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问题导向

2018-01-27 20:34:46张丰清
探求 2018年4期
关键词:顶层导向改革

□ 张丰清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要改造世界,则必须要有问题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并强调:“围绕这些重大课题,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1](P19-27)这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和问题导向的内在关系——问题倒逼改革,改革解决问题。明确的问题导向和强烈的问题意识,是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生成逻辑和鲜明特征,同时也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方法论。

一、问题导向是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生成逻辑

问题导向,就是坚持以发现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为方向。陈先达教授指出:“我们学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会发现,他们的全部著作,没有不是为解决他们时代的大问题而作的。”的确,敏锐地发现问题、清醒地正视问题、勇敢而自觉地解决问题,恰恰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生成逻辑。

(一)问题源于实践:改革进入前所未有的“深水区”

中国改革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深水区”,是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四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成效显赫,但也遇到了“深水区”中最大的问题——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毫不避讳地指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一些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落实;党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2](P6-7)这些问题要么涉及面很广,要么影响层次较深;要么牵一发而动全身,要么山高水险、阻力重重。的确是“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毫无疑问,这些问题根源于改革实践的深入而引发,表面上看是改革实践带来的问题,实质上是改革不充分、不全面、不深入所导致的,所以必须靠全面深化改革来解决。实践催生问题,问题设定主题。中国社会当前最主要的问题和最主要的矛盾就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而这正是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最大的主题。在这一主题的引领下,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实践道路,即是以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起点;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顶层设计,即是以深刻而强烈的问题意识、问题属性和问题逻辑为鲜明特色;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可期成就,即是以问题导向贯穿全面深化改革全过程的必然结果。

(二)理论与时俱进:四十年改革思想的创新与升华

马克思说:“历史本身除了通过提出新问题来解答和处理老问题之外,没有别的方法”[3](P489)包括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在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列理论成果,就是通过不断地提出新问题来解答和处理老问题而实现思想的升华和理论的创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始终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进行理论创新和改革探索;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始终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基本问题进行理论创新和改革探索;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围绕“中国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基本问题进行理论创新和改革探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改革思想和理论,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为导向,提出并不断深化全面深化改革思想。在改革的导向方面,从邓小平到习近平都十分强调要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进行改革探索。邓小平对“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摸着石头过河”的著名论断。习近平指出,“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4](P67-68),习近平还进一步强调,“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辨证统一的”。[4](P67)在改革的目标上,邓小平基于当时的国情,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引领改革起航,并根据新时代国家发展的进程,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构建了更完善的动力目标体系。在改革的评价标准上,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习近平进一步强调要把“两个是否”——“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既具体化了改革的评价标准,也让改革的思想和理论更接地气、更加实在。这些改革目标、导向和标准的提出与发展,无不是对社会发展问题与时俱进地回应。可见,四十年来不断发展与升华的改革思想,问题导向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一以贯之的突出特征,是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问题导向突显了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时代意蕴

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正如马克思所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3](P489)问题导向完全符合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完全符合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更突显了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时代意蕴。

(一)问题导向散发出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浓烈的时代气息

发现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而问题导向往往是理论创新的逻辑起点。习近平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有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5](P235)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问题为导向,扎实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一批又一批的政策成果、制度成果得以落地和出台,改革的成果共享得以保障,反过来也推动了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不断创新和向前发展。问题导向确实散发出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浓烈的时代气息——要始终坚持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要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推进改革,要以求真务实的作风进行改革等等。例如,确立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价值取向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和道路就是要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地位和重要作用,提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明确深化改革在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作用和地位,等等。由于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是基于对当代中国发展的重大问题而提出的,因此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针对性。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注重以问题为导向的特征,有助于紧紧抓住改革发展的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更凸显其理论的科学性和时代性。

(二)问题导向促成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的形成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6](P69)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指导性,就在于其始终带有鲜明的、强烈的、有预见性的问题导向,不断追问并不断地回答时代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国情紧密结合,以解决我国的革命、建设和发展的重大问题的过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所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是一场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伟大变革。随着全面深化改革进程的加快,习近平以鲜明的责任担当、清醒的理论自觉、高度的忧患意识,更为注重以问题为导向来进行顶层设计并解决问题。其一系列关于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回应和解决深化改革过程中的问题而阐发的、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产生根源、主要内涵、基本特征、表现形式、价值取向、解决路径所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直接促成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的形成。例如,习近平指出:“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7]又如,“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8](P38)这些以问题为导向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论述,恰恰就是矛盾分析法的灵活展现,就是分析时代局势、结合时代问题、提出时代方案的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

