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红吉 鄢平 辽宁省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医院) (辽宁 阜新 123000)
深静脉血栓(DVT)的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部静脉中发生异常凝集,一般多发生于人体下肢,是外科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妊娠期由于母体为了适应分娩时胎盘剥离,防止产后出血,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妊娠子宫压迫下腔静脉使血液回流不畅,下肢静脉压增高,出现下肢水肿,静脉曲张,血流速度减慢,而产褥期长期卧床或感染,可进一步增加血栓形成的潜在危险。深静脉血栓发生后,栓子可以脱落,随血液循环迁移至机体其他部位,继发脑梗死、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1]。剖宫产手术后,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过长的手术时间及术后长期制动,促进了栓子的形成[2],因此预防产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极为重要。有研究报道,对于术后给予一定的预防措施如:注射低分子肝素、使用间歇式充气压力抗栓泵能够有效的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3]。2016年~2017年,本科室选取100例剖宫产患者,在其术后使用间歇性充气压力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预防,观察其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发现这种预防方式比低分子肝素钙组和常规护理组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概率明显降低,因此认为,间歇性充气压力泵的使用对于预防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选取本院2016年9月~2017年10月的剖宫产患者300例,所有患者经术前常规检查均无基础性疾病。将300例患者分成3组,产妇年龄均在20~40岁间,孕周37~40周,手术方式和麻醉方式等均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术后使用抗栓压力泵的为试验组,使用低分子肝素钙的(100例患者)和常规护理(100例患者)为对照组,观察各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概率。
1.2.1 常规护理组。剖宫产术后6h内给予被动运动,按摩双下肢腓肠肌,由远端向近端进行按摩,6h后以患者的主动运动为主,做足伸屈活动,早翻身活动,每1h翻身1次,双下肢可抬高20˚~30˚,加速下肢静脉血回流,术后第1天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每天至少下床活动3次,每次0.5h,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
1.2.2 低分子肝素钙组。可依据患者的体重范围,按0.1mL/10kg的剂量每12h脐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每日注射2次,间隔12h,共注射2d。
1.2.3 抗栓压力泵组。剖宫产术后返回病房,监测生命体征平稳后,立即行抗栓压力泵治疗1次,首先选择大小合适的脚套,将脚套捆绑好,脚套的松紧适中,以患者舒适度为宜,时间设置为30min。再将脚套的气管插头与主机的气管插座连接好,通电后抗栓压力泵会以20~60s间隙反复施加与释放压力,从而加速静脉回流,防止血栓形成。每天做2次,每次0.5h,连续使用72h,为防止交叉感染,每位病人采取一人一用制。
主要依据剖宫产术后病人的主诉、临床表现、体征特点等。显效:术后3~7d,无下肢疼痛、肿胀、活动自如,体温正常;出院后14d电话回访,患者无异常感觉;无效:一侧或双侧下肢有疼痛及肿胀。分别在髌骨上缘以上15cm及髌骨下缘10cm处测量大、小腿周径,两侧相差1cm以上有临床意义。严重者下地活动困难,疼痛加剧,伴有不同程度发热,甚至呈可凹性水肿,沿髂骨静脉行走可触及条索状包块并有压痛。怀疑血栓形成可行D-二聚体检查及双重多普勒超声检查判断静脉血管内无彩色血流信号和频谱信号。
所有数据经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
以未发生DVT为有效,发生DVT为无效。抗栓压力泵组100例患者无DVT发生,有效率为100%。低分子肝素钙组100例患者,术后并发DVT者有效9例,有效率为91%,常规护理组100例患者,术后并发DVT者21例,有效率为79%。三组比较,术后使用抗栓压力泵组DVT的发生概率明显低于低分子肝素组和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深静脉血栓形成使孕产妇短期死亡率接近3%,现已成为威胁妊娠期及产褥期妇女健康与生命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妊娠期血容量增加、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增多、凝血酶原时间缩短,纤溶系统功能降低;静脉回流障碍,血流淤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孕酮作用也使静脉平滑肌松弛,血流缓慢;剖宫产术后,产妇因为伤口疼痛会较长时间卧床,未能及早下床活动,更容易导致血液循环缓慢,血液淤积在深部血管中,增加血栓形成的潜在危险。血液高凝状态、静脉淤滞和血管损伤是造成产妇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主要因素。高龄孕产、肥胖、术前禁食、长期卧床及止血药物的应用等都是剖宫产术后发生DVT的促进因素。因此,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是产妇在剖宫产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特别是产后两周,是栓塞的多发期,剖宫产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至关重要[4]。
以往,临床上仅使用常规护理如被动活动,如踝泵运动、按摩四肢等措施,但是根据长期临床效果观察其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较差。低分子肝素的使用虽能有效预防血栓形成,但其增加出血风险,从而大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5]。而抗栓压力泵是通过机械性压缩气泵,使下肢间歇性受压,加强腓肠肌舒缩运动。加压时气囊随着压力的上升,对肢体进行大面积挤压、按摩,使加压部位静脉血管充分排空,骤然减压时使静脉血迅速充盈,从而加速静脉血回流,改善血液循环,提高皮肤表面温度,扩展活化血管的效果,大大减少了血栓的形成,达到预防深静脉血栓的目的。在本研究中发现,在100例术后使用抗栓压力泵的产妇中无一发生深静脉血栓,这种预防措施对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明显优于其他两对照组。对于术后患者使用栓压力泵预防深静脉血栓,临床疗效好,副作用较小,操作简单,患者易于接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1] 寇玉相.下肢骨折及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J].文摘版:医药卫生,2015,1(7):7-8.
[2] 程素华.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的预防与护理干预[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2(15):94-95.
[3] 陈艳.间歇式充气压力泵对腹腔镜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效果[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5,21(6):617-618.
[4] 高丹丽,杨小杰.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3):3581-3583.
[5] 王波.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J].中华全科医学,2009,7(9):1012-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