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类节目的兴起看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启示

2018-01-27 11:44:35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093
大众文艺 2018年2期
关键词:类节目受众育人

刘 灿(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0093)

2017年是文化教育类的好节目的井喷年,从年初火爆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引起热议的网综《见字如面》到年末央视的用心巨作《国家宝藏》,这一年,这些文化节目如清流一般,使浸淫在浮躁的网络娱乐文化中的人们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享受文化的熏陶。可以看出,人们对历史对文化这样看似枯燥的东西的渴求一直存在,所以如何通过文化教育类节目达到文化育人的隐性教育作用,也愈发显得重要。

一、文化类节目层层涌现的原因

(一)政策动因

2014 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在这个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网络时代,快餐式、碎片式的学习形式使得学习“弘扬中华文化”背离初衷,甚至成为了空白的背景板。所以,如何激发大家的热情、创建大家学习和继承中华优秀文化的环境,积极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

(二)需求动因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越来越深入,文化的影响和侵略所带来的挑战也不容小觑。在西方各国,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文化借用好莱坞电影等传播方式,推崇自己的价值观和文化观,“售卖”自己的政治文化,而邻国比如韩国也通过韩剧韩综等形式宣传自己的韩流文化,通过大众传媒这些载体在我国人民生活中慢慢渗透自己的价值观,其实是对我国自己文化的一种腐蚀。当前我国文化市场环境杂乱,过于娱乐化和低门槛的市场条件使得人民群众越来越渴望严肃认真有底蕴的文化节目的出现,而《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爆正是证明了群众对这样“清流不作妖”的综艺节目非常喜爱。

(三)节目内容和形式的优势

文化类的节目作为传播教育的载体,它形式多样、具体且生动,通过将枯燥的哲理、科学的解释和内容呈现方式的趣味三者结合在一起,让受众在观看节目的时候,轻松愉悦地学到知识。而且文化类节目可以将我们通常认为是阳春白雪的高雅精深的文化,以另一种方式进行解读,再用以受众能轻松理解的形式传达出去,既保留内容的严肃深邃,又达到形式的轻松诙谐。它不拘于课本教材那样枯燥地灌输,可以形象地将文化内容进行创新转化,来反映某个时期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再进而与现代人们的生活情感联系起来,弥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抽象概念和说教乏味等不足之处,使受众在生动有趣的体验过程中产生共鸣,从而得到思想、态度、观念上的提升。

二、文化类节目在传播中面临的问题

(一)传播内容不够生活化

有的文化类节目内容与生活不紧密联系甚至脱节,无法使观众产生文化共鸣,启发思考。这是文化类节目的一个通病,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节目形式不够生活化;另一个是节目文本不够生活化。文化本身是严肃甚至带有一部分晦涩的内容,如果只是直接简单拿来用,不但会造成节目内容的单调乏味,也不能使这一文化发挥本身的光彩,达到寓教于乐,以文化育人的效果。

(二)过于追求流量和明星光环加持

文化类节目为了吸引受众观看,也会效仿其他节目一样请一些明星,尤其是当红流量明星来参加节目,这些明星的参加虽然会造成节目收视率的上升和节目话题度的热化,但是这种方式很难保留对文化探究的严谨态度,使节目文本与观众之间的黏合度备受考验。而且对某一明星本身的过度关注,会造成对节目内容的弱化和节目真正想表达的文化效果的淡化,导致关注中心偏移,反而得不偿失。

(三)受众定位不准确

不少文化类节目在设想受众类型时,只把目光放在青少年身上,诚然这一点是考虑到我国青少年群体有旺盛的消费力,但它在为了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的时候,过多地加入一些娱乐的因素来迎合青少年群体的审美,比如采用很多网络流行语,或者播放渠道只放在青少年接触地更多的网络平台上,这样过于集中和聚焦某一群体的观看需求,其实是对自己节目内容和影响力的一种窄化,也不利于在社会范围内引起反响,营造文化氛围。它有意无意地忽视了青老年群体,忽视了这个群体其实是更稳定的收视群体。

