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化语言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

2018-01-27 11:46赵金萍张馨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123000
大众文艺 2018年13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细节受众

赵金萍 张馨予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传媒与艺术学院 123000)

新闻记者是社会忠实的观察者和记录者,是引导受众了解世界感知世界的媒介,好记者可以通过可视画面,让受众身临其境,感知新闻事件的真实性,感悟社会的真善美、假丑恶。好的记者会展现新闻事件,自己退在幕后,不是自己跳出来强迫受众应该怎样评判新闻事件。新闻视觉化的挑战在于,记者要通过自己的文字描述,让受众看到一部有声有色的人生影像,它有情感,有故事,而且是真实的故事。如果想要写出有带入感的新闻报道,就需要了解文字视觉化的方法。

一、描述现场

全媒体时代,新闻信息铺天盖地,受众对信息的了解渠道越来越多,对于每天都很繁忙的受众来说,只有感兴趣的新闻,受众才能看下去,那么新闻语言的运用尤为重要,一篇消息,从标题到新闻内容都不能平淡得如白开水,而应该像茶,或者咖啡,添加吸引受众的要素,运用新鲜的词汇,新鲜的手法,去获得受众的青睐。新闻语言视觉化就是新闻报道创新的一个很好的方向。那么新闻视觉化的一个主要方法就是描写,想要获得好的描写素材,观察是第一步。对环境的变化仔细观察,对新闻事件场景中的每个人的表现和细微的变化进行观察。不仅用眼睛观察,而且要动用全身的感官去感知。这样才能对环境、人物、事件有感觉,才能写出有现场感的新闻作品。

中国载人航天飞船首次登陆月球时,新华社有一篇报道,《放飞中国心---直击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详细描述了载人航天飞船飞行情况。这篇新闻中有许多描述的语言,“寥廓的戈壁滩上空晨星闪烁”、“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杨利伟,面向五星红旗伫立。透明防护面罩里,一双眼睛显得格外平静”、“火箭在地动山摇的轰鸣声中拔地而起,宛若巨龙的桔红色烈焰划破秋日的戈壁长空。”新闻给读者再现了现场的情景,创造出一种视觉的画面。

二、借鉴戏剧中细节的刻画手法

新闻传播界一直在提倡“讲好中国故事”。一般报道是具体报道事件的整个过程,也就是新闻事件的原因、事件的经过、事件的结果、事件中什么人参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事件发生的地点,就是六要素叙述清楚就可以。而故事化的新闻重点会叙述事件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来自于新闻人物关系的冲突,来自于人物自身的需求与社会环境的冲突。新闻报道作品中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来自生活,但新闻报道中概况的叙述事件过程,不能使读者有深刻的感受,那么就应该多用一些细节刻画,细节往往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在铺垫式的语言叙述中,如果能有几个细节,就如万绿丛中一点红,会有很好的效果。

《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新闻《镜头里的艾滋童年》作者用了大量的细节,表达了新闻的主题。“只有一张木板床,整个屋子空空荡荡。几个干裂的馒头躺在筐箩里,上面爬满了苍蝇”、“30岁的摄影师,总要一支一支地燃起烟,原本轻松的谈话也瞬时变得艰难起来”、“他深吸几口烟,一副自嘲的表情”等等,记者用了大量的动作细节,情感细节,语言细节。从摄影师曲江涛第一次走进一名感染艾滋病毒的儿童的家开始,细腻地展示了他在拍摄艾滋病致孤儿童过程中经历的心理与感情变化。文章用几个曲江涛经历的片段串联,中间写了很多曲江涛的动作细节,也写出了曲江涛眼中的艾滋病儿童的家庭状况,文字用了特写镜头的语言,使新闻具有画面感。

三、增加人物对话

目前的新闻,如果还是以第三人称冰冷的视角去叙述事实,已经不能够满足受众的审美感知。新闻也应该有温度,与受众有交流,在信息的传播中有情感交流,产生情感的互动。而这种交流可以通过对话的手法来实现。新闻中的人物对话,是交代事件情节、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表达新闻人物内心世界,传播时代精神,深化新闻主题的非常有效方法。李希光在《中国日报》曾写过一篇新闻报道《浙江修鞋女》,在文章中作者用了很多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的思想,表达新闻的主题。在这篇新闻中,记者写到,修鞋女周楚娇对记者说“修鞋其实并不难,谁都能做”,接着周楚娇说“我在这儿挣的钱的确比在家挣得多。可是这里的生活其实挺无聊,也挺辛苦。我没法按时吃饭,也没法睡在暖和的屋子里”,当记者问周楚娇家人是否需要她赚的钱,周楚娇说 “不需要,我存下的钱是结婚用的。邻村的小伙子明年春天要娶我过门。我再也不会回来了。”

这种对话的运用,再加上场景的叙述,使新闻充满了节奏感,读者仿佛是在看一个记录片,或者一个影像故事,语言的魅力充分展现,让受众的全部感官都调动起来,感受语言的魅力。

四、运用修辞

比喻是一种使文章视觉化的很好的修辞,能够描绘图案,激发受众头脑中的画面感。好的新闻报道要在受众脑海形成画面感,产生亲临其境的感受。

在一些会议新闻或者体育新闻特写中,用比喻修辞,也能使新闻报道生动有趣。在1996年的一篇体育新闻报道《万米红霞》中,记者在导语的叙述中,就把王军霞比喻成“东方的神鹿”,一句话就定下了全篇新闻的基调,同时也把读者带到了王军霞比赛的现场,能够感受到比赛现场的动态画面。修辞的运用实现了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这是最简洁而实用的语言运用方法。

五、结论

好的新闻事件,也要有适合受众的语言去表达。描述语言的运用、新闻人物语言的运用、细节的运用、各种修辞的运用,这些视觉化语言的运用,都能够让新闻信息变得生动,让受众更容易接受。当然,以上这些手法的运用,都要适度,无论语言怎么运用,最后还是为了更好的传播信息,为了受众能够快速准确地解读信息内涵。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细节受众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媒体竞争取胜之宝——谈新闻报道策划
细节取胜
让新闻报道充满正能量——江西宜春“夺刀少年”报道的启示与思考
人文关怀——新闻报道体现群众观的有效路径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