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时代高校通识教育的实践研究

2018-01-27 11:11徐琳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消费导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通识学习者评价

徐琳 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当前,通识教育以其“人格发展的整合性教育”为目标,通过建立新型混合式学习模式,受到我国各大高校的重视并付诸实践。而慕课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方面效果突出,某种程度上达到了通识教育的目标。因此,如何借助慕课这一平台,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成为高校推进通识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

通识教育,是一种面向所有在校学生的、旨在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致能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的非专业性和非功利性教育。它延续了自由教育的精神,重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德性,而非知识技能的简单获取或职业训练的展开。从现有的文献资料看,尽管国内外专家学者对通识教育内涵的界定颇具多样性,表述的思想观点侧重点各不相同,但是对通识教育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跨学科课程,培养具有广泛社会适应能力的“全人”这一核心思想达成了高度共识。

二、高校通识教育实施的困境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向纵深层次发展,许多高校开始重视并实施通识教育,积极把通识教育理念融入进学校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甚至把改革通识教育课程作为改善和提高本科课程体系整体水平的重要途径。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认识和操作上的种种误差,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实践还远未触及通识教育的本质,尚未形成一套公认的通识教育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诸多困难。

(一)课程设置的深度和广度很难把握

通识教育的实践过程主要体现在课程的设置上。目前,我国高校对于通识教育的基本态度仍然处于鼓励老师多开课源的初级阶段,高校大多是依据现有的师资和办学条件,在专业核心课程之外给学生罗列出一些拼盘式的课程菜单供学生选择。这些课程往往以选修课程的形式存在,虽已呈现多样化、灵活性的特点,但由于定位于额外的、次要的、满足学生个人兴趣或为方便学生将来就业而开设的课程,因此在课程内容、课时安排、讲授形式等方面限于各种泛泛的了解层面,造成通识教育就是“统统懂一点”、“统统认识一点皮毛”的知识教育,而且通识课程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结构,多学科整合课程少,使得通识教育在实践过程中日趋形式化。

(二)大班授课,质量不高

高校由于扩招,许多大学的师资力量严重短缺,加之各类配套设施处于高负荷运行状态,在没有足够的场地与设施的情况下,上百名学生一同上课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因而学生与老师之间很少有私下交流的时间,更加无法展开个性化辅导或者课堂讨论,加之通识类课程对学生的要求不严格,学生多是为了混到学分而勉强去上,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明显不足,久而久之学生没有了自信和积极性,教师也逐渐失去激情,形成恶性循环。

(三)实施渠道单一

相对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重在培养认知、情感、意志、品质、能力和行为方式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具有“世界眼光、中国灵魂的现代公民”,这仅仅依靠通识课程或通识教师是无法达成的。但是受实用主义影响,目前高校通识教育还以传统的知识灌输式的课堂教学为主,为了通过考试学一些很快就被遗忘的知识,削弱了学生的反思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独立自主的个性,不利于学生在积累知识之外得到更多的启发,对理性与自由的培养毫无助益。

(四)缺乏独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通识教育由于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无法兼顾每个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和需求,很难实现因材施教。同样的教学内容,有的学生认为过于浅显不够深刻,有的认为内容丰富质量高,有的则认为太过专业毫无用处。加上通识课程的考核方式大多以课堂论文和闭卷考试为主,学生轻松就能拿到学分,这就促成了短视行为,使得学习过程和学习积累被忽视了。因此对通识课程的评价,如对课程总体的满意度、教学内容的设置、学生参与程度、课程实践价值、授课教师的评价等,应与其他课程区分开来。但现实中,对通识课程单独设置评价体系的高校寥寥无几,这就直接影响了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

三、基于“慕课”拓展高校通识教育的优势

慕课即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简称 MOOC),起源于网络远程教育和视频课程,其所倡导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教学过程全程参与、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深度融合的理念,正在深刻改变高校师生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交流方式,这也正是高校通识教育建设所需,有力推动通识教育的目标实现。

(一)丰富通识教育的实施途径

慕课的出现,将教学方式由教师静态独白式转为生生、师生互动式。教师是课程内容、学习过程、学习环境的设计者以及课堂讨论的组织者,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完成相应的学习内容,通过微博、微信、QQ、论坛、公众号等平台,分享学习体会、交流学习心得、互建学习小组,课堂则成为教师讲重点、难点、关键点,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提供阅读建议,实现师生互动的地方。这种线上线下互动混合式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了精化课内、强化课外、少讲多练。

