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怀忠,郑文博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青年亚文化发展
姜怀忠,郑文博
(河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伴随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青年亚文化借助网络平台,以网络直播、网络恶搞、粉丝文化、弹幕文化、青春写作文化等形式出现在青年群体生活中。网络青年亚文化以其开放性、多样化、边缘化、抵抗性的特点,一方面对青年群体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交际能力的提升、精神压力的缓解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利于青年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但另一方面也弱化了青年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群体中的培育和践行造成冲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青年亚文化健康发展,要积极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加大社会宣传,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网络教育阵地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青年亚文化;特点;影响;引领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41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反映,文化的发展和提升对一个国家而言是极其重要的。正因如此,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作为党的重要任务和目标提了出来,为中国文化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在文化发展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既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客观要求,又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精神基石。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转型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一系列相对于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非主流的、局部的、各具特色的亚文化,这些亚文化在其系统内塑造了有别于并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次级价值体系,或促进或弱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或推进或限制了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为此,改造和重塑亚文化以发挥社会主义文化的优越性就显得非常必要。青年亚文化作为亚文化的重要内容,体现了青年人独特的生活习惯、交往方式、语言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年群体的创造性,是新时期文化与思想碰撞的反映。如今伴随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新媒体时代,网络正潜移默化地渗透文化当中,青年亚文化也日益以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青年群体将自己所追求的价值观念、独特的语言和行为方式通过网络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大众视野中。因此,系统探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健康发展,对切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就此开展探索性研究,以尽文化传播者的责任。
网络青年亚文化以各种方式呈现于世人面前,深入把握其产生的背景、表现形式及特点,是系统认识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影响的前提与基础。
网络青年亚文化是伴随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及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而逐渐产生的。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价值观念、社会文化的变化,从而映射出经济发展、政治环境的变动。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迅猛发展,网络日益大众化,社会进入互联网信息时代。在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文化极具开放性的时代背景下,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渗透中国网络文化中,对青年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造成不良影响,引起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否定以及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消极情绪。在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渗透中国网络文化的同时,我国社会各类不平等现象也日益突出,人们对此的关注度、讨论度极高。于是,伴随网络上各式各样舆论形式的出现,网络青年亚文化应运而生。
网络青年亚文化以其独特、新颖、多样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一是网络流行语频出。在微博浏览、网络聊天,乃至生活中的口头交流语境下,时常会闪现出一些网络流行词,这些新颖的网络语言迅速“走红”,体现了当下青年人所追求的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态度的变化。二是恶搞文化泛化。在娱乐化的网络时代,一些青年群体借助互联网进行网络恶搞,衍生出网络恶搞文化,即以另类的方式谋求自身的满足和快乐。三是粉丝文化兴盛。粉丝文化是目前社会上较为流行的一类文化,它通过微博私信、微博关注留言、见面会、演唱会等途径展现,助长了粉丝对明星偶像的疯狂追求态势。四是弹幕文化流行。弹幕文化以网络视频、B站为依托,借助在网上“发射”弹幕的形式,增进观众之间的交流互动。在这种互动形式下,一个人可以同时看到众多人对人物、剧情的评价和吐槽,颇具趣味性。五是网络直播盛行。网络直播通过自媒体视频向大众网友展现个人的行为和语言,形成虚拟社区,使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一群人以不同身份在一个空间里活动。
在以报纸、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媒时代,年轻人用传统的手段为自己营造亚文化圈子并进行身份确认,在网络的时代,他们则用“比特”符号创造一种新的、专属于青年自己的亚文化[2]。在网络青年亚文化背景下,青年以网络媒介为载体,以网络恶搞、拼贴、戏仿等方式,通过网络社区、论坛、博客等虚拟空间,进行话语表达、情绪宣泄、个性张扬、自我重塑,与此同时创造出新的文化表达方式和群体态度。
其一,网络青年亚文化的新媒体化和开放性特点。网络青年亚文化的新媒体特点,是区别于网络青年亚文化与其他青年亚文化的明显特征。网络青年亚文化表达类型不再拘泥于某一种表达方式,而是杂糅了文字、图像、影像、声音等多媒体手段,游刃有余地建构起具有独特性质的亚文化类型。长期以来,青年的媒介话语权是基于成人价值观和世界观构建的,而新媒体使得话语权回到网络青年亚文化群体之手[3]。另外,网络青年亚文化具有开放性。网络为青年群体提供了一个开放、自由、平等的交流平台,超越了性别、民族、国界的差异,在这样一个自由平等的平台下,规则、权威已经不再具有强大的威慑力和控制力。