三、文化类节目的隐性教育启示

(一)精心生产节目内容

内容才是文化类节目的自足之本。好的内容决定了节目的影响力。文化类节目很容易走进枯燥说理的误区,为了吸引更多观众,它需要更接地气,走下神坛。文化类节目可以借鉴其他同类题材节目已经成功的经验,但在借鉴的时候要警惕依赖心理,不能简单地拿来就用,它需要根据受众的偏好和需求动机来制定节目内容,以受众为本,生产他们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同时对以往的节目进行改革,在吸取经验的同时更要创新,并且抛弃成旧的理念。当然,在以受众偏好为导向的同时,更要坚持文化类的节目的属性:文化育人。不能过度娱乐化,泛娱乐化不但会使节目内容的严肃性大大降低,也达不到想要的育人效果,反而得不偿失。所以如何把握严肃性和娱乐性,坚持自己的创作底线,在文化类节目的内容制作方面要慎而重之。另外,为了更好地发挥它的思想政治功能,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此类节目内容的审查。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相适应的,我们应该加以弘扬宣传;而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相违背的,则应该坚决抵制,甚至要作为反面典型进行教训。

(二) 创新管理思维

一方面,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宝藏,蕴含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在多元文化冲击不断的新时代,我们更应该坚持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精神。文化类节目的管理者应该在节目传播过程中用科学的发展理念准确定位,用科学的先进技术调整内容、信息与升级。做到真正净化互动环境,提高互动效率,传递文化的价值,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文化类节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另一方面,节目管理者应该具有互联网思维。管理者们应该不局限于某一种平台,而是借用多种媒体方式和手段,利用每一种媒介的优势去进行文化节目的传播和营销。还可以多向改革内容的传播方式,比如和淘宝网结合,利用小创意贩卖文化周边产品,和手机游戏放合作,将文化内容植入手机。通过将文化节目做成一个品牌,并且具有IP意识,考验顺着这个IP并往它的上下游延伸,既扩大节目影响力,又创收经济收益和社会口碑。

(三)开拓传播渠道

文化类节目需要开发对政治文化、伦理文化等进行传播的渠道的发掘,发掘符合法律规范、道德准则,具有科学性、贴合性的传播渠道。文化类节目的发展是具有渗透性和互动性的,所以应避免“昙花一现”。它需要受众和节目之间互相“磨合”。“传播影响力就是传播内容到达后的效果以及其再释放能力和结果,是收视者完成收视行为后节目对个人和社会实际生成的影响力度”1由此可见文化类节目被赋予的价值意义不再局限于平台,而是融入日常生活中,充满生活气息,力求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观点、道德规范通过文化类节目等其他传播形式传播给广大人民群众,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达到文化育人的作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类节目上的隐性教育功能的体现。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越来越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对历史的继承,更是我们在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下的自我保护。在人们的生活中,文化也越来越渗透进去。创造文化环境,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文化市场,健全优化文化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的体现。文化类节目的火爆也表明了人民群众对好的文化产品、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追求和好奇从未停止,所以要抓住受众的好奇心理,生产对口的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创新管理思维、扩展传播渠道,才能更好地发挥文化类节目的育人功能,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效果。

[1]俞虹.分众时代电视社会影响力分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01):53-54.

[2]习近平.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5.10.http://news.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c_1116825558.htm

[3]杨琳,李亦宁.电视文化节目的传播影响力分析——以《百家讲坛》为案例[J].新闻知识,2007,(11):55-57.

[4]南竺君,熊忠辉.共生与融合:文化教育类节目的现状与未来[J].声屏世界,2013,(11):15-17.

猜你喜欢
类节目受众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传媒评论(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用心感动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
电视访谈类节目的提问艺术
新闻传播(2016年12期)2016-07-10 08:19:50
刍议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主持技巧
新闻传播(2015年21期)2015-07-18 11:14:21
电视社教类节目编辑的几点思考
新闻传播(2015年8期)2015-07-18 11:08:24
如何主持好广播谈话类节目
新闻传播(2015年15期)2015-07-18 11:0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