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时空与社会连接
——埃利亚松的技术与艺术

2018-01-27 11:44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610000
大众文艺 2018年2期
关键词:时空时刻艺术家

杨 帆(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610000)

这是一个急于“判断”的时代,说起“观看”或“感受”常常被嘲笑。因为无法做实,也很难引经据典。实证主义让事物离开它自身,被分解和剥落,一切变得暴力而武断。

(1)冰槽优先原则:冰槽融冰应是冷负荷定制的首先策略;(2)冷机优先原则:系统运作过程要先让制冷机处于满负荷运作状态,若负荷减少先让冰槽将载;(3)限制原则:无论是主机用电量还是系统都需保持在一定标准或者达到某个预定值。

老年远程教育平台多数是提供一些图文、视频资源,互动栏目较少,且少有的互动栏目由于后期维护成本高也逐渐流于形式。部分老年网站的专家咨询栏目、在线问答栏目等由于用户互动少,专家回复更新慢。部分网站还推出网络在线课程,由于信息不对称,出现在线课程较少学员的现象。老年用户无法快速得到想要的回答,不能与在线专家、教师进行及时互动,离真正的交互还有很大的距离。

不时想起埃利亚松那场“无相万象”的展览。在那场展览里,我终于放弃了寻找标签,放弃了即时的解读和过度的思考。只是花了几个小时“呆”在美术馆,是只能在“这里”才能完成的事。这里,不是指美术馆的实体空间,而是一种气氛和语境,来自埃利亚松所制造的沉浸空间。

当代艺术越来越难言标准,而在这个展览里,好像并没有这个问题。埃利亚松创造了一个共通的语境,一个相互理解的时空,与语言阐释无关。艺术品成为此刻和当下,在这里情境替代了观念,制造出另一种抵抗阐释和消费的沉浸。

单纯(不是简单)得以实现,背后是巨大精细的工程和高度的耐心和智慧。埃利亚松的作品里,科学和技术的运用是成熟完备而精确的,但人们并不会过多地关注技术,因为技术已经成为成为画笔、成为颜色,和作品同时被展示。人们感动于那个太阳,而不只是好奇。

李闺女又呸了一口:李六如,真是越来越不知道羞耻了。原先拆迁时,你想当个先进也就算了。如今,又勾结佟金鑫占了那点口粮田。你说,老少爷们今后怎么活?

一是埃利亚松为改造时空所做的努力。如果说提诺赛格尔在制造流动的非实体的情境。那么埃利亚松是制造了一个可见的环境。这环境既熟悉又陌生,它和观众融为一体,又相互隔离。

埃利亚松在龙美术馆的空间里,创造了无数个新的时空,比如进门穹顶下开放的金字塔,仅仅发生在狭长通道里的奇幻蓝色空间、黑暗里的彩虹瀑布、几何光晕的轮转,这些时空并非全是幻觉,因为埃利亚松并不遮掩它的制作。比如一进门的大型作品“开放的金字塔”,你可以从外部看见所有的框架结构,你几乎可以在快要走进和离开它的时候都看见“玄机”。这是一个隔断现实又重返现实的空间,而秘密是他自己说过的洞穴感。 在有限的空间里制造一个又一个洞穴,以一个有限的入口全面延伸人的感官,进入空间的无限。比如作品“幸福”,入口是一个仅仅为人的眼睛位置所留出的狭长通道,但当你的目光停驻,你可以看见一个更空阔的空间里,一个关于蓝色荧光肥皂泡沫落下、堆积、流动、破裂、消失的看似相同却永不重复的场景,好像是从一条通道到一个空间到生命进程到宇宙无限的连接。

当然,不该只是沉溺于梦幻,它还应该提供一个日后反刍的机会。记忆储藏室的查询需要参照点,体验就是最好的提取词。所以几个月以后,那些切身的情境依然可以让我一次又一次返回当时,不断观照自己,和自己对作品的一些想法。

连接,是在埃利亚松那里首先发生的事。观展的感受很东方,感觉超越了逻辑,成为了最高的认知力。不同于主客体式的观看,而是和作品在一起的相互交融。并非迎合大众的互动模式,也非艺术家和专业人士的孤芳自赏。埃利亚松的连接是给所有人的。各自获取不同维度的信息,这非常接近于佛教的传授方式 。而这个连接,不仅仅发生在观众和艺术品之间,也发生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它不是对社会话题的引用挪用或借题发挥,只是对这个世界某种危机的回应。看见绿色才想起了河流,看见电子月亮才想起了夜空。技术让自然成为一种危机,他就用技术让人重返自然,重返对自然的认知。自然元素远离人自身成为数字和符号。当人们忘记了气候和季节,当天气被温度的数字、穿衣指数所替代,在埃利亚松的颜色和光线里,就是人和艺术和自然重新获得连接的通道,也是自我完整的路径。麦克卢汉就说:“人的自然装备和他的技术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艺术家的角色就是这条鸿沟,他调节并修正我们的感知,使我们能够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在技术进步的过程中,艺术给我们的感知提供训练和调节,或提升我们的感知能力。”

科技的逻辑在这里被改写,或者以一种更为直觉式的方式预见未来。以这样成熟而完整的技术和形式描摹自然,甚至让我觉得那种对技术对未来的乐观和悲观是在一起的,好像同时看见了未来的自然和失去的自然。

还有一个跟社会性有关的事情,发生在作品生产里。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个孤独的艺术家。他的工作室他的团队也是他作品的一部分,一个对空间、环境、生活、自然有着精准感受和转化能力的创作团队。这个团队既非完全平等的合作模式,也不是埃利亚松一人主导他人仅提供技术支持的制作模式。埃利亚松用个人方向个人精神引领和刺激团队灵光,协作和相互碰撞。工作室里发生的一切(霹雳舞、厨房)可能就是下一个作品。这一层又一层复杂的关系和生产运作模式,类似一个小的社会模型。这是一个成熟的艺术家/导演/建筑师,和他的生产系统。

埃利亚松的东西是成熟的,但成熟依然值得关注和讨论,害怕成熟会成为流行,难道实验就不会被消费?也许可以回到艺术的每一个时刻,而不仅仅是变和新。高士明在一篇文章里提到的“艺术时刻”时说:“对于激发每个人的感受力而言,重要的不是art object,不是艺术物,不是艺术作品,而是艺术时刻,这个art moment是最重要的。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个艺术时刻是艺术家,但是大多数时候我们不是。你要想成为艺术家,那就是说你要进入艺术时刻、启动艺术时刻,你要自我发动,这样才行。”说艺术是什么在今天或许越来越困难。艺术和生活,艺术和技术,艺术和设计越来越快速地被搅在一起,或者说快速地被应用和转换。只有在某些瞬间,连接发生,日常生活里被忽略被抛弃被贬低的部分被重新审视,看不见的种种物体重新发光,自然和日常又一次逃离技术的安排,关于艺术和创作的种种,才再次被“唤起”。

猜你喜欢
时空时刻艺术家
跨越时空的相遇
冬“傲”时刻
捕猎时刻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时空之门
一天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