其二,网络青年亚文化的个性化与抵抗性特点。一方面,网络青年亚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网络为青年群体提供了一个虚拟的、广泛的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青年群体能够释放心理上的焦虑,构建新型的社会交往格局,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和话语权的争夺。青年人通过独特的风格或方式,向世人告知自己的存在,传达自己的主张,渴望获得彼此间的认同,所表达和体现的是他们摆脱了社会、学校、家长束缚后的自由与狂放。另外,网络青年亚文化表现出对主流文化以及主流思想的抵抗性。青年群体个性张扬、独树一帜的个性特征,以及他们对官方媒体、精英阶层掌握话语权现状的不满[4],引发他们对传统观念、社会规则的挑战,进而产生对官方话语或主导文化的抵抗。
其三,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多样化和边缘性特点。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多样化主要体现在主体思想的多样化、网络平台的多样化以及表达方式的多样化上。首先,青年这一群体基数大,来自不同阶层、不同背景,城乡、性别、教育程度、社会地位等均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其次,网络平台的多样化也决定了青年群体表达方式的多样化。在网络直播、视频、游戏、写作、社交等平台,青年群体通过发射弹幕、语音视频聊天、角色扮演、微博评论转发等方式来发表观点和看法,体现出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多样化。网络青年亚文化的边缘性表现在其对主流文化形式上的依附性和内容上的边缘化,青年群体常常以非主流的行为、视角、方式来参与社会事件。网络青年亚文化内容的边缘化主要体现于其始终不占有社会主导地位而处于边缘地带,它既不同于各种相联系的其他亚文化,也不完全顺应社会主导文化。
网络青年亚文化正以其独特的存在方式深刻地影响着青年的生活、行为习惯和价值意识,在青年中逐渐形成各种有别并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次级价值体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影响越来越大。
改革开放和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出现具有其必然性,也是文化多样性发展的重要体现。作为不同于社会主义文化价值体系的次价值体系,网络青年亚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产生积极效应,同时也带来挑战和冲击。
作为社会不同层面的亚文化并不完全否认主导文化及其价值体系,而是仅仅在某些方面扬弃或者忽略主导性文化,并以自己特有的形态,补充主导性文化[5]。同样,作为亚文化的重要体现,网络青年亚文化并不完全否认主导文化及其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对后者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其一,网络青年亚文化为青年群体充分发挥创造性、培养创新精神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创新能力是青年的一项重要素质,网络青年亚文化中类似于游戏的设计、网络流行语的创造、网络文学的写作等,既开拓了青年群体的视野,又推动了他们思维方式的转变。青年群体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认同奠定了基础,网络的运用和发展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开辟了新的路径。
其二,网络青年亚文化以新媒体为依托,在帮助青年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增强了青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青年时期是青年群体在接触社会、了解世界过程中,在处理其行为与社会、他人或自身需要的关系时而树立相应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的重要时期,这些理念构成了青年亚文化的价值内核[6]9。网络媒体的运用,不仅促生了网络青年亚文化,而且提升了青年群体适应社会和交往的能力,这既有助于其自身独特价值的实现,也有利于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建构。
其三,网络青年亚文化缓解了青年群体的精神压力。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学生升学压力大,就业形势愈发严峻,由于青年群体的心理、思想还停留在理想主义阶段,他们难以接受这些残酷的社会现实。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他们开始变得浮躁,迷失自我,部分青年甚至难以正确理性分析思考,精神家园荒芜。在网络虚拟环境下,这些来自不同地域而具有相似价值观的青年能够得到彼此情感上的互相支持和慰藉。因此,网络青年亚文化以其宽容和开放的形式满足了不同个性青年群体的精神需求,可以帮助他们宣泄内心的情绪,排解各种压力、烦恼,使他们从中获得归属感以及精神层面的满足感。
作为亚文化的重要体现,网络青年亚文化是集中于虚拟网络中的非常规状态和边缘状态的群体文化,它必然会对社会主义主导文化及其主导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冲击和影响。
其一,网络青年亚文化影响了青年群体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在网络环境下,青年群体进入一个开放的、虚拟的空间,这个空间往往与事实真相背离,隐藏着各种各样的青年亚文化形态,复杂多样的舆论导向很容易导致青年人价值观导向的迷失。在网络环境下,极端化、负面化因素很多,价值观念复杂多样,青年人的价值观很容易受到错误的导向。因此,青年群体的网络亚文化及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导向将给社会主流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严峻挑战。
其二,网络青年亚文化弱化了青年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网络青年亚文化因其具有边缘化的特点而影响了青年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而一些媒体别有用心地营造不良社会氛围和与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舆论导向,更弱化了青年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另外,网络环境的复杂性,青年人面对价值选择的多样性,也不利于青年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其三,网络青年亚文化干扰了青年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网络青年亚文化的个性化往往会影响青年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从青年群体来讲,他们具有求异心理,再加上急于表现和冲动鲁莽的性格特征,他们对于大众所认可的主流文化很容易产生排斥心理,而追求与主流文化相背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冲突的价值选择和行为。另外,他们的心理还不够成熟,容易被网络上良莠不齐的视频、言论、行为诱惑,从而说一些过激的言论,做出一些不良的举动,甚至是犯罪。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社会文明秩序,干扰了青年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最后,网络青年亚文化增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引领作用的难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42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有效培育和弘扬其价值精神,是青年群体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精神基石。但是,网络青年亚文化因其群体独特的社会行为、价值构建和存在场景等,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引领作用带来了一定难度。一方面,网络青年亚文化群体构成是复杂的,需要区别对待。总体来说,其可以分为理想青年、偏离青年和反叛青年三个组成部分。其中理想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本认同的。而后两者则相对复杂,偏离青年有脱离体制和社会的志向,消极认同或解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叛青年则明确否定社会主义文化,试图颠覆主文化所代表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甚至试图用新的价值观念代替主文化的价值观”[6]9,这无疑限制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网络青年亚文化以网络为依托,网络的虚拟场景进一步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的发挥带来了不利影响。