(二)满足通识课程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慕课有利于拓宽通识教育的覆盖面,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针对通识课程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的问题,慕课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在不同课程种类、不同学习内容、不同知识获取目的方面,自由且免费地选择网络优质教学资源,在学习时间主动、学习形式灵活、学习能力提升方面,将知识、能力、体验、价值融合在一起,弥补了传统教育的缺陷,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三)提高通识课程的学习效果

慕课通过课程设计的碎片化和学习时间的碎片化,在每个知识点的授课时间内(通常为10-15分钟),从视频制作、配套课件、录制效果再到作业布置,让学习者有一种一对一的上课感觉,从而能够吸引学习者的全部注意力, 在一定程度上赋予学生更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及更多自我展示的机会,同时还及时解决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缓解通识课程优质资源的短缺

慕课不同于传统的透过电视、广播、互联网、函授等形式的远程教育,也不同于基于网络的学习软件或在线应用,它前所未有的开放性、透明性和优质教育资源的易获得性,能够缓解校本资源不足以支撑通识课程的正常教学和学习的问题,通过打破高校间藩篱,有助于加强高校之间的沟通交流,互相借鉴学习,共同成长与发展。

四、以“慕课”形式开发通识教育的实践

鉴于慕课在拓展通识教育实施的途径、空间、效果等方面的诸多优势,越来越多的高校期待通过慕课来解决通识教育实施的困境。不管是各大高校,还是自媒体,纷纷进入此领域,掀开一场有效促进跨校、跨国高校课程共建与知识共享的互联网运动。

(一)大规模建设慕课资源,丰富通识课程体系

目前全世界的知名高校都把自己的优质资源共享出来,推进慕课平台的发展,国内各高校也开始对自己的精品课程资源进行转型,根据通识课程的资源标准,转变成适合高校的通识课程资源。2014年5月,“全国地方高校UOOC(优课)联盟”成立大会在深圳大学召开,随后,大规模开展慕课建设、应用、服务与管理,快速推进地方高校慕课建设,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结合通识课程建设,打造注重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提升大学生科学文明素养的通识慕课73门。结合学科优势,打造集学科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一体的专业系列慕课26门,如:心理学类系列、财经类系列、计算机类系列等。

(二)运用慕课线上资源,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慕课可以突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对慕课学习理论和学生学习行为进行分析,积极将慕课理论研究成果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教师通过提前线上发布教学资源和课前自测,采用线上全程闯关式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时间,自由组合学习小组,确定学习小组后,可以根据教学计划开始进行混合式学习,平台记录了学生在通识课程学习中的学习轨迹和测试评价,通过对学习者的综合数据分析,给予学习者最好的反馈与指导,提高了教学和辅导的精确指向性。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在线教学评价和服务体系,保障教学质量

慕课平台可以从课程上线评价、教学过程互动评价和在线学习行为评价三方面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和服务体系,以保障教学质量。课程上线评价,主要是对课程遴选、课程制作、课程上线及课程运行各环节的评审和监督;教学过程互动评价,评价方式是教师自评、同行互评、专家评价、学生测评等,主要评价教学体验、教学方法、学习体验、线上教学指导、教学效果等;在线学习行为评价,主要是通过大数据跟踪分析,内容包括课程平台访问次数、登录在线时长、学生登录时间、视频观看次数、观看视频时长、师生有效交互次数,交互发贴数与回贴数,以为不同学习者制定不同的学习路径,逐步实现基于数据的个性化学习。

(四)加快运用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与教学改革的融合发展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学生们更喜欢的是知识学习中的体验感和价值感。在通识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嵌入目前流行的社交工具,如博客、微信、公众号、facebook、twitter等,方便学习者进行线上线下交流或讨论。这种交流形式让学习发生于不同的实践社群中,更容易激发学习者的互动热情和兴趣,拓宽了学习互动的渠道和形式。

综上所述,“慕课”给高校通识课程带来了更好的机遇和挑战,立足高等教育的长远信息化发展,高校应该抓住机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主动创新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更多全面和创新的人才。

猜你喜欢
通识学习者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通识少年·拿破仑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