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科技创新伙伴关系的新变化与新趋势

2018-01-27 19:23张敏
区域经济评论 2018年5期
关键词:中瑞中欧计划

张敏

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驶入快车道,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对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视程度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经济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发展效率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创新水平较弱等问题。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模式已经进入转型期,客观上要求经济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6年5月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建立创新型国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与任务。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目标为中国与欧盟在科技创新领域开展合作创造了新机遇,也提出了新要求。

科技创新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因是科技创新可以不断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创造并提高新的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提档加速,全面提升经济竞争力。按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能够有效提升国家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向分工更细化、结构更合理、形态更高级的阶段演进,从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基础领域的深入研究和科学领域的不断探索有利于在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从而调整和改变世界竞争格局与国家力量对比,为发展中国家实现超越发达国家提供机会窗口。

中国在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过程中,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显得尤为重要。中欧科技合作是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的核心内容,因此,中国与欧洲的科技合作更具战略价值。欧盟是中国引进技术的主要来源,近年来中欧科技合作日趋活跃,与欧盟及其成员国、欧洲其他国家之间建立创新伙伴关系成为推动中欧科技合作的新方向,中欧科技合作关系由传统意义上的技术合作逐渐转向科技创新合作。笔者从三个层面阐述中欧科技创新合作的新亮点与新进展。

一、科技创新成为中欧关系中的新亮点

1.科技合作向创新合作转型

中国与欧盟在科技领域的合作成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的核心部分。迄今为止,中欧科技合作进程中的重要节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1998年1月,中国与欧盟签署《中欧科技合作协定》,欧盟研发框架计划和中国的高技术研究计划、基础研究计划向彼此开放,这是中欧双方科学家难得的合作机遇,并且,《中欧科技合作协定》已在2004年、2009年和2014年先后三次续签。第二,2009年5月,中国与欧盟签订《中欧科技伙伴计划》,中国与欧盟的科技合作关系从以欧方为主逐步转向寻求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中欧科技合作工作组升级并更名为中欧科技合作指导委员会,通过定期召开会议对中欧科研合作项目加强协调管理。第三,2012年9月,中国与欧盟签署《中欧创新合作对话联合声明》,并于2013年11月21日在北京举行第一次中欧创新合作对话。第四,中欧双方于2015年确立了科研与创新联合资助机制(CFM)。这是年度中欧创新合作对话的重要成果之一,2015年9月7日,在北京举行的“追求卓越—促进中欧科研人员交流与合作”大会上,中欧双方宣布启动新的中欧科研与创新联合资助机制。这一合作方式的创新点在于:该机制(实施期限为2016—2020年)由中国科技部和欧盟委员会科研与创新总司各自投入资助经费设立,依托欧盟科研与创新计划“地平线2020”和中国相关科研与创新资助计划,其中,欧盟委员会计划每年投入1亿欧元在“地平线2020”计划框架下支持设立在欧洲的机构参加与中国相关机构的联合项目,中国计划每年投入2亿元在“地平线2020”计划框架下支持设立在中国的机构参与同欧洲伙伴的联合项目。

2.中欧科技合作的创新亮点

第一,科技合作治理体系的转型。中欧科技合作的管理模式经历了一对多集中管理、多头管理和协作管理三个时期。《中欧科技合作协定》签署之后,中欧合作模式是典型的多头管理模式(1998—2015年)。1998年,中欧科技合作协定明确提出中国继续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参与欧盟的科研项目。只要中国的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能够找到欧方合作伙伴,并与他们直接建立联系,就可以共同申请框架计划。这一国家层面的合作协定使中欧合作的一对多集中管理模式转变为多头管理模式。2015年至今,进入协作管理模式阶段。按照联合资助机制的相关规定,2016—2020年中欧双方分别筹集15亿欧元和5亿欧元用于联合资助计划。中国科研团队作为主持人的欧盟研发框架科研项目统一在中国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和欧盟科研信息网提交申请,中国科研人员主持的项目比例大幅提高。这一科技合作模式改变了以往多头合作的分散状态,推动双方合作高效、平等发展。采用协作管理体系的主要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多头管理模式有助于培育双方的科研团队,但也会造成不必要的竞争和资源浪费。二是从2014年开始,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将不再自动获得“地平线2020”项目资金,参与“地平线2020”计划的中国学者或机构必须提供相应的配套资金或实物。因此,在政府主导参与下的中欧科技合作中,中国政府提供研究经费是推动中欧构建科技创新伙伴关系的重要基础。

第二,中欧在研发框架计划下的合作成果。从1998年起,欧盟的研发框架计划对中国学者全面开放,中国与欧盟在研发框架计划内的合作成为中欧科技合作的主渠道。在欧盟第四研发框架计划中,中国共参与81个项目,其中52个项目是发展中国家合作计划(INCO-DC),获得欧盟研究经费2500万欧元,是INCO-DC计划中获得项目和资金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在第五研发框架计划中,中国共参与110个项目,其中INCO-DC项目为44个;在第六研发框架计划中,中国共参与239个项目,获得欧盟研究经费3519万欧元,占第三国(非欧盟国家)获得欧盟研究经费总数的10.88%,仅次于俄罗斯,排在第二位。目前,中国已是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的第一大合作伙伴,合作重点包括农业与生物、能源等领域。

