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春雁
武马群,男,研究员,1957年11月出生。长期从事职业教育,多次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先进职业教育工作者、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工作者,2010年经学院主管单位推荐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劳模)。担任工业和信息化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计算机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2013—2016年)、中国电子教育学会副理事长、职业教育分会会长、全国职业院校教师培训专家工作组专家、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成员。
编写出版国家统编教材《程序设计基础》《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原理》《微型计算机原理》《计算机应用基础》等10余本。主持开展的“借鉴英国BTEC教学理念,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果获得北京市2008年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研究与实践”获得北京市2012年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4年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编者按:
在全国的信息职业院校中,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最令人瞩目,18年的高职教育,为各行各业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职业人才;20年的国际合作办学,积累了国际化办学的成功经验,不断强化的素质教育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成为学校“博学笃行、术道精诚”校训精神的完美诠释。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1954年,1999年开办高等职业教育,2003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35所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之一,2004年被信息产业部以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为电子信息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007年成为北京市信息技术类专业教师培训基地,2008年成为北京市示范性高职学院建设单位并获得验收优秀成绩,2010年成为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并获得验收优秀成绩。近年来,成为北京市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北京高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除了大力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服务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发展,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还积极开展留学生学历教育,目前已与埃及高校合作建立了“埃中应用技术学院”,成功地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输出到“一带一路”国家……
金秋10月,铺满落叶的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东校园呈现着沉静之美,仿佛娓娓道来关于这所学校踏踏实实一路走来的沉稳和厚重。在即将告别为之奋斗多年的岗位之际,武马群校长(以下简称武)接受了《计算机教育》杂志奚春雁主编(以下简称奚)的专访,下面是访谈内容。奚:武校长您好!首先请您谈谈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新形势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职业教育改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武: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我国职业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已经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而推动它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就是中国高速发展和规模庞大的经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促进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同时,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不能忽略职业教育的支持和贡献,职业教育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的作用,我认为至少有以下两点:一是促进青年就业,在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经济持续发展形成稳定的社会基础;二是职业教育紧跟经济发展步伐,提供源源不断、高质量的劳动力,为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新形势下,职业教育要继续紧跟其步伐,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为自身发展努力方向,培养职业人才的工匠精神,提升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以更高的人才培养水平支持经济社会发展。
奚:“立德树人”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重中之重,那么体现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立德树人”应具体包括什么内容呢?贵校在这方面以及教师在专业教学中对于“立德树人”有哪些经验?武: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树人”,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表明培养一代新人需要付出艰巨而长期的努力,“树人”的关键在于为其建立良好的“德性”,打好基础才能建起高楼大厦。“立德树人”作为党的教育方针,要体现在各级各类教育目标上,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中。职业教育要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结合世情国情、社会实际以及学生生活,通过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内心建立起来。以价值观为基础,进而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职业院校的“立德树人”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伴随着专业教育过程,注重职业道德培养,职业道德与职业发展之间同样遵循“立德树人”的内在逻辑。凡在职业发展上有成就的人,必然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基础;反之,若一个人没有奠定良好的职业道德基础,其职业发展必定没有希望。
我校贯彻“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具体做法可以概括如下:建立“通用平台”学生素质教育体系,规范学校各项教育活动和课程的素质教育目标及要求,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全面系统实施素质教育,建立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和相关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强研究不断改进教育过程,党政工团形成合力确保素质教育效果。
奚:近期职教学会在做一份调查,问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或者信息类专业对应职业岗位应掌握的核心知识点和技能点有哪些?很想听听您的意见。武: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应掌握的核心知识点和技能点,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计算机基本软件的应用知识和能力;程序思维和设计解决问题的程序的能力;信息安全的知识和技能;计算机嵌入式应用的知识和能力;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知识等。
奚:高职教育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您认为主要是指哪几方面的能力,落实到教学中应怎样体现?
