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背景下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

2018-01-27 10:29邱家凯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协同校园体育

邱家凯

1. 相关概念的释义

1.1 协同创新

依据哈肯的观点,所谓协同即指系统中许多子系统(它们通常属于相同种类或者几个不同种类)的联合作用[1]。协同作用广泛的存在于任何一个系统的内部。只有依靠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协同作用,系统才能够自组织起来。约瑟夫·熊彼特认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2]”。他的这种观点成为了研究创新理论的基石。因此我们可以把创新的本质认为是突破,既要突破旧的思维定势又要突破旧的常规戒律。

“协同创新”是由“协同”和“创新”两个词语结合而组成的复合词,从语言学的视角来看,“协同创新”是互为一体,共同存在的。但在逻辑学和现实中的应用中,人们更多的将其理解为“偏正结构”,即:先“协同”后“创新”,“协同”是“创新”的基础与前提,“创新”对“协同”具有强化作用。在本文中我们认为“协同创新”指的是各种具有创新的资源以及人才等要素的有效整合,通过突破各创新主体间的藩篱,借助特定平台,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释放共同的“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活力,从而实现社会、经济效益以及利益的最大化。

1.2 校园体育文化

文化由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所创造,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3]。文化涵盖了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的内容,校园文化指的是在学习、生活以及学校工作的全体成员根据教育生活的需要,所创造的以不同形态存在,由特质构成的一切事物;而体育文化则是指在以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和体育技能为主要形式,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和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为为主要目标的文化活动过程中,由体育工作者、学生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共同创造的,以不同形态存在的特质所组成的一切事物[4]。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两者之间存在交集的部分为校园体育文化:校园内中所有成员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体育价值观以及这些价值观在物质及意识上的具体表现。

2.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全面实行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主题。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也快速发展起来。诸多学校在体育教学、体育管理、体育竞赛、课外体育锻炼以及运动队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开始重视学生体育意识、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培养,极大的促进了学生体育素质和健康水平的发展。但是,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校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大都比较片面,缺乏系统性创新的思考,不能从整体的角度对学校体育文化进行构思,更不能把体育锻炼作为一种生活的理念传递给学生。因此,学校体育文化在学校中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尴尬位置。

2.1 缺乏深层次的体育精神文化

良好的体育道德精神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也越来越需要体育精神文化的引领。然而,由于受到几千年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于体育的认知还存在很大的偏差。有人认为,拥有一个好的学习成绩才是学生的首要任务,体育仅仅是学生在完成各项学习任务之后的短暂放松,他们认为对于体育意识观念,体育技能的掌握,非专业运动员没有必要进行强化。人们看不到体育潜在的力量,看不到体育精神给人意志上的激励,斗志上的鼓舞,更谈不上体育所带来的深层次的快乐。因此,许多学生甚至包括管理者,教育者也怠于去学习和思考体育文化的价值,造成了需求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因此,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的需求越发强烈。

2.2 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滞后

2.2.1 体育物质文化建设理念的偏失

功能完善、造型优美、气势恢宏的体育场馆作为学校的标志性建筑,作为学校的面子工程能够提升学校整体形象,吸引学生目光,展现学校的实力以及校领导的光辉业绩。正因如此,学校体育馆的建设在理念上存在着较大的误区。相当一部分学校领导认为,体育馆的建设作为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必须“非大型不建、非标准不修”,在场馆的建设中,较多的考虑了学校的形象工程,忽略了体育场馆的适用性。由于高标准的体育馆在资金的投入上占比较大,因此也影响了学校其它项目上资金的使用。另外,部分学校本来体育活动场地就少,又将为数不多的室外活动场地改建为体育馆,由于场馆“标准”过高,维护费用较大,不得不向学生收取高额费用,造成了场馆闲置,学生们又找不到锻炼场所的尴尬局面。

2.2.2 体育场馆设施管理水平的滞后

我国学校体育馆的管理方式主要包括体育部门直接管理、学校专门机构管理、物业公司和租赁公司管理等几种管理模式。这些管理方式大多采取有偿的体育服务活动。学校体育馆有偿开放,全社会共享体育设施资源,已成为当今学校体育场馆改革的必然趋势。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校体育馆的收益和校外其它体育场地的收入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种情况主要还是归因于学校体育场馆经营理念的不完善。学校体育馆管理人员认为把对体育场地对社会开放,就是把服务对象定位为社会人员,可以制定高额的收费政策。但学校体育场馆在服务、设施条件等方面仍和校外体育场馆存在差距,因而很难吸引较多的社会人员,高额的收费又把大量的学生拒之门外。因此,体育馆管理人员在制定收费标准时应充分考虑师生的特殊情况,利用不同人群、不同时段,不同收费标准来调节体育场地的人数密度。另外,通过安排各种体育文化活动、组织各种体育培训,可以有效提高体育场馆的使用效率。

