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晨晖(暨南大学 510632)
在贝多芬的音乐文本和解释他音乐的音乐家或者音乐爱好者中,由于时代的跨分,传统和现代之间有一个起媒介作用的中介,其中包括心理因素、政治因素、文化修养因素以及思想道德因素等,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归根到底还是音乐语言,而这个是贝多芬与他众多读者之间交流的主要手段及过程,尤其是当贝多芬在与大自然、社会以及上帝之间的交流正是通过音乐语言这个手段,而最终的音乐效果也是通过这个形式获得。而在他在哲学思想、天地和宇宙的探索、生命的思索以及上帝的福音正是通过贝多芬使用音乐语言这个方式才最终将其转化为更加具体的效果。而我们也正是通过音乐的语言才可以了解到贝多芬式如何将过去贝多芬对田园间的美好情绪以及人世间美丽的景象最终上升为宇宙以及整个大自然的的境界。而这种令人肃然起敬的思想境界正是贝多芬崇高思想的源泉,随后我们可以通过理解贝多芬的思想内涵,去透彻分析他音乐的崇高性,最终使我们在思想境界上有机会达到他的崇高度,进一步理解贝多芬的音乐。
而理解不仅作为思考本身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经验的过程,将原本存在于主观状态的事物转化为客观存在的物质,而这个经验的过程则是语言的经验。作曲家们在通过多年的总结以及发现后,思考并最终得出一些语言的经验,作曲家进行与自然美相关体裁的创作过程中,从古至今的作曲家们会约定俗成的将这个类别的音乐限定为一种特定题材——田园曲。正是通过这种音乐语言的方式,人类才可以真正的将人本身与大自然合为一体,并产生崇高的精神。而如果我们要更加深入的了解贝多芬,了解他的崇高性,我们则要再重新回到贝多芬的已经创作过的音乐作品中去,其中以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和庄严的弥撒为题材的音乐例子。因为只有回到他的音乐中,我们才可以与贝多芬进行相互间深刻的对,和他一起在他所创作的音乐中,了解贝多芬的苦难与悲痛,并通过他的强烈抵抗来获得生命中的崇高。
而贝多芬所创作的音乐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艺术价值,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他所处的德国社会环境以及德国启蒙主义时期辉煌的文学艺术时期,作为一名“乐圣”,贝多芬其实并不是唯一的思想者,在他进行哲学、文学及艺术思考之时,其实已经有很多伟大的人物在进行这一类的思考,而贝多芬的思考以及创作则是建立他们的基础上,而这些伟大的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则是康德、黑格尔、海涅、席勒、歌德、海顿、莫扎特、巴赫以及亨德尔等群星。
贝多芬在早起就读于波恩大学的时候,非常热衷于康德等哲学家的研究。从贝多芬早期的信件以及日记等资料中我们看出,他一直将康德和柏拉图视为自己的精神支柱或者是思想方面的导师,因此贝多芬在进行音乐创作的过程中所表述的作品内涵不如理解为哲学内涵,因为当时的德国由于受到康德的影响,哲学成为了整个民族的事业,从而造成大量的哲学家涌现,其中一定也包括贝多芬。因此我们在思考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时,或者说在他进行思想方面的创建之时都不可以将当时的哲学文本抛开理解,康德哲学对贝多芬的影响非常之大。
在康德出现以前,贝多芬的哲学思想受到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两大主义的对立,自从康德哲学出现以后,他的哲学思想出现了转机,而这个转机时康德经过多年的刻苦研究所得,他将两者进行这两个主义进行总结并调和,并通过他的三大批判来进行总结。而所谓判断力则是人们对美的认识,在这三部巨作中,康德从一般的美学思想一直论到美学的目的以及人类的情感,而在这些论述中,康德的所有论述都与音乐有着一定的联系,而这些联系也最终影响到他的崇拜者贝多芬。
