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工笔画创作课程有效开展的思考

2018-01-27 11:46兴义民族师范学院562400
大众文艺 2018年13期
关键词:工笔画绘画创作

周 丽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562400)

对于任何绘事艺术,创作无疑都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同时,它也是一个漫长的学习、制作过程,不能说从课程名为“创作”伊始,才算是创作课程,如果这样,我觉得为时已晚了,创作课程应该是囊括整个工笔画学习过程的,毕竟一切艺术学习的最终归属都是创作。在我看来,目前高校工笔画学习课程时间都相对短,这就使学生在进入创作课程时极易陷入迷惘和空白,再受限于创作课程时间的短暂,老师只有无奈的一次次选择创作立意程度的退让,制作单一。老师累心累力,但学生脱离教师后竟也不能进行良好的独立创作,我想这根源在于学生没有创作思维,他们没有真正做好创作储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艺术眼光低,缺乏画面感。学生目前创作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其创作的预想场面异常宏大琐碎,整个感受完全依照照片感受原搬,对形、色、构成没有变通意识,不具备艺术眼光,或者良好的艺术眼光。

技艺单一,不能支撑画面预设效果。因临摹时间非常短,所以对技法的掌握不够宽泛深入,有些画面预设效果因技艺的局限不能达到,或者说因为技艺单一,导致创作效果的预设也比较狭窄,甚至限制了内容的选择。

主题固化。这主要是源于学生不具备在老师指导下的采风实践尝试,缺乏自然的激发,创作主题很难注入新鲜内容。

内涵不足,立意浅显。画面立意太直白,缺乏文化积淀。

中国画的创作既不能缺乏绘画语言的支撑,同时思想性也尤为重要;当我们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做到尽可能多的读好画、多临摹、多读书以后,再回头多走入自然生活,便会有人间处处是美图的奇妙感受,在创作前也会立意如泉涌,技法信手拈来,甚或能加以改进拓展,其作品在文化素养的支撑下,自然格调高雅。只是这种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基于课程长期性、综合性的特点,结合我校目前工笔画创作课程的现状而言,我认为学校在工笔画课程的学习时间上应该延长加宽,专业教师在充裕的时间长度内需要合理插入以下教学内容,才能真正为学生做好创作前的知识储备:

多读好画。这里的“好画”,指的不仅是造型准确、着色精良的作品,这个“好”还要体现在格调、立意、构成方面,是经得起推敲、体验、观摩的优秀作品,在好画的熏陶下明白什么是好画,这种深刻的“好”除了能言的画里因素,还包含不能言的高格调的体验,这种体验虽抽象但深刻。好画看得多了,对现实中存在的艺术元素就会格外敏感,很快的就能对现实物象产生合理的取舍,可见,只有多看好画,才能养好眼睛、立好审美高度,这是做出好的创作作品的第一步。

其次,以集中与分散并存的方式多临摹好画。如果我们只局限在看好画的层面而不去实践,就会形成一个绝对的眼高手低的局面,只有手眼共进,才能在创作上相得益彰,如何才能奠定这种良好的技能基础呢,我认为临摹是最好的方式,通过临摹,深刻学习推敲技法,在我们有好的立意时,才能有相应的技法支撑,对促进创作的完成这是很重要的环节,也是一个持久的不间断的学习过程。只是在临摹范本的选择上一定要具有典型性,毕竟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我们要做到选一件临摹作品可以尽可能多的涵盖技能技巧,而且对工笔画中临本绘制方式的选择上也不宜单一,应该百花齐放,关注一切有助于工笔画学习进步的艺术元素,有选择的挑选具有代表性艺术作品进行临摹揣摩,我们只有一定的审美高度上,再配合全面的绘制能力才能在工笔画创作时做到心、手合一。

再次,引导学生多阅读。我们画画的人常常容易着眼于技巧的磨砺,而不大关心理论,容易停留在表面的移植上,这就是一种劳动的浪费,所以提升美术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是非常必要的。我认为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国学内容的体会不应该只限于中文专业或其它文化类专业,也应该在工笔方向课内增设阅读内容,具象的文字中蕴藏着无限的想象,可以说一人千面,一景多情,读书能扩大想象空间,在创作时就不会总拘泥于一点或固化思维无法自拔,当你因大量的有效阅读而思维发散,想象丰富时,创作的立意思路自然就能如泉涌;同时,读书能增加个人的文化素养和内涵,可以说,你的内心拥有怎样的情感、修养,最终都会在作品中体现出来;而且,大家可能发现,不管是在大学里选择学习工笔画的学生,还是长期致力于工笔画的前辈、同行,他们中大部分人的主流气质都是沉静的,也许这就是工笔画工致细腻的基本审美特点所既定的,因为艺术作品是很真诚的东西,它能反射画者真挚的情感,所以,对待创作,我们更应该像一个儿童真诚的对待生活一样。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精神文化发展不同步,导致了大学生在各种压力面前茫然、焦虑和浮躁,通过阅读摈弃浮躁练就沉静,只有沉静的人,才会有思考、有联想,才会生发出境界,才能在微妙关系的把握时特别有耐心,真诚的投入到创作中,就能获得提升。潜心阅读对于工笔画的创作是大有帮助的,只是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沉淀的结果,但却是我们极易忽视又特别值得我们去总结的。

最后,学校应该在工笔画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提供深入生活写生的条件保障。毕竟创作不是镜花水月,题材的选择需要来源于生活,这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真理。我们只有走入生活,去认真的体会,发觉,在现实元素的启发下,我们的绘画作品才能真正的做到反映当下,这样的作品才是在具有审美价值的同时还具有社会价值的作品,虽然这要求好似高,但这应该是我们作为工笔画绘画人应该具备的艺术态度,绘画不应仅仅是视觉的,还应是精神的,我们的作品要与观者产生共鸣,就必须与时俱进,具有时代感,那深入生活实践发现就是必不可少的。工笔画创作应该是在生活观察中思考、思变,结合临摹技法产生初步的变通、艺术再造。深入生活实践的重要性,正如何家英在回忆完成《山地》、《十九秋》时说,因为自己长期深入农村下乡,对那种生活亲身经历,感触极深,所以在创作时,虽然绘画语言受限,但是由于有特别真切的感受,对这种真切感受的强烈表现欲望,不自觉的就会生发出一些适合表现这种感受的绘画技巧,这种不自觉的生发具有创造性,打破了一味的模仿,这是非常重要的,正所谓真切的生活感受是艺术创作的源动力,也正因为此,所以在绘画创作的表达方面才不可能是拘泥的、固定不变的,丰富的表现方式,作为画者应该一切以创作需要为首选,只要能最优化表现客观物象和主观感情的方式,都可以借鉴或创造,正所谓“权工写以相合”。可以说,不间断的深入生活实践写生是认识并感知事物内在精神、内在美的过程,是获得绘画技巧和提高作品境界直接和重要的途径。

作为工笔画创作毕竟要强调一个“创”字,而不能总是依傍别人。值得注意的是,工笔画创作作品如何才能既有审美高度又具社会价值,怎样才能临摹而不拘于临摹,空灵而不空泛,我想这一切的升华都必须建立在合理的学习时间长度内,只有具备这一根本条件,再结合艺术创作规律,根据学生实际的资质情况,将看好画、临摹、读书、深入生活实践写生几种方式有机、合理的充盈到教学内容中,才可能真正的为工笔画创作课程的顺利开展并产生高质量的创作作品提供理论保障和技能支持。

猜你喜欢
工笔画绘画创作
宋延生中国画作品
于诺工笔画作品选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创作心得
吴绪经工笔画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