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晓林
作为教师,都渴望自己能成为一名受学生爱戴、家长欢迎、领导赏识、同事敬仰、社会尊重的好教师。笔者认为,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磨砺自己,至少需具备以下十个方面的素质,姑且将其概括为“十善”。
善良是做人之本,只有怀抱善心的人,才能欣赏人、关心人、宽容人。教师更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因为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天真烂漫的小学生。他们就像刚出窝的小鸟,很稚嫩、很脆弱,虽然有旺盛的生命力,但总是经不住阳光的炽晒、狂风的肆掠、暴雨的击打。教师用一颗善心去呵护,他们才能茁壮成长。当他们犯错误时,教师要像宽容自己那样宽容他们;当他们需要帮助时,教师要像妈妈那样倾心倾力;当他们有了进步时,要和他们一起欢欣鼓舞;当他们遇到挫折和失败时,要和他们一起分担消解……教育是用灵魂唤醒灵魂的工程,教师只有时时刻刻保持一颗善良的心,用善心润泽心田、用善心启迪智慧、用善心训导行为,才能培育出心底良善、品性纯正的好孩子。
所谓善言就是不仅要能说,而且要会说。教师每天给学生上课,与学生交流思想,所以“能言善辩”对教师来说很重要。教师的善言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师与学生交流要善言善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切忌挖苦讽刺,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二是教师教学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问简明扼要、切中要害,讲授浅显易懂、深入浅出,评价客观公正、激励向上……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徜徉于知识的海洋而乐此不疲。要想成为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不仅要有一张口齿伶俐的嘴,更要有一张润物细无声的“善嘴”。
《周易》上说:“积善之家有余庆。”意思是说行善的人家一定会有好事等着。这并非是一种迷信的说法。因为教师只有广施善行,才能启智导行,在学生心中撒下善的种子。教师的善行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要多做有利于集体、他人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事。因为教师的行为具有示范性,可以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二是教师要言行一致。俗话说:说一千句漂亮话不如做一件实在事。教师通过行动让班级生气勃勃,让课堂有声有色,让学生积极向上……善行似溪,绵延不息,教师只有常存善念、广施善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不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善行的观念才能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并不断得以传递。
渊博的学识才能让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游刃有余,得心应手,而精深的专业知识、深厚的教育理论来源于持之以恒的学习。因此,教师一定要成为善学之人。善学的教师应具备以下特质:一是有学习的意识。现代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速度越来越快。因此,教师必须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加强学习,及时给自己“充电”,这样,才能胜任新时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二是有学习目标和计划。教师工作繁忙,如果不制订学习计划,时间也在不知不觉的忙碌中消耗了。所以,教师给自己制订详细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就是一种自我规划、自我约束、自我要求。即便没有完整的时间用于学习,也会按照规划,想方设法、忙里偷闲地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反思”。叶澜教授也曾提出这样的观点:一个教师写30年教案不一定有效果,但坚持写3年反思一定能成为优秀教师。由此可见反思对于教师的自我成长是何等重要。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灵魂的人,不同于生产高度模式化的工厂,是不可能批量“生产”的。拿着几十年来一成不变的“死框框”生搬硬套,不仅起不到任何效果,甚至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教师须在实践中反思,不断总结、提炼出符合现代教育教学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管理办法。教师更须在反思中实践,不断改善、提高自己熟练应用教学方法、管理办法的能力。这样,教师才能提升教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才能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我国清代学者刘开在《问说》一文中这样说:“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问”是一种思考,一种探索,一种回顾。只有“问”,才能激起进一步探索的欲望,也才能发现自己之不足,从而找到快捷的前进之路。作为教师,“善问”是最基本的专业成长方式。首先,要善于向同学科教师请教。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放下架子和面子,诚恳地向其他教师请教,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其次,要虚心向前辈求教。许多老前辈在班级管理、学困生转化等方面都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向他们虚心求教,灵活运用,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再次,要向青年教师请教。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平板电脑、电子白板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已经走进了课堂,“虚拟学习”“未来课堂”扑面而来,老教师必须承认自己的“不知道”,向年轻教师学习,不耻下问,才能跟上现代教育的步伐。
李政涛博士曾说:“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和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所谓“善听”,一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风流不在谈锋健,袖手无言味正常。”教师养成倾听学生声音的习惯,才能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动态生成性资源,才能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实现班级管理的优质高效。二是要善于倾听家长的声音。教师只有和家长多交沟通流,认真倾听家长的声音,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教育才更有针对性、更具时效性。三是善于倾听不同意见甚至批评。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因此,教师需要静下心来倾听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杂音”和批评建议,及时对照改进,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同一种教学方法,这个教师运用得得心应手,不见得其他教师也能运用得游刃有余。由于教育的对象是不同的,所以任何一套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都并非是万能的。这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实践中不断钻研,通过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生,研究适合本班学生的新教法、新学法。这样,不但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而且课堂教学实效会大大提高。教学需要研究,班级管理也是如此。时代在变,学生的思想行为也在变,以前管用的管理措施今天未必还能起作用。最好的方法还是不断研究,通过研究学生心理、行为特点、家庭环境等,不断提炼与时俱进的德育手段和举措。
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出创新人才。教师只有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和顽强的创新精神,才能独具“挑剔”与“批判”的眼光,在教育教学中发现和捕捉不正确、不完善的地方,超越现实,走向创新。创新的最高境界就是突破原有的思维方式、教学模式,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对原有的、现有的知识进行“改造”,在继承的前提下进行取舍,在自主思维的基础上延伸和扩展,创造出富有个性特色的、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教学思路、与众不同的教学艺术、别具一格的教学风格、略高一筹的教育模式……成为新方法的“专利人”。
泰戈尔说:“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磨炼”意味着不断成长,走向成熟。作为教师,要善于磨炼性格。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教师的工作是很细碎的,所以必须要有“婆婆妈妈”的性格。因为只有细心的妈妈、耐心的婆婆,才能明察秋毫地关注到教学中的细节,才能不厌其烦地处理教育中的问题。而这样的性格并不是每个教师与生俱来的,而是基于对教育的热爱,在实践中不断磨炼出来的。作为教师,要勤于磨课。磨课是教师熟练掌握规则、灵活运用教法、自如处理突发事件必不可少的途径,因为只有经历一次又一次、一遍又一遍的“磨”,才能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提升……
善心即佛,大爱无疆;善言如水,润泽心灵;善行似溪,绵延不息;善学如泉,正心至大;善思乃聪,勤耕则获;善问则裕,活水润林;善听则明,从善如流;善研则慧,厚积薄发;善创则远,格物求新;善磨则精,功到自成……教师只有重视“十善”素质的修炼,不断磨砺自己,向高、求新、尚远,才能顺应新形势、适应新时代。
参考文献:
[1]孙瑞雪.道教“师道”思想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2014(2).
[2]毛志成.“师道”何以尊严?[J].人民教育,2009(12).
[3]吴晓林.“师道”在于“尊”“严”[J].教师博览,2005(10).
[4]李慧芳.浅谈新时期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J].南方论刊,2012(2).
(甘肃省会宁县东关小学 730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