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柱
一场春雨之后,春笋破土而出,为大地增添一派生机,也为人们餐桌上增添一道美味佳肴。
竹笋,是竹的嫩茎,古人称之为“竹荫”“竹胎”“竹肉”。可分为冬笋、春笋、鞭笋三种:冬笋是在冬季生于地下的嫩茎,色白质嫩,味清鲜美,素有“竹笋之王”之称。春笋为斑竹,春季生长,色白味美。鞭笋是竹鞭的先端部分,外面包有坚硬的笋壳,穿透力极强,形如马鞭,色白皮脆,味鲜略带一点苦味,一年四季天中,冬春夏三季中均可以吃到新鲜的竹笋。尤其是在春天,正是吃笋的大好时节,故民间素有“尝鲜无不道春笋”之说,因此,北宋诗人黄庭坚有诗曰:韭黄照春盘,菰白媚秋菜,唯此苍竹苗,市上三时卖。
我国食笋历史悠久,《诗经》中就有“瞻被淇奥,绿竹猗猗”,“其蔬伊何?唯笋即蒲”的记载。竹笋清香鲜美,自古受人喜爱。古代就有这样一则传说,相传,三国时,吴国孟宗是一位清官,也是一位孝子,其母爱食竹笋,一年,正值寒冬时节,老母卧病在床,要吃春笋,孟宗便到竹林里觅笋,无奈此时无笋,他就跪在竹林里雪地上,悲伤哭泣不止,他的孝心感动了上天,春笋立即破土而出,这虽是一则神话,但春笋冬出,确实违背了自然规律。杜甫有一诗云:“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诗人生动地告诉人们,要在春风和煦、春水盈盈的时候,笋方能长出地面供人食用。春笋蓬勃生长是有条件的,民谚说:“一雷满山笋,一夜长七寸。”就是说春雷一声响,竹笋满山岗,一场春雨之后,正是春笋连夜快速生长的有利条件。
古人嗜笋也善于品尝笋的美味。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杭州食过笋后,大为赞赏,他在《食笋》一诗中说:“此州乃竹多,春笋满山谷……置于饮甑中,与饭同时熟。紫箨坼故锦,素肌擘新玉。每日笋加餐,经时不思肉。久为京洛客,此味常不足。且食久踟蹰,南风吹作竹。”
白居易喜食竹笋,连在米饭中也要加竹笋调味,他只要餐桌上有竹笋,连肉也不想吃了,可见诗人爱笋之深。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当年在杭州为官时,每餐必食竹笋烧猪肉,他将竹笋誉为“山珍”,曾说:“宁可食无肉,无肉使人瘦;不可居无竹,无竹使人俗。”后人添趣,附了一句打油诗:“若要不俗也不瘦,餐餐竹笋焖猪肉。”他还喜食杭州修篁新笋烧猪肉,也有一诗曰:“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安徽歙县是闻名遐迩问政山笋的产地。据《安徽通志》载称:“笋出徽州六邑,以问政山笋者最佳,其笋色玉白,清香脆嫩,堕地能碎……”清代著名诗人汪薇是徽州歙县人,他在外地为官时,仍对家乡的问政山笋念念不忘,每年清明前后,他都派人到徽州去买问政山笋,他有一诗赞曰:“群夸北地黄芽菜,自爱家山白壳苗。”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以画竹著名,当然对笋情有独钟,他美其名曰“寒土山珍”。曾作一诗赞曰:“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其意是说,早春三月笋芽冒尖,鲜嫩无比,将其与鲥鱼共煮,其味鲜美绝伦。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也爱吃竹笋烧猪肉,他在《食笋肉》一诗中写道:“初打春雷第一声,满山新笋玉棱棱。买来配烧黑猪肉,不问厨娘问老僧。”
清代文人李渔更是把竹笋誉为“蔬食中第一佳品”,认为肥羊嫩豚也难与之相比。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与其妻舅李煦曾用竹笋烧成整桌的“笋宴”款待南巡的康熙皇帝,这位尝遍人间美味佳肴的皇帝吃后禁不住赞不绝口,可见竹笋之鲜,实非凡品。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还多次提到笋馔,如火腿鲜笋汤、鲜笋鸭子汤、鸡脑鲜笋汤等等。在当时,也只有像贾府那样的豪门贵族,才能有如此享受,而平民百姓也只能望而兴叹了。