第三,中欧创新合作迎来发展新机遇。2017年6月,在第三次中欧创新合作对话期间,中欧签署《中国科技部和欧盟委员会关于依托联合资助机制实施2018—2020年度中欧研究创新旗舰合作计划和其他类研究创新合作项目的协议》,为双方开展政府间科研创新合作提供指导和依据。2017年10月底,欧盟委员会正式公布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最后3年(2018—2020年)的创新研发资金分配分案。根据这一方案,2018—2020年欧盟投入“地平线2020”计划的资金总额将达300亿欧元,主要支持领域包括低碳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研究、循环经济研究等。方案一经公布,便以资金规模大且聚焦具有重大突破性、社会性和市场驱动性的前沿科学研究引起外界广泛关注。新一轮项目的合作方式具有以下三大新特点:一是欧盟在研发领域的资助将更为集中。二是重点支持具有技术突破性、市场驱动性的创新研究,寻求技术突破点与市场驱动性之间的联动和均衡发展。三是调整和改革欧洲研究理事会制度,建立和启动欧洲创新理事会。项目资助方式、重点突破领域以及科技创新治理方式均有所调整和改变,这为中欧开展更有成效的创新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根据上述未来3年的研发资助重点,中国可在研发低碳、绿色发展技术等方面与欧盟开展联合攻关,为中国在绿色发展、低碳增长等方面提供新技术、新方案、新实践。加强中国与欧盟在低碳化、数字化、清洁能源技术等方面的研发合作,有利于中欧双方共同为人类开创绿色发展新时代做出贡献。

二、中英科技创新合作进入共商共决时代

当前,中英双边科技合作进程持续推进,取得突破性进展,中英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可谓独树一帜,值得关注和研究。2018年1月,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推动中英关系“黄金时代”迈入新征程。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同打造“黄金时代增强版”,要不断提升和凸显中英关系的战略性、务实性、全球性和包容性,这为打造中英关系“黄金时代增强版”指明了方向。

1.中英科技合作始终走在世界前列

2015年10月,习近平主席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为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描绘了蓝图、指明了方向。中英两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意愿不断增强,中英科技创新合作成为中英关系发展中的一大亮点。迄今为止,中英两国科技合作成果显著,在新能源、农业等领域的合作呈现出开创性、前瞻性和全球性的特点,推动中英两国关系不断升级。当前,英国脱欧客观上要求英国制定和实施全球化发展战略,而中英科技合作有利于推动英国朝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也为中英两国构建新型合作伙伴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英国秉持面向全球的战略眼光,1950年,英国成为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1972年,中英两国正式建交,推动中英双边关系进入新时代、结出新果实。中英科技合作作为双边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中英科技合作关系中的一系列里程碑事件为深化科技创新合作提供了法律和政策依据。1978年11月,中英两国签订了政府间科技合作协议和议定书。1997年,中英关系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1998年,中英双边关系升级为全面伙伴关系,同年9月修订科技合作协定,高技术领域被确定为重点合作领域,为此双方组建了科技合作联委会。进入21世纪后,中国与欧盟国家的关系全面深化,2003年,中国与欧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紧接着在2004年,中英两国确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英国政府于2009年1月首次发表《英中合作框架》,体现了中英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的战略内涵。2012年,中英两国创建了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该机制以科技人才交流为重点。2015年10月,中英两国正式构建创新伙伴关系,开创了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1998年以来,中英两国轮流举办了8次部长级科技合作联委会会议,2015年后科技合作联委会会议正式更名为中英科技创新合作联委会会议。

2.牛顿基金和研究与创新桥计划结出丰硕成果

开展重大科研活动的联合攻关行动,在基础理论与应用科学领域合作进行创新研发活动,有助于提升中英科技创新合作水平。例如,中英创新计划、中英科学桥计划等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创新伙伴关系,从而推动在人才培养、合作研究等方面形成长效合作机制。牛顿基金、研究与创新桥计划等创新了中英科研资助方式和合作研究模式。2014年,中英两国正式启动牛顿基金,即中英联合研究创新基金,重点在健康、环境科技、食品和水安全、城镇化、能源、教育及创意经济等7大领域进行科技创新合作,中英两国计划在5年内联合投入2亿英镑用于支持科技创新项目的顺利实施。在牛顿基金资助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中英两国相关的主管部门、科研机构、民间团体等都参与其中,努力实现中英两国政府间科技部门的强强联合。截至2018年4月底,牛顿基金已累计支持460多个科技创新合作项目。

2015年9月,中英双方签署协议,正式启动研究与创新桥计划,即中英联合科学创新基金,旨在支持中英两国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创新合作,从而提高两国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研究与创新桥计划计划投入3.5亿英镑,鼓励两国科研工作者开展跨领域、全链条、高层次的科技创新合作研究,推动两国产学研合作、科研成果转化。研究与创新桥计划重点支持开展技术转移合作,为中英两国科研院校与企业之间建立有效的成果转化机制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些产学研合作成果将显著提升中英两国的国际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并为中国打造创新型国家夯实基础。

