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产业扶贫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2018-01-27 18:57洪暖珍马改艳
台湾农业探索 2018年3期
关键词:漳州市农业产业龙头企业

洪暖珍,马改艳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帮助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一直以来都是国家进行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国家一直在探索行之有效的扶贫新模式,产业扶贫以其“造血式”扶贫的突出优势,逐渐成为我国特色扶贫工作的核心模式。产业扶贫是消除贫困的基本路径,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安徽金寨实地调查时提出“要脱贫也要致富,产业扶贫至关重要,产业要适应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创新完善”。[1]产业扶贫也称为开发式扶贫,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杠杆,依托龙头企业,利用贫困地区的特色资源优势,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体系,以增加贫困农户收入、促进贫困地区持稳发展[2]。福建省漳州市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市,东部靠海,西部多山,贫困地区多位于西部山区,漳州市现有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包括诏安、云霄、平和,17个较为落后的乡镇,以及183个贫困村。产业扶贫是漳州市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模式之一,是帮助漳州市西部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对漳州市产业扶贫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详细剖析的基础上,探索产业扶贫发展的有效途径,以期为有关部门开展扶贫开发工作提供参考。

1 漳州市产业扶贫的发展现状

1.1 成立扶贫开发协会

2017年7月11日,漳州市扶贫开发协会成立,并召开第一次会议,讨论决定有关漳州市精准扶贫的各种事项。大会审议并通过了漳州市扶贫开发协会章程(草案)、选举办法(草案)、资金管理办法(草案)和扶贫济困倡议书等,并选举产生协会首届理事会组成人员[3]。漳州市扶贫开发协会的任务主要是辅佐政府单位实施其制定的扶贫方案,帮助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该协会建立后,将积极助力漳州市的扶贫开发,通过贫困农户与龙头企业结对、成立扶贫示范点等方式实行产业扶贫模式推进,帮助政府组织民间力量参与扶贫任务,推动帮助漳州市贫穷区域实现发展、贫困人民脱贫致富。目前,协会已筹集捐款合计近1000万元。

1.2 政府积极支持

2017年,漳州市举行包括产业扶贫在内的脱贫比赛,在全漳州市内施行产业扶贫示范项目共29个,投资12000万元,帮助33个贫困村庄增加村民收入133万元,帮助登记在册的贫困农户2653人增加收入841万元,人均增收3200元。2017年,漳州市制定了有关推进精准扶贫任务顺利完成的政策计划,明确指导思想、行动目标和基本原则,确定实施特色产业发展等七大脱贫攻坚工程,推动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研究细化实施意见,给全市实现产业扶贫以有效的制度支持。2017年,漳州市深入开展精准脱贫攻坚比赛和春季攻势专项行动,一季度全市共实施产业扶贫示范项目24个,完成投资2841.5万元,占年度任务31.4%,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805人,增收161万元[4]。

1.3 实行“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产业扶贫模式

为响应政府部门激励各县市开展“一村一品”农业发展模式的政策,漳州市各县着力建设带有地方特点的农业产业,逐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一县一业”产业成长模式,并逐步完善整个特色优势产业链条。平和、云霄、诏安三县针对有差异的小气候,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发展各县优势农产品,形成平和蜜柚、云霄枇杷、诏安青梅等体现各县农业优势的农业产业,并赢得国家多项著名商标认证。2013年云霄县的枇杷产业的总产值超过8亿元,诏安县的青梅产业的总产值超过10亿元。通过着重栽培水产、水果、蔬菜、食用菌、花卉、茶叶等八大特色农业产业,已形成云霄枇杷、诏安青梅、平和蜜柚、华安茶叶等具有各县特征的农业发展格局,涌现了云霄淮山三宝、诏安太生蔬菜、平和长乐米粉等100多种扶贫产业。

1.4 龙头企业带动扶贫产业发展

漳州市实施“百龙联百村”行动,效果明显。截至2016年5月,120个农业生产企业结对帮扶120个漳州市市级贫困村,通过鼓舞龙头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吸收农民就业、到贫困村建设生产基地、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等多种帮扶形式,实现了企业参与产业扶贫的社会效益,目前已建成860 hm2农业产业生产基地。其中,华安县有4个农业龙头企业结对帮扶贫困农户,有21个龙头企业结对帮扶贫困村,成功带动了蔬菜、玉米等多种农业产业发展;长泰县依附绿港园家庭农场,成功实现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普及栽种品质优秀的水果,直接带动周边1000多家农户增收致富。

