011年中关村颁发了人才培养、兼职、落户、医疗、住房等方面的13项特殊政策;2013年中关村开展“新四条”政策试点;2014年中关村出台“京校十条”“京科九条”等北京市改革政策;2016年中关村推出了支持北京创新发展的20项出入境政策措施;2017年中关村发布“优化创业服务,促进人才发展支持资金”等管理办法。
第四,加速高端人才聚集,使人力资源结构多元化、国际化。一是吸引海外人才集聚中关村。中关村已经在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建立海外联络处,吸引全球顶尖技术人才、创新人才等紧缺人才;二是深入开展股权激励试点。在中关村范围内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中,院所转制企业和国有高新技术企业中进行股权和分红权激励改革,股权奖励逐渐成为中关村吸引高端人才的重要手段。
第一,产业规模持续增长,质量效益稳步提升。2016年,中关村总收入达到4.6万亿元,同比增长12.8%,近几年始终保持两位数的增速,总收入占国家级高新区的比重达16.7%。中关村在北京经济持续发展中的引擎作用逐步增强,2016年中关村对北京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十二五”初期的不到20%提高到39%,比上年增加5.5%。
第二,创新成果持续增加,产出效率不断提升。2016年,中关村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为1972.4亿元,同比增长11.1%。企业专利申请量为69217件,获得专利授权量为36336件,同比增长分别为14.2%和4.0%。企业每百亿增加值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和有效发明专利量分别为657.6件、236.4件和987.8件,领先全国平均水平。
第三,企业强劲的内生动力推动产业发展。中关村科技型企业不断涌现,规模实力不断提升。2016年,中关村新创办科技型企业2.4万家,是“十二五”初期的5.8倍左右。年收入亿元以上企业3273家,较上年增加306家。截至2016年年底,中关村拥有65家“独角兽”企业,占据全国半壁江山,在全球排名第二。
第一,公共科技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均居国内首位。中关村拥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近70所,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200余所,有70%以上的国家工程实验室,50%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40%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截至2016年年底,中关村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共700余人,超过全国的40%。“千人计划”入选者为1400余人,约占全国的20%;“万人计划”入选。
第二,产学研合作机制不断完善。政府通过加强公共服务职能,为产学研合作互动牵线搭桥,产学研对接互动的程度加深。截至2016年年底,中关村产业技术联盟数量达到180多家,平均每年成立20余家联盟;共计搭建共性技术服务平台97个,开展国际化相关活动近100场;累计开展183项课题研究,承担国家重大项目70余项。
第三,科技服务体系不断优化。中关村积极建设人才创业创新服务体系。2017年,中关村已累计孵化团队1900个,获得融资743个,融资成功率为39%,总融资额91.04亿元。中关村创业投资非常活跃,已成为全球风险投资热点区域之一,在2015年安永“全球风险投资集聚地排名”中位居全球第二。
第四,参与国际竞争的平台和资源逐步丰富。截至2016年年底,将近130家《财富》世界500强企业在中关村设立子公司或研发中心,国内外交流合作的程度不断加深。中关村与20多个国家的30多个世界顶尖创新机构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中关村企业在海外建立销售、生产、研发中心,与境外科研机构合作参与国际竞争,抢占世界产业技术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总的来说,中关村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三位一体”互动还不够充分。表现为中关村有强大的人力资本优势,但是产业共享不足,所以人力资本与产业集群未能充分互动,使中关村在自主创新能力、全球性行业领军企业与领军人才、产出效率等方面与硅谷等产业园区存在一定差距,这也是我国大多数高科技园区的通病。
我们以门限自回归理论为基础模型,所采用的样本取自北京中关村人力资本和产业集群2005-2016年的相关数据,通过整理计算,运用SPSS17.0 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人力资本与产业集群的互动程度。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数量与专利授权数均处于较高水平,但是对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影响较小,说明中关村有较强的人力资本优势,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但是研究成果转为企业产值的效果不明显,中关村应大力加强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成果的含金量。
第二,产业规模在数据模型中的影响效应为负,说明中关村产业规模大,但是质量效益还有待提升。自2009年以来,虽然中关村与硅谷的差距逐渐缩小,但是仍需注重内涵式发展,加强人力资本对产业集群的正向作用,力争形成一批具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产生世界一流企业和具有市场占有率的产品。如果过于关注产业规模的扩增,会减慢产业发展升级的步伐。
第三,专利授权数量和新创办企业数量存在显著影响,存在一定的马太效应。专利授权数的增幅与新创办企业的增幅形成同步趋势,新创办企业数量的增多给人才的流入提供了空间,二者因素的叠加促进了人力资本的聚集效应,对产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第四,中关村企业利润总额、新产品销售收入对人力资本积累存在正效应,说明中关村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政府相关部门应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解决创业难、直接融资难、创新要素自由流动难等问题,吸引企业集聚中关村,进一步加强产业集群对人力资本的促进作用。
基于上述实证分析结果,我们认为,中关村人力资本与产业集群没有充分互动,需要借助产业共享这个外力因素,加强二者的互动。
从产业集群来看,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中关村更多地是追随性创新、渐进性创新,未能拥有具有技术指导权的产业集群,缺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名牌产品。
从人力资本来看,人力资本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一是集群内员工的内在潜能未被充分激发,产业集群就不能从人力资本中吸收更多的创新基因,不可避免地抑制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二是中关村比较缺乏产业领军人才、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以及来自国外的高层次人才等。
因此,加强中关村产业集群内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密切交流、紧密合作尤为重要,这是发挥其人力资本优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产业升级的重要一环。中关村可借鉴美国硅谷的经验做法,探索实施基于“三位一体”互动的集群升级模式,即通过强化产业共享,充分发挥出人力资本优势,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产业集群升级。
如图2所示,中关村强化产业共享的途径如下:第一,进一步加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互动机制,突出产学研合作互动机制在产业升级中的重要作用。第二,搭建集群内各种正式和非正式交流的平台,促进集群内人脉关系网络的形成。第三,健全完善中介服务体系,为企业做精细化帮扶指导。同时注重发挥政府监管作用,完善行业自律机制,形成公平竞争、诚实守信的市场秩序。第四,倡导开放共享、合作创新的产业文化,把产业文化理念融入到产业创新的整个链条中。
图2 中关村强化产业共享的途径
第一,吸引世界高端多元化的人才。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制定灵活配套的移民政策;经审批认定的人才在户籍国籍、落户安家、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第二,加强集群内企事业单位员工的水平流动。首先,以行政级别为主的身份管理,转变为以职务聘任为主的岗位管理;其次,健全统一规范的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员工在水平流动中对养老、医疗保险等方面的后顾之忧。
第三,构建与产业发展紧密衔接的教育培训研发系统。一是在高校增设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相关学科专业,为企业培养出更加实用的专业人才;二是增加政府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产业共性技术等资金投入。
第四,建立多维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一是建立以股权激励为特点的薪酬激励机制,包括现股激励、期股激励、期权激励等;二是注重声誉及地位激励,包括员工的培训与晋升机制激励,为员工设定职业发展规划、荣誉激励等;三是人才激励机制应做到公平公开、量化、可兑现,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中关村缺少一种使集群内员工充分发挥内在潜能与活力的体制机制,因此,打破制约创新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是第一要务。第一,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强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的治理格局。为此,要从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减少行政干预,使产业政策和人力资本政策发挥出实效。第二,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使政府发挥出恰如其分的作用,这是“三位一体”良性互动的必要保障,从而间接促进产业的发展升级。(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