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玥(李叔同故居纪念馆 300143)
学堂乐歌是清末民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歌唱编创的歌曲。1学堂乐歌的产生和发展是我国现代音乐文化发展的最初阶段,是清末和近代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时代的特定产物,标志着中国民主主义新文化在音乐领域的萌芽,是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开端,推动了中国音乐的发展。
学堂乐歌发展的过程中,有几位重要的音乐家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一位是被称为“近代学堂乐歌之父”的沈心工,一位是近代著名的音乐理论家曾志忞,还有一位便是在艺术众多领域均有建树的李叔同,他们并列为学堂乐歌的“三驾马车”。李叔同在学堂乐歌的创作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学贯中西的文化艺术底蕴,独特的音乐艺术创作和富有人格魅力的音乐教育理念,使他的学堂乐歌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魅力,直到今天仍然具有非常大的音乐艺术价值。
中国近代音乐的开启标志是学堂乐歌的产生。学堂乐歌是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并产生全国影响的重要途径。同时,通过乐歌的传唱和学校音乐教育,西方音乐理论在中国得以系统地、大范围地广泛传播,因此它是在继承中国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西方音乐文化的一个契合点,为后来新音乐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学堂乐歌的发展为我国新歌曲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特别是这种群众集体的歌唱形式对以后的革命歌曲、艺术歌曲和群众歌曲等产生有重要启示。另外学堂乐歌的产生不仅培养了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一批传播和创建、发展学校音乐教育的人才,还造就了一批早期的优秀声乐作品的产生,为后来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李叔同是近代中国音乐史上著名的音乐家,也是学堂乐歌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其音乐思想在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且对当今素质教育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李叔同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其学堂乐歌创作实践主要有三个发展阶段,一是李叔同的《国学唱歌集》,于1905年6月由上海中新书局国学会发行,标志其音乐事业的起步;二是李叔同在入东京美术学校前,于1906年创办了中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该杂志的发行也意味着李叔同学堂乐歌创作的里程碑2;三是1912年后,李叔同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期间迎来了创作高峰期,歌曲创作成绩显著。
李叔同有许多艺术水平较高的歌曲在当时的中国有着极为广泛深刻的影响。他创作的歌曲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由他自己作词、作曲,如《春游》《隋堤柳》等,这些歌曲旋律流畅、形式活泼;二类是由他填词的歌曲作品,如《祖国歌》《送别》《忆儿时》,这部分歌曲数量很大,是他乐歌创作的主体部分,采用或中国的民间乐曲,或外国的歌曲等等而合成的乐歌;三类是由他作词别人作曲或自己作曲别人作词的歌曲,如《山色》《花香》等。
提及李叔同与学堂乐歌,最广为人知的就是那首《送别》。这首歌曲是由美国著名作曲家约翰·奥德威的《梦见家和母亲》作曲,李叔同作词的。《送别》是李叔同学堂乐歌创作中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他删除了每四小节出现一次的切分倚音,形成了更加明快的曲调。李叔同的填词宛若一幅唯美的水彩画,意境丰富而深邃,意犹未尽,使情景与旋律完美融合,从而展现了中国古诗词的经典意象和无穷韵味。“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他就是要通过这种乐歌的新形式,再度展现我国古典诗词的一些经典意象和无穷魅力,从而也显出他的作品有着与民族诗歌传统、民间歌谣传统一脉相承的特征。3李叔同凭借自身文化底蕴与素养,通过学堂乐歌的创作传播现代思想、重建中华文化与艺术精神,以沉静的、审美的、温婉的方式开启着青年一代的心灵。李叔同成为了学堂乐歌创作的代表人物和中国现代音乐文化的启蒙者。
学堂乐歌的产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李叔同对“学堂乐歌”的产生贡献和中国新音乐的奠基发展值得我们不断深入研究。
注释:
1.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09页.
2.陈净野.《李叔同学堂乐歌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3页.
3.陈煜斓.渴求新知与崇尚传统——李叔同“学堂乐歌”创作的文化取向及其意义.《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1]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09页.
[2]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年版,第50页.
[3]陈净野.《李叔同学堂乐歌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3页.
[4]陈煜斓.渴求新知与崇尚传统——李叔同“学堂乐歌”创作的文化取向及其意义.《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