1.5 产业扶贫效果显著

紧紧抓住产业扶贫这个重要途径,漳州市各县脱贫成果明显。实行产业扶贫的脱贫模式后,云霄县农民的收入增长明显,截至2017年12月,云霄县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9035元,增长到2016年的14097元;贫困人口减少显著,云霄县的贫困人口数量由2014年的19279人减少到现在的5480人,实现净脱贫13799人,减贫幅度71.6%;造福工程累计搬迁5772户24098人,建成21个集中安置点;扶贫小额信贷共发放资金4758.25万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对象926户;开展自立增收工程,培训农村劳动力5363人;做大做强产业扶贫,建成3个现代农业产业观光示范园等[5]。东山县的产业扶贫效果也十分明显,东山县2017年建设投资规模在50万元以上的产业扶贫示范项目有14个,带动了贫困村5个、贫困户107人;整合县镇村扶贫资金1800多万元,创建扶贫资金整合示范点项目16个,带动贫困户76人[6]。

2 漳州市产业扶贫中凸显的问题

2.1 产业扶贫总体规划不到位

虽然漳州市已经做好了全市的扶贫发展规划,但是诏安、平和、云霄这三个主要的贫困县并没有具体的产业扶贫计划,忽视了县、镇的详细规划,缺少统筹计划的危害就是对产业发展未来风险的低估,把产业成长想的太过简单,这样会导致长期脱贫效果低下。漳州市的荔枝、蜜柚、香蕉等农业产业在全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过去这些产业对漳州市经济发展和扶贫工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现在这些产业却出现了各种发展难题,甚至难以维持下去,这与缺乏统筹规划、盲目发展及产业链不完整等因素有关。此外,因为缺少产业整体布局、产业抉择、产业链延长和市场拓展等不同内容的分工协调机制,很难形成完整的产业发展体系,导致各地区扶贫产业的相似和空间分布的不合理。

2.2 贫困农民的科技素质较低

一些贫困农户文化素质低,思维保守,希望依托政府摆脱贫困,他们不主动、不合作,也不想办法脱离贫困,增添了产业扶贫工作的难度。再加上大多数年轻人常年在外打工,留住农村的大部分都是劳动能力有限的老人、妇女和儿童,他们不能有效参与产业支援活动,造成产业扶贫效果不佳。大多数贫困农民欠缺与产业扶贫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无法及时抓住发展时机,在当地农业企业和农业产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也只是增加了本来就具有就业能力的农民的收入,那些需要就业的人却因为缺乏相应的技术,不能得到龙头企业和产业扶贫的有效帮扶。

2.3 产业扶贫主体缺乏多样性

漳州市产业扶贫中参与者主要是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农户,其中有绝对话语权的是政府。政府要求龙头企业参与产业扶贫工作,帮助贫困农户脱离贫困,批准决定扶贫产业的发展方向。这种以政府为主导的模式,会造成政府全权负责,企业和贫困户消极参与的不良结果,使其他参与者的主体性被掩盖。政府越过龙头企业鼓励贫困农户参与产业建设,违背了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降低了龙头企业参加产业扶贫工作的积极性。过分突出政府责任,无视贫困农民的主体地位,使农民被动参与扶贫工作,最终导致农业企业与贫困农民两者间的合作关系不明确,没有形成完善的利益分配和风险共担机制,产业扶贫效果不明显。

2.4 产业扶贫涉及面小,没有帮扶到位

漳州市一些县的产业扶贫工作的确效果明显,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但深入研究会发现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一些涉农企业、农业园区、农业示范基地和农业合作社发展好的县,产业扶贫项目直接帮扶的贫困农户数量占比较低,从产业扶贫中受益更多的是生产条件较好的非贫困村非贫困农户,最需要帮扶的贫困农户却被忽视。另一方面,一些生态环境欠佳的偏僻贫困村落,没有得到产业扶贫项目的支持,一些缺乏劳动力或高素质劳动力的贫困户,没有得到政府解决就业的政策的覆盖。这就造成产业扶贫覆盖面小,个别产业扶贫项目“扶贫少”而“扶富多”。