作为时代新人,青年群体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未来,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希望。为此,我们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网络青年亚文化中,为其注入新的内容和活力,引领其健康发展,并以此提升青年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践行力。
其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7]推动文化建设发展,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引领网络青年亚文化发展也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去。青年大学生在青年群体中的比重是相当大的,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倡主流文化,打造青年群体的主流价值体系,势必要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高青年学生对主流文化和亚文化的区分辨别能力。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既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塑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应有之义,也是重中之重。
其二,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宣传力度。网络青年群体的思想具有极端化的特点,尤其是那些脱离学校、闲散于社会上的青年,由于他们接受教育的背景复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往往会产生抑制、偏离倾向,甚至对抗。因此,要积极开展相关文化意识潮流的宣传教育活动,寓教于乐,引导社会青年群体正确、客观地认识网络亚文化及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消极影响,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如通过开展网络文化鉴赏、核心价值观宣传等活动,逐渐减小并消除网络青年亚文化对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宣传活动的不良影响。
其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受到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越来越严重,有些人认为学校老师的教育束缚了自己,对学校教育十分抵触。因此,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契机,提升青年大学生的价值选择能力,使他们获得正确的思想认知,形成正确的、积极的、主流的价值观念,就显得十分必要。当然,高校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贴近青年学生的思想和现实生活,要运用“互联网+教学”模式,一方面给他们提供积极健康的网上资源,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还要通过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通过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于青年学生的实际行动中,促使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认同。
其四,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网络教育阵地建设的引导。网络青年亚文化主要以网络阵地为依托,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对引导网络青年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指出,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1]42。因而,加强网络阵地建设不仅要加大网络载体“硬件”建设,还要借助“软件”,通过打造网络主流文化,宣扬主旋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网络亚文化,为网络亚文化注入正能量,带领其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要不断深入研究网络亚文化出现、发展的特征,掌握其运行规律,从而规避网络亚文化陷入粗鄙劣质化的境地,在进行网络教育、宣传活动时,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爱国主义故事等作为教育宣传的内容,并且依托网络平台开展以“文明”“爱国”“诚信”“友善”“平等”“自由”“法治”等为主题的微电影、微视频、微故事征集活动,让青年群体广泛参与其中;要以隐形教育为主要手段,充分利用网络传播性广、速度快、便捷开放等优势,打造一个集教育性、趣味性、主流性为一体的网络文化阵地,不断为网络青年亚文化注入新的社会正能量,让网络青年亚文化发展沿着主流文化发展的方向前进,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总之,引领网络青年亚文化群体健康发展,必须不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培育和践行工作,正如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的那样,“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42。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杨聪.浅析网络时代的青年亚文化[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5):53–56.
[3] 贾陈瑾.自媒体视频中青年亚文化表征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6(7):118–119.
[4] 马中红.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转向[J].文艺研究,2010(12):104–112.
[5] 陆扬.文化研究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302.
[6] 陈敏.青年亚文化批评话语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09.
[7] 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2018-08-03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BZZ025)
姜怀忠(1973―),男,河南信阳人,副教授,博士。
G412
A
1006–5261(2018)06–0046–05
〔责任编辑 叶厚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