3.中英科技创新合作跃上新台阶

2017年12月,中英两国正式发布《中英科技创新合作战略》,作为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联合制定的首个双边科技创新合作战略,这一战略的出台为中英科技合作关系的飞跃奠定了基础。中英科技合作战略的出台体现了两国政府对未来世界科技发展的前瞻性判断: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不断深入为世界各国的繁荣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中英两国共同制定科技创新合作战略有助于推动两国科技创新合作向高质量方向发展,从而打造中英关系“黄金时代增强版”。《中英科技创新合作战略》提出如下战略目标:通过提升合作水平,中英两国将引领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以聚集全球智力资源,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经过40年的发展,中英两国的科技创新合作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并将跃上新的台阶。

三、中国与瑞士形成创新战略伙伴关系

中瑞关系的发展进程表明,中瑞合作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大小国家友好合作的典范,是中欧科技创新合作中的新标杆。2016年4月,中瑞两国关系提升为创新战略伙伴关系,瑞士成为中国首个创新战略伙伴关系国和首个以五大发展理念定位与命名的外交关系国,作为中欧关系发展中的一大创举,彰显了中瑞关系的创新亮点。

1.中瑞关系发展创下多个第一

在与新中国的交往中,瑞士创下多项“世界纪录”:瑞士是较早承认新中国成立的欧洲国家之一,1950年9月14日与中国正式建交;瑞士是积极参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西方国家之一;在欧洲国家中,2007年,瑞士率先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2013年,瑞士成为第一个与中国签署自贸协定的欧洲大陆国家;2016年4月,中瑞建立创新战略伙伴关系,标志着中国开始与外国建立以创新命名的伙伴关系。这一系列里程碑式的关系进程,为东西方不同制度之间的开放包容、合作共赢做出表率,为中欧在各领域的务实合作提供了正能量。

2.创新合作凸显中瑞双边关系的战略性

中瑞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具有领头羊的作用。2016年4月,中瑞两国《关于建立创新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第五条明确表示:双方从基础科研到科技创新等领域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中瑞双方建立了科技合作联合工作组机制,有助于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瑞士创新优势实现对接,大力提升创新水平,实现两国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创新合作。从国土面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和国际创新能力排名等数据来看,中瑞之间是创新大国与发展中大国间的优势互补合作。瑞士是欧洲小国,仅4万多平方公里,但依靠机械电子、金属、钟表等产业,其经济位列全球前20强,居民人均拥有财富位居全球之首。瑞士高度重视创新,每年的科技创新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以上,瑞士钟表、瑞士军刀等带有瑞士标签的工业创新成就享誉全球。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排名中,瑞士连续9年位居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排名榜首,连续7年排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联合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榜首,被誉为创新之国。

中国是发展中大国,2017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折合8583美元①,约为瑞士的十分之一②。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研发经费投入也排名世界第二,2017年研发总投入1.75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2%。但中国的创新能力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并不匹配,研发投入不及美国的一半,科技创新能力排名靠后。2017年,中国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提升3位,世界排名第22位,尽管是首个进入世界排名25位以内的中等收入国家,但与瑞士差距巨大。未来中瑞加强创新合作将有助于提升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逐渐缩小与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差距。

3.中瑞科技创新对接务实合作平台更加完善

2017年1月,中瑞两国签署10项合作协议。在科技创新领域,最为重要的务实合作是建立中瑞科技创新对接务实合作平台,加强中瑞两国制造业的对接,进一步凸显中瑞创新战略伙伴关系的创新含义。这也是继德国之后,中国明确提出的与欧洲国家进行技术对接的重要创新平台。未来中国将在10大重点领域全面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欧洲工业4.0”产业革命将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提供强大技术支撑。“瑞士工业4.0”具体体现在:瑞士将充分利用机械、纺织等方面的优势,推动智能制造发展。未来,中瑞两国制造业将实现有效对接,通过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技术合作,吸收和借鉴瑞士的工匠精神和品牌意识,助力打造中国制造中立足世界、享誉全球的金字招牌。

四、结语

以上三个层面的科技创新合作代表着中国与欧洲科技创新合作的最新发展方向,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突破性等特点,中欧科技合作凸显研发创新性,为中国与欧洲其他国家之间的科技创新合作发挥引领作用、更为中欧关系升级为中欧全面创新战略伙伴关系提供可能性。充分利用外部科技创新资源是提升中国创新驱动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与欧洲国家的科技创新合作有助于中国赶上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因此,现阶段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应借鉴中欧科技创新合作经验,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理论与实际指导。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2017年10月。②2017年瑞士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折合为80837美元(按市场汇率计算)。

猜你喜欢
中瑞中欧计划
2020中欧数学奥林匹克
第11届中欧数学奥林匹克(2017)
瑞士建筑大师出席 首届中瑞建筑对话
赣州港开通两趟中欧班列
中瑞农场土地利用及主要驱动力因素分析
暑假计划
浅析中瑞饮食文化差异
学做假期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学做假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