2.5 产业扶贫政策落实不到位

一些管理部门领导对贫困问题认识不到位,没有正确认识到扶贫工作是经济发展短板中的短板,对扶贫工作的贯彻落实仍然是纸上谈兵。产业扶贫工作没有彻底具体落实,对上级提出的扶贫工作的新的思路、政策和要求传达不准确,导致产业扶贫工作出现偏差,对产业扶贫的制度和措施宣传不足,难以推动扶贫工作的开展,造成部分农民不了解建档立卡的扶贫措施,误认为扶贫就是救济,就是享受政府提供的生活补助,没有自我发展的意愿,意识还停留在“等、靠、要”阶段。扶贫项目发展方向不明确,一些干部把扶贫看成帮扶穷人,把帮扶企业看成帮扶企业老板,导致出现扶贫方向和原则上的偏差。

2.6 龙头企业规模较小

作为连接农民和市场的纽带,企业的规模和经营直接影响到农民对市场的判断,甚至关系到农民对企业的信任。一方面,漳州市企业较少,能有效帮助农民脱离贫困的企业更少,且较有优势的企业大多数经营规模有限,设施不够先进,经济实力较弱,无法实现跨区域产业发展,发展后劲较小,帮助贫困地区农民改善生活条件的力量较弱,面对和解决各方面困难的力量不足。另一方面,漳州市中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的农业企业较少,吸收和消化当地农业产品的力量较弱。由于缺乏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大部分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联系不够紧密。现阶段主要依靠粗放生产和简单加工,农产品消费少,附加值低,加之资金紧张,缺乏发展耐力,产业链短,难以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立足。

3 我国其他地区产业扶贫的主要做法与启示

3.1 云南省寻甸县

寻甸县是云南省的一个贫困地区,是国家开展扶贫工作的关键区域之一。脱贫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根本任务,寻甸县紧紧抓住产业扶贫,大体上实现每个贫困村有1~2个扶贫产业,产业帮扶涉及全部建档立卡贫困户。(1)根据当地现实情况,做出相应的全县产业扶贫计划。寻甸县组建了产业扶贫事务小组,出台了有关产业成长和推进扶贫进程的行动措施,提出了扶贫产业快速成长计划、具体的施行方法和详细的实行细则等一些推动寻甸县产业扶贫模式发挥效用的方案和措施,统筹发展,制定了全县产业扶贫发展规划。全县16个乡镇分别着重发展特色畜牧业、优质马铃薯产业、特色蔬菜产业、特色生物产业、特色渔业等产业,大体上实现了全县各个地区有各自的特色农业产业,农户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加快了脱贫的进程。(2)逐步改进和更新传统产业,助推特色产业成长。提升传统产业,培育特色产业。寻甸县立足当地的自然条件和优势资源,努力搞活烤烟、山地牧业、土豆、车厘子、草药和花木等一些极具当地特色的农业产业。一方面探索传统产业的创新点,使用当代的先进的科技和设备发展传统产业,进一步完善传统产业;另一方面推动三大产业的交汇发展,提升农业产出品质量和效益。(3)成立独具当地特点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促进优势产业成长。寻甸县目前已经成立了五大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分别是蔬菜、马铃薯、车厘子、牛和中药材生产基地。(4)农业企业及农民合作组织帮扶有需求和遇到生产难题的农户解决问题,稳定收入。挑选出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及合作社172家,让企业与农民之间成为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5)安排农民进行培训,提升农民的产业生产能力。寻甸县政府重视农民的产业技能和科学素养,积极对农民进行培训,让农民掌握相关的农产品种植和农业产业发展技能,增强农民自身发展能力。全县已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0147人,转移就业1750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4456人,新增转移收人2.144亿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收入达到4050万元[7]。

