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阳
众所周知,田径运动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发展运动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田径运动可以锻炼人的耐力、柔韧性、敏捷度以及协调功能,促进人的整体发展,为其他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然而在社会经济、文化能力飞速发展的当下,高校田径运动却出现大幅度的倒退和萎缩现象,这与体育教学的发展是背道而驰的,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田径课程无人问津、田径设施闲置瘫痪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生目光将投向于更为创意、奇特、时尚的体育项目,传统的田径设施及课程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当下高校田径运动不应一味地墨守陈规,应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发展,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争做高校田径教学发展的弄潮儿。
由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的高校体育工作者开始对体育教学展开了不懈的研究和创新,将体育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相结合,使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满足了自己的体育兴趣。同时体育选修课程的出现,使得体育老师不再是单纯的扮演“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而是一种“授人以鱼”的存在,重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种选修课程的开展是非常民主双向的,学校接受大家的意见将新奇的体育项目纳入教学课程,学生在选择自己运动兴趣的同时还接受了终身学习的思想教育。于是,高校开始出现体育选修“一边倒”的情况,学生均选择简单的、感兴趣的运动,选择田径运动的学生开始不断减少,间接导致该门课程的萎缩和倒退现象。
2.1 缺乏“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当下许多高校仍然沿用以竞技为目的的传统教学模式,过于强调竞技能力的重要和田径教学的完整性,片面培养学生跑、跳、投的能力,忽视了田径教学中“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没有意识到学生是独立发展的人,忽略了学生开发潜能的可能性。当然,田径运动是竞技运动的代表,对学生有着严苛的选拔标准,不仅需要健康的身体,还需要长久的坚持,克服挫折的毅力,这也使一部分意志薄弱学生队田径望而却步。另一方面,田径运动一般是无趣、枯燥的,同样一个动作需要学生不断练习、反复尝试,只有坚持锻炼才能达到运动的效果,容易使学生感到厌倦。
2.2 缺乏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功能
当下高校田径教学中没有把学生当作是学习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在进行田径教学的过程中,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些高校田径教学依然延续初高中的体育项目,毫无新意,学生既不能发展已有的运动能力,又无法将田径项目与其他运动联系起来,加以拓展,结果出现了田径教学 “独木桥”的想象,导致学生没有兴趣学习田径运动。
大部分高校在开展田径运动时,都是强调竞技能力的运动,该运动要求学生极高的身体素质和不放弃的意志力,而且会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超标训练,使得田径课程的战线拉长,导致学生短期内很难看到训练成果,不易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失去兴趣和积极学习田径课程的意愿,进而出现田径课程无人问津的现象。
2.3 缺乏对田径运文化内涵的理解
田径运动必须是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但有些体育教师本就对田径教学内容不够熟悉,还把本来就无趣的田径运动严格竞技化,学生感受不到田径运动是其他运动的基础,导致学生更加讨厌田径运动。当下的高校田径教学在考试制度的影响下,过分强调及格率的重要性,使得学生无法了解田径运动的文化,没有意识到田径运动对于人身体素质的促进作用,也无法感受到田径运动真正的魅力所在。加之日常生活被时尚运动的宣传充斥了大脑,直接影响了学生的选择观,大多数学生更愿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面对需要考验自身意志、需要长期坚持的田径运动望而却步。
2.4 缺乏合理的田径教学评价体系
分析当下高校田径教学仍然沿用竞技为主的教育理念,考核方式也过分强调运动成绩和达标率,片面追求运动项目的完整性,学生很难达到传统教学的标准。而检验学生的掌握标准只能通过考试所测量的具体高度、时间、长度等数据来反映,这种考核方式过于单一,很难看出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由于遗传因素、生活环境、身体素质等各方面的差异,使得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而田径运动又很难在短期内收获成功,使很多学生产生挫败感,不利于高校进行田径教学活动的开展。
3.1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首先要把“教育以人为本,学生是发展的主体”的理念熟稔于心,在开展田径教学时不仅需要考虑考试制度化的结果,还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使学生真正从运动中获得知识、感受乐趣。其次田径运动不只是为考试而设立的课程,应该是一种全民参与的活动,要通过科学的手段将古板的田径运动转变成大家喜欢的、乐于接受的运动项目。同时田径运动的选择需要符合该阶段学生的心、肺、耐力、敏捷度的发展特点,这样可以减少在田径教学中身体出现的不适应的情况,也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活动中,从而在教学中建立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最后田径教学不能一味墨守陈规,要学会另辟蹊径、打破陈旧的教育理念,将新奇的运动项目结合到田径教学中。
3.2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现代高校田径教学过于单一、田径项目过于枯燥乏味,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得不到发展,为避免这种情况,应采用多样化的锻炼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保留原来田径运动主要特点的情况下,将传统的运动项目加以改变和延伸,适当降低田径运动的难度,增强项目的趣味性和健身性。另外,高校进行田径教学时,要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作为引导者存在,适当添加一些游戏类的体育项目,放宽学制的规定,把田径运动和竞技运动、趣味运动完美结合。在开展田径运动的同时,可以将音乐融合进来,在音乐的环境下感受运动的乐趣。当然最重要的是,高校教师在进行田径教学时,应注重灵活运用教学手段,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并能够将田径运动与网球、健美操、瑜伽等时尚运动融合起来,让学生能够快乐运动、快乐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张扬青春的个性。3.3 提高教师和学生对田径文化的认识
高校田径教学要求老师能够掌握田径运动历史文化,具有丰富的田径知识涵养,能够引导学生了解田径运动意义的本质所在,能够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增加自己开发和设计田径课程的水平,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当下的高校田径教学改革也要求老师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要求老师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能力,掌握田径运动的历史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使学生明白田径运动是开展任何体育活动的基础,在运动中可以发掘自身的价值和努力的意义。
此外,还要加强学生的品鉴能力,让学生在田径比赛中感受长跑的技术与耐力,短跑的冲刺与精确,跳远的舒展与力量,投掷的精准与弧度。作为田径老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使之与目前的高校田径教学改革相匹配;还要鼓励学生将田径运动知识与实际的学习生活相联系,满足学生对田径运动的求知欲,从实践中体会运动所带来的魅力和乐趣。
3.4 建构全面适用的田径教学评价模式
在对学生学习进行点评时,要注重点评方式的多元化,建构一个全面适用的高校田径教学评价模式。同时,要对学生掌握田径历史文化、方法技能等情况进行综合的点评,点评方式可以采用小组互评、师生互评、个人互评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田径运动的兴致,使学生的情感在田径学习中得以满足。另外,还要对田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拒绝“结果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将运动成绩和平时表现相结合,在注重达标率的硬性条件下,对学生的提高幅度进行点评,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改变,使学生树立一种“终身体育”的观念。
总之,在高校田径教学中要始终树立健康第一的信念,坚持田径运动是开展任何运动的基石。田径课程作为高校教学中的重点课程,应当得到重点关注。我们应提高学生对高校田径课程的重视程度,增强教师对教育方法的研究。针对目前众多高校出现的田径教学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对策,改变这一尴尬局面。通过构建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育理念,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有效地开发田径运动的价值和乐趣。长此以往,高校的田径教学一定可以回归体育运动原有的教育地位,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将得到相应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杨鄂平.论高校田径教学指导思想与课程结构改革[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4).
[2] 朱江天.高校田径课面临的困境及改革措施[J].长春大学学报.2003(05).
[3] 施文忠,陈诺娜.普通高校田径课程的现状与教改对策[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4).
[4] 许弘.调整和发展高校田径课程体系的前瞻性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