现代营养学家研究表明,竹笋中富含蛋白质、脂肪、胡萝卜素,多种维生素及钙、铁、镁、磷等无机盐和有益健康的18种氨基酸。其中赖氨酸、熊氨酸、色氨酸、苏氨酸、丙氨酸等为人类所必需。由于竹笋所含的脂肪、淀粉、糖类较少,食用后无需担心得高血脂和肥胖病。据分析,每百克笋肉中含有维生素C13毫克,比苹果高2倍;含有胡萝卜素23毫克,比蘑菇高1倍以上,并含有12种微量元素,至于笋肉中所含的蛋白质,更可以说是蔬菜中的佼佼者。
近些年,医学家们研究指出,竹笋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其含量较多的是纤维素。医学界称之为人类第七营养素,人们进食后竹笋,纤维素可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消化,有祛积食,防便秘和预防肠癌等保健功效。另外,竹笋中还含有一种天冬酰胺的白色含氨物质,有助于降血压和抗消化道溃疡。加上它属于低脂肪,低淀粉的天然食品,所以常吃竹笋,不会使人发胖,还能达到减肥健美和防病的效果。
竹笋的食用方法很多,可荤可素,可煨可煮,做法不同,风味各异,菜式之多,不胜枚举。如杭州的冬笋烧肉,黄山的笋肉烧鸡,上海的冬笋塌菜等等,俱是口味独特、营养丰富、有利健康的传统名吃。
竹笋的药用功效在我国民间也早已广为流传,中医学认为,竹笋味甘,性微寒,无毒,具有清热消痰、利膈开胃等功效。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说:竹笋性味甘寒,主消渴,利水道,益气力,宜久食。明代中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竹笋有“祛热、化痰、爽胃、解酒之功”。清代著名养生家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竹笋,甘凉,舒郁,降浊升清,开膈消痰,味冠鲜蔬。”清代戏剧家李笠翁在《闲情偶记》述称:“凡食物中无论荤素,皆可以竹笋调味,食药两用,无不美哉。”他认为,竹笋是“蔬中珍品”,任何山珍海味都无法与之相比。
用鲜笋与鲫鱼烧成的汤,不仅其味鲜美无比,而且还具有开胃等作用,趁热给出麻疹、风热疹及水痘的小孩喝,有辅助治疗作用。
用竹笋煮粳米粥食用,可治疗久泻久痢、脱肛等症。
用竹笋与陈蒲瓜、冬瓜皮煎水喝,对因患肾炎、心脏病、肝脏病,晚期血吸虫病引起的浮肿、腹水,有明显的消除作用。
用鲜笋片煎水当茶喝,可解酒醉引起的肺热咳喘等症。
用竹笋烧猪肉、鸡肉,不仅滋味鲜美无比,还是春夏时节的滋补佳品。
此外,竹笋对防治由过食油腻而引发的疾病有特效,如对于因肉、鸡、鱼等油腻食物吃得太多而造成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的病人,每天吃笋一次,每次150~200克,一般连用2~3日后即可痊愈。
竹笋虽对人体益处多多,但在食用时应注意几点。
选购:应选笋壳为淡黄色、光洁、紧贴笋肉者均为好笋;好笋洁白似玉,白以最好,黄色次之,绿色最差;凡蔸大尖小的笋子出肉率很高,指甲能掐得进肉体,就是嫩笋,掐不进的就是老笋。
贮藏:买回来的笋子,如果一时吃不掉,要贮藏起来,防浸水,防日晒,防虫咬,不要剥壳,放在通风处,埋在沙土中,可保存30天左右,若是将笋壳剥掉了,就要放进冰箱里冷藏,也可以保存10天左右。
食用:在食用前应先放入烧开的水中焯一下,以去掉笋中的草酸。由于笋的纤维含量高,对有些消化功能差的人或胃病患者,不宜多吃,以免增加胃肠道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