3.2 山西省长治市

山西省长治市一直将产业脱贫作为贫困地区农村脱离贫困、增收致富的途径,逐渐摸索和形成了“产业为要、龙头带村、能人带户、两头激励、共同致富”[8]产业扶贫新模式,在穷困的农村地区开展特色农业产业项目,鼓励农业企业结对帮扶穷困的农户。(1)产业为要,按照当地具体情况确立扶贫产业,坚持一个县有一种产业、一个村庄有一种特色农产品和一个明确的产业扶贫主体,在贫困地区确立了中药材、油用牡丹、小杂粮、蔬菜、畜禽养殖、干鲜果、食用菌、马铃薯等八大特色农业主导产业[2]。(2)龙头带村,建立明确的利益关系。长治市颁布《长治市民营企业百企帮百村精准到户扶贫行动实施办法》,积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发挥带头作用,借助农业企业成长势头,助推穷困区域的农民开展农业产业扶贫活动,加速落后穷困地区的农民脱离贫困的步伐。全市确立了57个农业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与贫困村一对一进行帮扶,采用“农业企业+村集体+贫困户”、“农业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创建坚固的利益关联体制。(3)能人带户,通过建立农业合作社,组织贫困农户,鼓励农民工返乡工人、回乡毕业生等各种农村人才,帮助农民摆脱贫困。在各种产业扶贫人才和农业合作社的带领下,全市已经设立了1000多家农民合作社,帮助10761户有劳动能力的穷困农户进行农业生产,稳定收入,脱离贫困。(4)两头激励,一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增加企业扶贫积极性,另一方面积极提供就业岗位,激发农户脱贫主动性。

3.3 福建省屏南县

作为福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屏南深入挖掘自然文化资源,提出开发文化创意产业扶贫的新模式。这是一种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扶贫方式,扶贫效果显著。(1)屏南县根据每个村庄的自然条件和文化资源,有针对性的进行规划,因地施策,保证每个村庄都有其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2)开展人才战略,培育产业主体。引进各地文创能人、文创企业入驻屏南,培育文创产业示范村,带动全县文化创意产业进步,搞活屏南县文化创意产业活力,助推其农村旅游产业快速成长,增添屏南县村民的就业渠道,稳定收入,脱离贫困。(3)大力进行宣传,健全文创发展平台。通过在屏南电视台、屏南新闻网、全景屏南微信公众号中开设文创屏南栏目,聘请17位涵盖省、市、县作家协会会员在内的专题特约撰稿人,进一步拓展文创宣传队伍[9]。同时完善线上线下营销平台,利用县内电商平台和智慧旅游项目,建设完善的线上文化创意产业营销平台。(4)成立了文创产业项目指挥部,制定《屏南县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文艺精品扶持奖励办法》等有关文创产业发展的文件,明确屏南县文化创意产业具体的实施计划,给新兴产业的成长增加制度支持。

3.4 启示

(1)发展产业扶贫要结合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和自然资源条件等实际情况,打造符合该地区发展的扶贫产业。(2)当地政府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积极支持,制定当地产业扶贫总体规划及各项实施意见,县乡镇各级政府要贯彻落实各项政策,按照上级的规划和指导,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各项产业发展需求。(3)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及专业合作社,出台优惠政策调动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扶贫积极性,积极帮扶贫困农户增收致富。(4)要实施产业扶贫人才战略,实施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入驻产业扶贫地区,帮助贫困农户脱贫增收。(5)要加强对贫困农户的科技培训,提高贫困农户的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使其有能力改变贫困现状。(6)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创新产业扶贫新模式。

4 漳州市产业扶贫的优化建议

4.1 统筹发展,制定产业扶贫总体规划

漳州市的三个贫困县相邻,联合发展的空间广,可以对三个贫困县的产业扶贫发展进行总体规划,明确核心产业,统筹考虑三个主要贫困县的核心产业发展计划,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把扶贫产业放在地区总体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位置,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各县产业间的协调和发展:富硒土壤是三个贫困县的宝贵资源,制定漳州市富硒产业的具体发展计划,实现富硒产业的聚集发展,充分发挥富硒产业的扶贫作用;编制《漳州市乡村旅游产业扶贫发展规划》,统筹发展贫困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制定《促进贫困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产业发展规划》,以“互联网+”为载体,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促进贫困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10]。

4.2 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

(1)加大对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激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着力培育市场前景广阔、带动就业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要不断创新企业扶持方式,推动企业技术的转型升级,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积极创新和研发新产品,增强企业发展能力。(2)成立多种主体参与的合作社。帮助贫困农户成立各类农业合作社,提高农户进行产业化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形成参与式治理模式。通过建立明确的利益关系,实现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和农户的相互融合,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3)建议漳州市政府出面牵头,有效整合农业企业,不断支持龙头企业扩大规模,通过投入资金,实施各种财政优惠措施,确保重点龙头企业享受优惠,帮助其实现技术进步,发展特色农产品,打入国内外市场。