2.2.3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发展不均衡

学校的体育场馆、器材和设施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载体。不同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规模的学校,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了学校的体物质育文化发展不均衡。在一些经济水平较发达的高水平学校,学校的体育物质文化水平发展程度较高,配备了标准的体育馆、体育器材设施;而一些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差的地区的院校,体育物质水平发展则相对滞后,主要表现有:体育场地面积较少,场馆功能单一,体育器械设施不足以及体育图书资料较少等,不能满足体育教学的开展及各项体育活动的举办需要。

2.3 体育制度文化建设限制较多

传统的管理体制、乏味的体育教学和单一的体育考评制度大大限制了学生体育活动参与的个性化发展。另外,体育教师指导下的体育活动范围较窄,大多局限于体育运动水平较高的尖子生,再加上体育课程的教学多流于形式,学生自主开展体育活动组织能力的欠缺,严重影响了学生体育活动的参与。再者,学校以升学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导向,家长对孩子身体素质的忽视都使得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普遍得不到重视。

3. 校园体育文化协同创新建设

3.1 校园体育文化协同创新模式的构建

校园体育文化协同创新发展是为了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促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借助创新理论、协同学以及管理理论等,我们可以对校园体育文化协同创新运行机制进行探讨。校园体育文化协同创新发展的过程受到体育规范文化(体育的制度、规范等)、体育精神文化(价值观、审美等)、体育物质文化(场馆、器械设施等)以及体育智能文化(体育科学、运动技术等)的影响。首先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要符合学校的承载力要求,其次校园体育文化协同创新发展要在参考国家校园体育发展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学校体育的建设目标以及学校的经济状况进行制定。在清楚的定位了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方向后,由学校相关的体育管理部门,实施部门、监督部门共同实施,提高实施效率。

校园体育文化协同创新发展需要完整合理的运行机制,同时也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动力模式。只有协调好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内部各影响因素的关系,校园体育文化协同创新发展才能获得最佳动力模式。而最佳动力模式的获得则需要每一位参与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人进行创新。近些年来,众多的专家、学者、教授致力于学校体育文化创新建设的研究,特别是中小学实行“新课改”以来,校园体育文化的创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体育的发展需要摆脱学生学习效率不高的现状,“体教结合”正是体育教育回归的重点所在,在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实施的过程中,学校通过举办体育活动等一系列措施传播体育文化知识,体育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运动技能进行培养,另外,体育场地设施的完善,体育课时间的增加也使得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活动,熟练掌握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通过内部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促使校园体育文化不断协同创新发展。

3.2 校园体育文化协同创新模式的实施

校园体育文化的协同创新,重点在于“体教结合”,对学生校园体育文化的教育,除了向学生灌输体育理论知识,更应重视体育的实践,把体育理论知识通过身体活动的方式展现出来。在学校体育知识的传授中,体育文化知识的传播对象各不相同,包括普通生、理转体和专业运动员等。对于这些学生的培养,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对于普通生来说,首先是体育意识的培养,应以学生的体育兴趣为出发点。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在体育课的学习过程中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享受参与体育活动所带来的乐趣。其次,对于体转理的学生,首先应让其了解体育的内在价值,学习体育的理论知识,在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再进行体育技能的学习。第三,对于专业运动员来说,主要是对其进行系统性训练,不断提高其运动技能水平,在不断思考总结的基础上,突破自我,在技术上进行创新。三种类型体育人才的教育和发展需要相互结合,在体育协同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取长补短,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其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3.3 校园体育文化协同创新建设的优化

3.3.1 提高人与体育工作部门协同创新的效率

校园体育文化协同创新的实施需要人与相关体育工作部门共同参与,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体育工作部门的调控能力。人作为校园体育文化协同创新的实施者和受益者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起决定性作用,只有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的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系统创新的发展。激励强化原则告诉我们人为了满足物质上或者精神上的需求就必须努力工作,只有充分激发人的积极性,才能展现其应有的价值。校园体育文化的协同创新主要就在于人对资源投放以及人发展过程的积极调控作用。在校园体育文化协同发展的过程中,要明确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目的,在实施的过程中对其采取必要的奖励措施,提高人们的参与热情。在体育资源的配置方面,应把可持续性发展放在首位,在进行资源投入时,不仅要考虑解决当前的问题同时也要考虑持续发展的问题。对校园体育文化创新影响因素中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综合的、全方面的考虑。

3.3.2 协调好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及动力模型的关系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定的推动因素,即需要一定的动力促使事物的发展。体育文化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同样需要动力进行推动。在动力条件充足时,我们需要找出运作机制中的所有影响要素达到共同目标所需要的协同点,根据运行环境和相应的运行程序通过一定的运行手段去运行,以期获得最佳运作效果。校园体育文化协同创新的发展动力来源于学校对其发展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其根本动力是人。通过“投入——产出”理论我们可以发现,在社会发展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过度投入,校园体育文化水平的发展也不会有质的提高。因此,只有协调好校园体育文化协同创新的运作机制和动力模式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促使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猜你喜欢
协同校园体育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我们的“体育梦”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