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辉 黑龙江省泰来县克利镇农业经济技术综合服务中心
1.网上销售产品,取得经济收入。可以将农村贫困地区家庭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首饰、特色的农产品等放到网上进行销售,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的便利。可以以批发的形式来增加售货量,从而实现低成本高收入,进而增加人民收入,改善生活条件,帮助脱贫。
2.网上购买日常生活用品或生产资料,节省支出。网路上的商品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卖家做不到,并且很多商品都是高质量低价格,因此,农村贫困地区的人们可以从网上购进生活用品等,以节约日常开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农民还可以从网上购买相应的农业用品,从而降低生产成品,在将所得的农产品售出后,就可以获得更多利润,以此帮助脱贫。
3.通过互联网实现快速信息共享。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引用,网络的时代已经到来,如今,网络信息技术发展飞速,互联网已经不仅仅是刚面世时的商业专用,在上面可以听音乐、看视频、进行沟通等,还可以快速的获取各种信息和资源。因此,要想实现扶贫,还要将网络技术教授给农村贫困地区的人们,利用网络的便利,使人们更好更迅速的获得电商的相关信息和资源。方便农民更好的将产品销售出去,从而获取利益,改善生活,实现脱贫。
随着信息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的广泛应用,网络时代已经到来,在新时期的大背景下,国家已经意识到利用电子商务进行扶贫的可行性与重要性,并将此总结道农村贫困地区脱贫工作体系中。为实现利用电商进行脱贫,自2015年开始,国家已先后在我国的200个县投入了约37亿元的资金,病株建设物流配送体系,修建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并积极推广电子商务培训。这些措施极大的提高了农产品的商业化与网络化,但是该项政策尚处于初期起步阶段,因此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贫困对电子商务的接纳程度不够。在部分农村贫困地区,因其地理位置等方面因素的限制,使得当地人民对于电子商务缺乏认识,甚至不知电商为何物。因此,要想在这种状况下开展电商扶贫,必须是贫困群众对电子商务有所了解。而这里的人们由于生活条件所限,普遍文化水平过低,因而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有限。还有的群众传统观念过重,因此对于新的生产方式与交易方式抱有抵触心理,这些都对电商扶贫的开展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备。电子商务主要以线上交易为主,因此,对于网络和物流的要求较高,而在部分的农村贫困地区,受经济条件以及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的影响,网络建设水平较低,无法满足电子商务的发展。
(三)电子商务相关人才较为缺乏。贫困地区受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教育水平不足,师资力量匮乏,因此当地的人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这就导致当地缺乏具有电子商务基础知识的人才,而贫困地区一般多为偏远地区,经济水平有限,具备高水平技术的人才很难愿意来此工作,对于电商人才的短缺,严重影响到电商扶贫的开展。
(四)政府实行的扶贫政策不完善。虽然国家已经将电子商务扶贫纳入到相应的政策中,但是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大多属于偏远地区,而且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不同,因此,该扶贫政策尚不完善,并导致政策在很多地区无法有效施行,应针对不同贫困地区的不同状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以避免给扶贫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一)加大在贫困地区的宣传力度。要想实现电商扶贫,首先就要对电子商务进行大力宣传,贫困地区的人们加强对电子商务的认识,并让群众认识到电子商务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同时,也要对群众进行电商运作方式的讲解,使群众了解电商的简便性与灵活性。
(二)加大对农村相关基础设施投入。为更方便地推进电商扶贫工作,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必不可少,推动网络建设,可以使更多的贫困群众触网,拥有从事电商活动的基础。
(三)加强和扩大电商培训。要加强对贫困地区群众的基础知识的培训,由浅入深的,是群众先对电子商务有大概了解,再进一步将其运作方式,再将一些相应的知识进行细化,从而使群众能够动手去操作,进而获取收益,实现脱贫。
农村人口在我国众多人口中占取重大比例,为改善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到城市务工,在促进城市发展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压力。虽然这部分农民改善了生活条件并努力脱贫,但仍有大部分农村处于贫困状态,因此,在网络信息的新时期大背景之下,国家开展了电子商务扶贫的模式。农民可以利用网络的便利,将农产品等商品销售出去,拓宽了销售渠道,避免农产品滞留,带来了经济利益,还可以在网络上购进物美价廉的生活用品,节约家庭开支,从而改善生活条件,实现脱贫。对于电商扶贫的美好发展前景,各地要积极配合,做到加强电商扶贫在农村的宣传力度,并加大农村与之相关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资金投入,对农民进行电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