(三)问题导向引领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纵深推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压茬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2](P3)十八大以来的这五年,不少“硬骨头”被“啃动”,例如经济领域中建筑、交通、能源等国有企业带头进行机构改革、体制改革和产业升级,以架起中国桥、铺设中国路、驶动中国车、建造中国港、搭建中国网等方式,将“中国梦”这张大美画卷一帧帧变为现实。又如,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共出台1500多项改革举措(截至2017年9月),改革涉及面之广、内容之丰富、触及利益之深、推进力度之大可谓前所未有。而在老百姓最为关注的民生领域,系列改革使“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逐步从理想变为现实,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上升。改革纵深领域的突破,无不是问题导向在发挥引领作用,进而以清醒的认识、担当的精神直面问题、解决矛盾的结果。

三、问题导向是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鲜明特质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9]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当然也具有这一特点——问题导向是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鲜明特质。

(一)问题导向更需强调党的领导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2](P3)在治国、理政、改革领域,问题的提出是具有意识形态性的,而引领主流意识形态的,必须也只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也反复而生动地告诉我们:办好中国人的事情,关键在于党。比起过去的改革思想和理论,以问题导向为鲜明特质的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更加强调党的领导。

首先,伟大的改革需要最坚强的领导核心。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攻坚战,是一次伟大的变革,是一项浩瀚的系统的复杂的工程,缺乏坚强的领导核心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重视党的领导,体现党的领导核心地位,这是改革的任务和性质决定的,也是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更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问题决定的。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为了突进和确保全面深化改革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专门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等重要事宜。例如,“四个全面”就是十八大后习近平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而作出的重要战略布局,其中,“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最根本的保障和最大的优势。没有党的有力领导,要想“啃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经济、政治、民生、法治等一些“硬骨头”和顺利度过“深水区”,皆非易事。

其次,改革只能由党来掌舵。以史为鉴,苏联的垮台就在于其改革在过程中未能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迷失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最终因改革而亡党亡国。对此,习近平旗帜鲜明地强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10](P18),“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11]。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面深化改革才能不出现“颠覆性错误”而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正确的方向前进。

最后,改革的深入推进亟需加强党的领导。全面深化改革包括党的自我革命和自我完善,只有加强党的领导才能推进并确保全面深化改革,二者相互联动、相互呼应。如何完善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问题,其实就是如何加强党的领导的问题,这是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回应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习近平基于现实的需要、时代的需要和党的自我完善的需要而作出的理论回应,进一步体现了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鲜明的问题导向特质。

(二)问题导向更需注重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是一种以宏观思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要求从全局的角度谋划改革,将改革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进行通盘考量,善于分析和研究各领域改革的关联性和措施的耦合性、可行性,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中整体与局部等重大关系和重要问题,为改革提供系统性、全方位、前瞻性的指导方案,确保改革的宏观性和微观性相统一,有序进行。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是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而进行的自我变革,这场变革事关党和国家未来发展全局,“必须加强党对改革的领导,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狠抓改革落实,必须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和运用。”[10](P107)这场变革涉及到社会各个领域,而不仅仅是单方面的简单改革,因此,改革的顶层设计尤为重要。习近平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12]

习近平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之所以强调顶层设计思维,是因为顶层设计对于解决复杂的问题更有现实指导意义。众所周知,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改革是从相对容易的领域和环节起步的,先易后难、自下而上的特色比较突出,属于增益性改革,因而在短时间内容易受到大众的高度认同。然而,在“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的今天,改革已不再是简单的表层改革,而是深层次的改革,绝对不是靠敲锣打鼓就轻易完成的。这种背景下,仅仅依靠自下而上的摸着石头过河难以啃下这些“硬骨头”,更需要站在全局,自上而下为主体,进行顶层设计,明确改革的重点难点和目标举措。

在理念层面,“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P8)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而进行的总体谋划。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就是基于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来的新理念。而“中国梦”的提出,则是加快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作出的顶层谋划。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则是基于当代中国发展的物质基础发生了重大跃升而作出的顶层判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是基于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进行的准确定位。

