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庭婷
近年来,传统戏曲进入小学音乐课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综观当前的戏曲教学现状,复杂的戏曲知识和难学的戏曲音乐也常常让师生犯难,戏曲课堂停留在单一的“你教我唱”的阶段,课堂创新举步维艰。因此,如何创新戏剧教学的方式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教学效率,成为一个必须直面的问题。智能化的信息技术因其能发挥直观化和形象化的特性,可以在这方面发挥特殊作用。
众所周知,一体机、平板、录播系统是现在许多教室的标准配置,教师应充分运用这些工具,创新课堂模式,改变传统戏曲课堂单一的局面,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从而提高戏曲课堂教学效率。
微课在音乐教学中并不陌生,它与课堂中常用的网络、电视视频等资料性质相似,是教师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以某个知识点为中心,设计和制作的微型视频。这种新型课程,相对于一般视频资料而言,其指向性和针对性更强,操作性也更灵活。在戏曲课堂上使用微课,可以将一些难以理解的音乐概念、陌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一些抽象化的知识内容,用信息技术手段转化成画面生动、语言简洁、旋律优美且“声像并茂”的学习情境。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启迪学生对美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提升学习能力。
教学《京剧唱腔联奏》这一课,让学生听辨乐器所模拟的行当是教学目标之一。学生首先要了解京剧的行当分类以及各个行当的不同角色特点。而这些知识单纯地靠教师的语言进行介绍,不仅时间上不允许,学生也由于不够直观而听得云里雾里。这时,微课就是一个良好的教学载体。教师通过5分钟的微课视频,介绍了京剧的“四大行当”,还通过精致的图片、清晰的视频和简单明了的解说,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每个行当的角色分类和形象特点,为下一步课堂教学做铺垫。
著名心理学家赤瑞特拉曾经做过关于记忆力持久性的实验,他认为:人类大脑从外界获取的信息有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剩下感觉通道(包括触觉、嗅觉、味觉等)的信息不超过6%。这足以证明,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多种方式学习比单一地接受教师的授课更容易获得知识。在欣赏经典唱段《苏三起解》时,为了让学生能牢记这段旋律,教师尝试用多种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具体见以下课堂实录。
过渡语:今天,我们不仅要知道京剧的不同行当,还要用耳朵听出男女不同行当的唱腔特点,敢不敢接受这一挑战?
1.观看视频
师:好,我们来看一段视频,先看看她是什么行当?(青衣)
简介:这个唱段名叫《苏三起解》,选自京剧《玉堂春》片段。“起解”是什么意思?(动作提示)对,是提审的意思。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名叫苏三的女子被冤枉杀害自己的丈夫而被判入狱,刚才的片段正是她在诉说自己的冤屈。
2.EN5当场手绘旋律线(EN5是指希沃白板5,是一款简单易操作的交互式课件工具)
师:看完视频,你们觉不觉得这个唱段的旋律非常熟悉?对,五年级时学的《京调》就是出自这个唱段。还记得它的旋律吗?请同学们用EN5在一体机上标注它的音高,并画出它的旋律线。
3.看图唱旋律,感受旋律特点
师:同学们,旋律的特点与音乐所要表达的情绪和音乐风格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旋律的线条是波动的,那它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婉转的;如果旋律线是直的,那它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平缓的。我们来看看这段旋律的线条,它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生齐答:婉转。
4.视听结合,归纳“旦角”的唱腔特点
师:这段婉转的旋律配上歌词又会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呢?我们再来观看一次视频,听听旦角的音色。(指导学生归纳:假声,明亮婉转,阴柔之美)
5.用肢体动作辅助,感受唱腔的“明亮与阴柔”
师:京剧的魅力不仅在于“唱”,还在于“做”,每个台步、每个动作都要体现角色的性格特点,我们也来学学旦角的经典动作“兰花指”,边唱边做动作,感受唱腔的“明亮与阴柔”。
从以上课堂实录可以看出,教师充分利用视、听、联想等多种感官刺激学生,让学生牢记这一经典唱段的旋律及唱腔特点,特别是运用EN5(希沃白板5)让学生画旋律线,把抽象的音符变为直观的线条,不仅能让学生记忆深刻,还有助于学生唱准音高。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互动性较强,课堂气氛轻松愉悦。