4.3 加强职业培训,培养新型农民

平稳推进产业扶贫任务的进程,需要专业的产业扶贫人才的帮助。近年来,漳州农村不断涌现引领农业转型升级的带路人,云霄、平和、诏安以培养和发现新型农民,为当地产业扶贫发展开辟新路,成为培育扶贫产业发展的新亮点[11]。事实证明,新型农民对产业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着深远的影响,培养新型农民是产业扶贫的一项关键性举措。因此,要有针对性的对贫困地区的农民进行培训,培养有利于该地扶贫产业发展的新型农民。政府部门要设立专门的产业扶贫培训学校,针对产业扶贫开展教育,同时充分利用各类学校的教育条件,着重培养农民的产业发展的相关知识、技能和法制观念,使大多数农民具备创业、就业的技能,提高贫困地区农户的自我发展能力,使农民可以适应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增强农村发展的活力。

4.4 主推传统优势产业,促进新兴扶贫产业成长

一方面,各县要加强对市场的动态形势的掌控,遵从产业成长的客观规律。要按照漳州市各县的自然条件和文化资源,选择优势显著、发展后劲大、带动能力强的扶贫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深入挖掘贫困农村的特色优势资源,建设可带动贫困农民就业的产业基地,着重加强农产品加工和服务基地建设,做大做强各县各村特色产业,完善农业产业发展体系。另一方面,各县应按照地域特点,确定新兴产业,大力支持新兴扶贫产业成长。扶持新兴扶贫产业发展,要结合漳州市各地区产业发展的实际条件,确定适合该地区发展的新兴产业,做出具体的新兴扶贫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发展“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融入市场,加强对平和蜜柚、云霄枇杷、诏安青梅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宣传,探索更多的销售途径,提升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4.5 发挥政府核心作用,贯彻落实扶贫政策

在产业扶贫中,政府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政府要引导农户的创业和就业,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贯彻落实产业扶贫政策,帮助贫困农户增收致富。大部分贫困户缺乏资金、技术和人才,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中,需要外力尤其是政府的力量帮助其脱离贫困。政府应该在扶贫开发中发挥引导作用,积极争取国家项目和资金支持,完善各种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的基本生活条件,帮助解决农民生活上和农业产业发展方面的各种难题。政府要通过合理有效地利用扶贫资金,促进金融创新,为贫困人口提供教育和培训,增加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积累,使其有能力自己脱离贫困。政府要深入贯彻落实产业扶贫政策,大力宣传产业扶贫的政策措施,使农民充分了解政策;准确把握产业扶贫政策的实施方向,精确定位扶贫对象,给予有困难的农户及时的帮助;政府干部要付出行动,把产业扶贫措施从理论变为实际,落实产业扶贫政策。

4.6 加强技术服务,为产业扶贫提供技术支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继续加强农民有关产业扶贫的技术培训,进一步推广先进的农业产业知识和生产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先进技术和服务的普及和完善,使农业推广系统更加完备。有针对性地加强贫困农民的产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科技技能、市场经营风险意识等综合素质,为提高产业精准扶贫效用奠定良好的基础[11]。保持与上级科研学校和单位的长期合作关系,聘请有关专家担任顾问;政府要实施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农业技术人员参加产业扶贫,提高农业技术人员的参与意识,增强关键技术措施的普及应用;培育贫困区域农村产业技术专家和育种技术专家,全面推行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和优良品种,为产业扶贫提供技术支撑,努力增强贫困农民自身发展能力。逐步扩大对漳州市产业扶贫人才的培养和投资,对入驻的人才提供住房、医疗等各方面的优惠补助,吸引外地优秀的产业扶贫人才和留住漳州市当地的人才,壮大产业扶贫人才队伍,充分展现产业扶贫人才的优秀才华,运用其在产业扶贫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推进产业扶贫工程的进程,使穷困地区的农民早日脱离贫困,增加收入。

猜你喜欢
漳州市农业产业龙头企业
基于价值链的农业产业优化路径分析
印 玺
吕梁两企业入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百强
山西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单出炉
首创“巧妇贷”漳州市妇联扎实推进“巾帼脱贫行动”
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四川美丰拟投资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
2018年全球农化产品销售前20名的龙头企业
印 玺
农业农村部举行定点扶贫地区龙头企业对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