在实践层面,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等的全面深化改革各领域必须通过顶层设计进行衔接和配套。习近平要求广东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13]实质上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新形势出发,要求广东先行先试,以顶层设计的思维进行探索。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涉及15个领域、330多项较大的改革举措。每一项都无一例外是立足顶层设计而制定的。解决其中一个改革难题,都需要其他的配合和综合“下药”,这离开顶层设计是行不通的。例如,没有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医疗体系、公共服务制度的改革,新型城镇化改革就很难推行。没有就业、社保、住房、教育等方面综合考量和顶层设计出台相关举措,异地高考、异地医保就难以为继。总而言之,注重顶层设计,体现的是对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矛盾、深层次问题的关注,体现了习近平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师”的大手笔、大思维。

(三)问题导向更需具有民生情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群众观、人民观,其改革观也与此密不可分,可以说,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是基于其群众观、人民观而形成和发展的,正是强烈的为民情怀、宗旨意识,促使习近平以大无畏的改革精神,去啃改革的“硬骨头”。因此,习近平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强调要以人民为中心,要求全党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群众放在首位,将人民群众反应强烈的问题作为改革的重点,将改革成果惠及人民群众作为衡量成功与否的最高标准。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7次会议时强调,“把改革落准落细落实,使改革更加精准地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更好造福群众。”[14]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为目标,体现“人民有所盼,改革有所应”,人民群众所关注的、所期盼的、所不满意的,就是改革所要面对的,必须解决的,这就是一种鲜明的问题导向意识,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的体现。习近平的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为民情怀还体现为其不仅注重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还希望老百姓过上美好生活,都拥有精彩人生。因此,其很多改革举措既是体现了精准扶贫等兜底思维,也体现了让利于民、释放更多改革红利给人民群众的发展思维。例如,要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全部贫困人口的脱贫,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大的扶贫行动,赢得了全世界的赞叹,在这一目标之下,推动了以往的单一脱贫改革成为了精准扶贫,将以往的“三农”工作改革聚焦为“乡村振兴”战略。又如,2013年备受关注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出台,提出了到2015年绝大多数地区最低工资标准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以上,从而让人民群众工作更有保障。总而言之,带着问题意识,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民生领域纵深发展,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是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重要内涵和特征。

四、问题导向内含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方法

习近平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产生的”。没有问题就不需要改革,不推进改革就发现不了问题。问题导向,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新的时代方法论。

(一)善于发现问题——把握事物相互联系,敏锐地发现问题

习近平强调要充分认识并尊重事物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来洞察、发现全面深化改革中尚存的深层次问题及其具体实践中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具体而言,一方面,由于世界格局的深度调整及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要树立世界、发展的眼光,坚持从全局立意,系统、全面地从日益密切的国际国内多领域、多层次互动联系中发现亟待解决的新问题,进而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形成符合我国乃至世界发展大势的科学发展方法。另一方面,囿于“三期”叠加时期矛盾尖锐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突出的形势,要立足于基本国情,坚持从长远布局,从客观存在的城乡联系、区域联系中发现制约一体化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而统筹和协调好两者的关系,加快走出一条优势互补、科学持续的发展道路。

(二)敢于正视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改革发展中清醒地正视问题

发现全面深化改革中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是前提,能否清醒地正视、科学的分析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与问题是关键。其中,既要正视改革发展中公平与效率的问题,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也坚持不断保障、改善民生;也要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调结构与稳增长的问题,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改革的同时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此外,要弄清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一经济体制中的核心问题,以市场经济中的一般规律为出发点,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优势与作用。[6](P149)更为关键的是,要树立历史思维,及时总结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经验与教训,尤其是要正视并吸取改革发展中的教训,为新时期的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必要借鉴。

(三)勇于解决问题——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处理好量变质变的关系,在攻坚克难中抓住机遇促成新的发展

习近平多次强调要用唯物辩证法来解决改革发展中的“硬骨头”问题,如他强调反腐、脱贫工作不能脱离实际,一蹴而就,要“积小胜为大胜”。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解决改革发展中深层次问题的新方法论,即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15],运用辩证思维来发现、正视及解决问题,进而掌握改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要坚持科学的工作方法,以解决问题为实践导向,坚持适度的原则,以“钉钉子的”精神和勇于“啃硬骨头”的决心来攻坚克难的同时谋求新的发展,进而不断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

猜你喜欢
顶层导向改革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偏向”不是好导向
当代陕西(2020年23期)2021-01-07 09:25:24
汽车顶层上的乘客
文苑(2019年24期)2020-01-06 12:06:58
改革之路
金桥(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0
改革备忘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改革创新(二)
顶层设计
加快顶层设计
中国卫生(2015年4期)2015-11-08 11: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