传统的戏曲课堂教学,多以教师在台上不停地讲解知识,亲身示范为主,教师对于学生是否听懂,掌握的情况如何却不得而知。交互平板应用的核心是交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利用交互式平板的书写、画线、移动、旋转、聚光灯等功能,设计基于白板的教学策略和精彩的互动情景。这样方法可以随时记录课堂的动态生成,精细分析课堂,使平板成为师生集体学习和平等对话的互动平台。通过交互式智能平板的形象演绎,以及动手参与,学生的各种感官得到调动。他们不仅弄清了知识的来龙去脉,自身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同时,学生有了更多的到平板前展示、表现、合作的机会。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其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在执教本课时,教师运用以下功能,使课堂更生动,学生参与热情更高。
1.平板抢答——激发兴趣
在导入环节观看完微课视频后,为了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师出了两道题考查学生,让学生用抢答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2.同屏显示——直观呈现
以往让学生上台答题或者画旋律线时,总有后排的学生看不见或看不清。运用“同屏显示”的方法后,一位学生在自己的平板上作答,其他同学都能在自己的平板上看到他的整个作答过程。这一直观呈现的方法有效弥补了以往的缺陷,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
3.全体主观——高效检验
“全体主观”是平板互动教学中的一项功能,在欣赏完乐曲后,教师要检验学生是否能听辨唢呐模拟的不同行当的唱段。教师让全体学生边听边在自己的平板上完成“连线”的作业,并由后台自动生成统计。这一操作使教师对每位学生的掌握程度一目了然,课堂的实效性也得到了检验。
在音乐课堂上,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一次成功的演唱,一段精彩的表演,一个满意的回答,心情会十分舒畅。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音乐的独特方式和对音乐的独特理解,多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引导,让学生把听到的音乐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在执教《京剧唱腔联奏》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刻感受不同行当的角色特点和唱腔特点,教师在每个片段的欣赏过程中都让学生学习该片段角色的经典动作(如兰花指、空心拳等)来辅助体验,学生大都乐意学习且学得有模有样。不过受课堂时间的局限,许多学生没有机会上台展示。鉴于此,教师利用某智能设备,它具备无线扩音、高清拍摄、实物展台、移动控制等教学功能,能有效扩大教师的授课空间,提升教学灵活性,创造师生互动交流的教学氛围。学生站在自己的座位上表演,教师拿着该设备走到学生中间,每位学生的神情、动作直接投在前面的一体机屏幕上。学生不仅能看到自己的表演,也能看到同学的表演,课堂效率大幅提升,每位学生都获得了更多的展示空间。
当然,技术只是手段和工具,并不能代替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一味地夸大智能化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优势,甚至企图完全取代原有的音乐教学方式,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和对音乐课堂的有效把握才是上好课、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关键。因此,在利用智慧教育手段实施戏曲音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把握以下两个原则。
一是要体现学科本质,遵循服务原则。毫无疑问,音乐课程教学的本体是指向音乐的,音乐课要让学生感受音乐,这是一条不变的宗旨。换句话说,音乐课必须是以学生与音乐的交流为前提,以学生的形象思维过程和对音乐的内在体验来实现的。智能化信息设备之所以能成为音乐教学的辅助工具,也正是因为它能够帮助教师有效地促进学生与音乐的亲密交流。因此,在进行戏曲音乐教学时,智能化信息技术的运用应尽可能控制在帮助、促进学生与音乐进行交流的范围之内,不能取代音乐,成为学生学习的本体对象。二是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互动特色。音乐教学不管采用什么形式、方法,不管教什么样的内容,要达到什么目的,都必须以学生的特点、学生的需要、学生的收获为归宿。在进行戏曲音乐教学时,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就是借助它的强大交互功能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动者,而不再被动地模仿教师的范唱或是接受教师的“一言堂”。
总之,音乐教育者应该客观认识智能化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合理地运用这些技术并不断地加以完善。从而真正让戏曲音乐课堂生动活泼又直观高效,让学生爱上戏曲,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