在贝多芬的音乐文本中,其所表述的一般情感表达以及他音乐中超越理性思想和崇高思想的部分有这非常明确的涵义,尤其我们可以从约瑟夫科勒尔的一句名言看出前人对贝多芬本人以及其音乐资料的表述:“面对着脸色煞白的崇拜者,这位伟人·一他的头颅总使人联想起威严与崇高。”随后就是文字资料,在如蔡德里克著的《贝多芬传》中涉及贝多芬对歌剧创作的观念和看法,他认为:“一部歌剧口应当具备深刻的道德内容.,`应当合乎道德、情感崇高二他认为莫扎特歌剧中的歌词过于轻薄:`象莫扎特谱曲的那种词,我可没能耐为之作曲.我绝不会对伤风败俗的词感兴趣,当黄昏来临、我满怀着惊奇注视天空,坠人了沉思一群群闪闪发光的天体在那里运行,永无停息,那就是我们称之为世界和太阳的天体;此时此刻,我神游魂驰,精神超越了这些距离我们亿万公里的群星,直向那万物之源奔去—一切造物皆源于此,同时它也是一切新造物的源泉.渐渐地,天呀,我就试着把我心中的一团激情转化为音响,我失望啊.而且大失所望.我怀着一种不满的心情,扔掉了被我写得乱七八糟的稿纸,我几乎要相信,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要想通过音响、文字、色彩或雕刻把激发我们想象力的这幅宇宙图象描述出来,是决无希望的:打进心坎里的东西,必定来自天空,那么,音乐仅仅就是音符这样一个外壳—没有精神做内容的躯壳而已。“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贝多芬音乐的已经超越了我们平常所能理解的一起,他的音乐内容完全就是对无边无际且浩瀚无际的宇宙以及上帝对人类的大爱的表述,同时也是一种对未知世界的一种敬畏和让人肃然起敬的一种情感表述,而这种宽宏大量的心态表达以及无限力量的所引发的崇敬正是一种崇高。如康德所说:”自然引起崇高的观念,主要由于它的混茫,它的最粗野最无规则的杂乱和荒冻,只要它标志出体积的力量。”相比于莫扎特音乐的优美以及旋律的动人,贝多芬的音乐则会给一种随时都会陷入沉思并且给人一种严肃和崇敬的感觉。同时在聆听莫扎特音乐的时候,我们会感受到一种轻快而且令人富有幻想的感受,而相比于贝多芬,则令人有种压抑且时不时让人突然悲痛的情感体验。并且在莫扎特的音乐里面,人们会因为听了莫扎特的奏鸣曲或者交响曲而感到开心,但是如果有人听到了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人们会有一种振奋、平静或者安详的感受。贝多芬音乐的的崇高来源于他平常对大自然、花鸟以及生活中遇上的困难的一种升华,他将平常的所见所闻提升到一种无限巨大的宇宙和崇高的境界,而贝多芬的这种无穷无尽的思想感受及情感威力是由于贝多芬所处的时代科技水平相对落后,人们无法真切的感受到真正的客观意识和主观意识,因此正是由于这种不安以及感性的不和谐另他产生这种崇高感受,虽然说这种不安感不能完全说是一种崇高的情感体验,但是感性以及这种不安会令人在其心里一直徘徊着,会给作曲家一种畏惧感以及敬仰之心,而这种体验会给人一种崇高的感觉。康德曾对此发表评论并说到:”因为气和灵受到激发,抛开了感觉力而去体会更高的符合目的性的观念,一种更高的符合日的性的观念。”在康德的表述里,他认为情感以及思想的迸发是因为在生活中生命受到了阻碍。而在贝多芬的眼里,这种情感的表达应该是由黑暗与光明的对比产生的。而这种表达在贝多芬的音乐中应该是由快乐章以及慢乐章对比产生而得出的。而这种感受的具体则是慢乐章的平静与快乐章的激情交相辉映所得。
[1]赵林著.《西方宗教文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期.
[2]罗曼.罗兰著,傅雷译.《贝多芬传》.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3]于润洋.《贝多芬思想,创作中的的人道主义内涵》,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
[4]赵鑫珊著.《贝多芬之魂》.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第1版.
[5]丁建泓著.《德国通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
[6]张芳编著.《贝多芬》.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