武:职业教育是能力本位的教育,其教育目标就是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毕业后能够胜任某种职业岗位。中等职业教育能够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掌握生产建设一线岗位的操作技术,这样的毕业生适合从事生产建设经营管理一线的操作性较强的实施性工作。高等职业教育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专业素养,掌握本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能够面对不断变化的工作要求,高质量完成岗位工作任务。高等职业教育在完成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教育的基础上,要加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解决问题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由信息收集与分析、沟通与策划、实施与管理、总结与反思、改进与提升等多方面能力构成,这些能力要经过由简单到复杂,反复训练形成。我校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坚持推行项目驱动教学,在各门课程教学中设置要求学生完成的项目,从低年级的学习项目到高年级的工作项目,学生通过完成相关项目证明其具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奚:产学合作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根本途径,以学生为本且可持续发展的产学合作要靠两方面的保障:一是国家制度,二是利益平衡机制,即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作用。当前市场机制的产学合作迎来了利好机遇,请问贵校是如何抓住这一机遇,建立产学合作长效机制的?
武:产学合作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根本途径,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学校办学要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不断提高产学合作的水平。开展校企合作是一个校企合作创新的过程,与当地的政策环境、社会意识、校企双方的资源禀赋、领导人的素养都有密切关系,一个学校的典型案例不可能完全不变地复制到另一个学校而达到同样的效果。我校在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方面,充分考虑我校行业主管、土地建筑面积紧张、办学经费相对充足、电子信息高科技专业领域等特点,与北京市诸多企业合作建立集教学实习、生产制造、设计研发于一体的产学合作职业教育基地,这些基地有的建在学校、有的建在企业车间,基地建设校企双方共同出资源、共同管理使用,生产和育人同开展,形成产学合作长效机制,收到很好的效果。
奚:教育信息化是实施新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支持和保证,但目前教育信息化的资源和支持平台尚不成系统。请问贵校是如何把握教育信息化方向和推进学校教学信息化的?
武:没有教育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这已经是人们对教育发展途径的共识。没有职业教育信息化的高水平发展,就不可能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国际先进水平的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信息化要从提升人员信息化能力(管理者的信息化领导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高速网络联通、数字校园系统)、开发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创新教学组织和课堂教学方式等方面加大努力。我校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建立高水平教师发展中心用来提升干部教师的信息化能力,不断完善提升数字校园水平和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项目以及一批校本数字教学资源,大力推进教学平台建设应用、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方式创新,在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各个方面努力创新发展,通过信息化推进学校向着现代化方向迈进。
奚:您对高职学生参加各类“互联网+”大赛怎样看?您觉得如何实现“以赛促教”,贵校在这方面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武:“互联网+”战略是我国政府顺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提出的,以此推动信息技术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创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发展。实施“互联网+”战略,需要大批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知识和技能的职业人才,这要求我们职业院校进一步加强对各类专业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和信息素养培养,要加强信息技术类专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知识和技能教育,要提高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和技术技能。技能竞赛是促进校企合作、培养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和提升专业教学水平的有利抓手,技能竞赛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和全面提升职业素养的教育平台。我校高度重视各类技能竞赛活动,每年支持许多教师参加各类职工专业技能竞赛,涌现出一批行业首席技师、技术能手等;学校承办10几项北京市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每年派出大量选手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平均每年获得一等奖6项、二等奖和三等奖20余项。通过组织技能竞赛,进一步促进了学校各教学院系与相关企业的联系,促进了专业教育的深化改革,促进了教师培训、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学资源开发,使得专业教学紧跟产业实际发展,为学生实习和就业开拓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奚:您任校长多年,对于职业教育工作一定有很多经验和体会,作为中国职业教育的领军人物,您可否对其他院校的校长工作或者对未来的职业教育谈一些建议和希望?
武:我国的职业教育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壮大和改革创新,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职业院校的领导者和教师普遍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深入人心并普遍开展,就业导向、服务发展也成为职业院校努力奋斗的目标,这些理念和办学思想必将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继续向着适应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国家战略目标的方向发展,但是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改革中,理念创新、模式构建、成果总结等表面上的成效要比实际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人才培养标准的落实、专业教育质量的普遍提高等实质上的成效大得多。我认为在经过一个时期的理论探索、理念创新、模式研究之后,今后要更多地在落地上下工夫,在如何上好每一堂课、如何提升教师能力、如何落实课程标准、如何扎扎实实地提升毕业生水平上下工夫,给老师们一个安静的教育环境,对老师的课堂教学给予更好的支撑服务,使每一项校企合作能够获得三赢局面(学校、企业、学生),使每一个实习项目都能让学生确有收获,使每一名毕业生都感到自身价值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