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婕涵[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风,一种屡见不鲜的自然意象,在郑愁予的笔墨下被赋予多层象征义和感情寄托义。诗人挥毫下的“风”有的呈舒缓之姿,有的呈狂怒之态,这些“风”大多被拟人化,沾染诗人隐秘的内心情绪,透露诗人对于乡愁、爱情、离别等生活常态淡然与伤感的矛盾情思。其诗作中的“风”绝非简单的意象营造,郑愁予有意放大“风”的存在踪迹,为了让不平凡之“风”浮荡在诗作的字里行间。诗人如此谋篇布局增添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也在无形间延伸了自身阴柔性格和淡淡悲情。郑愁予作为现代诗坛大家,其诸多诗歌作品成为中国诗歌理论的研究对象和后来诗人的效仿模板。庄伟杰赞叹“其开拓的幽邃而深广的艺术天地,对当下华文诗歌应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资源”。接下来将简要从“风”意象来洞悉诗人多情的时代精神和诗歌的独特审美艺术。
“风”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是飘扬洒脱抑或是忙中偷闲?设若郑愁予的单篇诗歌中仅有“风”一个意象,风来风去,风行风止,并不显得单调乏味。这简约的唯一客体“风”,不受任何制约,自由行动,可给诗歌保留一份清爽的尘世之雅,也同样有足够的气力为诗人提供抒情的场所。
郑愁予深谙此道,他的大量诗作浓墨般地刻画“风”。诗人在特写“风”时,不忘给“风”附着修饰特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独个意象的大量使用而引发读者审美疲劳。同时,具体形象的修饰词使得“风”意象延展了诗人的创作视野,深化了诗人的感性情怀。如“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错误》)中,相思难耐的闺阁女子苦等恋人却迟迟不闻归期、不见行踪,所以内心荒凉,感受不到明媚的春天,尽显惆怅、哀伤之情。此处之“风”本是春天的温暖之风,却毫无应有的温馨,反而徒增萧索,与“东风”的本意相悖。“风”意象的单独运用,显目地传达了诗中女子的哀伤、诗人内心的落寞。
虽然“风”独自成景可以营造一番深远意境,但郑愁予的诗歌意象又妙在“风”与其他自然意象的交叉重叠。如果说,单个物象“风”带给人简朴、不羁之感。那么,多重自然意象与“风”的纠缠并列,则徒增诗作的时空组合之意,也更深层次地为诗人的情绪抒发浸染深长、绵延之感。多个自然意象的搭配运用可归因于郑愁予长期接触大自然的生活习惯。这是其丰富的生活阅历所造就的写作冲动,也是诗人感情在特定刺激下的勃发作用。纯粹的单个“风”意象有时难以把持住诗人的强大情丝,而多个自然意象的组合运用则是诗人感情发展至峰值时的自然喷发。当诗意大发的诗人将内心难以克制的情绪寄之与以“风”为代表的多个交叉的自然意象,其诗歌定会彰显出不一样的情感盛宴。郑愁予诗歌中的“风”大多与“云”“沙”“雨”“雾”“海”“星”“月”等自然物缠绕在一起,侧面体现诗人广博的自然知识和灵活的应用姿态。如《崖上》一作,“这里的/风是清的/月是冷的/流水淡得清明/当你悟到/隐隐地悟到/时间是由你无限的开始”中“风”“月”“流水”都是自然界常见的意象,此处刻意的意象连用,是诗人郑愁予诗情创作的信手拈来,也暗示其内心感慨生命自有定数、时光定会消逝的感情升华用意。
郑愁予善用自然意象,其中以意象“风”的运用最为雕琢。有的诗歌单用“风”,意在使诗作简洁、醒目,表达诗人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有的诗歌以“风”为首要元素,且联结其他多样的自然意象,意在营造诗歌的画面美感,延宕诗人情愫。
风,并不传达终结之意,风的存在带有无限徘徊之意。郑愁予诗歌中的“风”并没有消淡诗人的愁思,而是以潇洒的姿态控制着诗人情感,不让忧思逝去。诗人借“风”意象倾诉了爱而不得的故作淡然,自我游浪的孤寂和思乡的悲情。
爱情,几乎是所有文人情调里的主角。郑愁予的爱情似风,始于自然,陷于急骤,止于回味。“哎/那时光/爱情的走过一如西风的走过”(《当西风走过》)时光长河中,印象最深的是那没有善果的爱情,明知青春时期的爱情如风般易逝,却仍苦苦追寻。诗人以“风”来比喻爱情,暗示了爱情的终不可得,显现了诗人少年说愁的形象。另外,诗人明知晓时光流逝、爱情虚无,却仍然乐于以此抒情,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少年情爱的信仰。
游浪历程多似“风”般悠悠荡荡。自然界中的风,找不到它的出处,也无法侦查它的归所,它既不会为任何人停留,也不会为任何人离开,它只是悠闲地随着自己的本性,来来往往。郑愁予以“风”喻己,表现自己游浪而不知归处的现状。但是究其本质,诗人和“风”是不一样的。“风”大多时候是随着本性行动的,而诗人却在时代的波澜中无奈地任凭外力推进,四海为家。“风”意象不仅阐述了诗人的状态,也表露了愿如风般行动自如,不受外界自然干扰的纤小愿望。“意象是情感的物化形态,意象的创造,基于诗人对外部世界的深刻体验和强烈感受”。郑愁予自小随军人父亲辗转南北,经历了从大陆到台湾、从中国到美国两次大迁徙。辗转的生活背景注定了诗人要随着时代潮流和社会准则行事,诗人注定不能像“风”一样随心所欲。现实束缚着诗人,诗人只能任人宰割般地游浪、漂泊。诗人在《赋别》中写道:“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一笑/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郑愁予认为自己的游浪就像风、雨、夜晚,是再自然不过之事,但后一句“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又真实地暴露了诗人内心的寂寞。诗人巧妙地在其诗作中诠释了“风”的独特意蕴,并以“风”来展现诗人独自游浪时的孤独。总之,诗人选择了游浪却难以纾解内心的寂寥,一如风儿俯临,独自游荡。
郑愁予诗歌中除了借“风”表达爱情的离绪和游浪的孤独,还借“风”表达了浓浓的乡愁。古往今来,因为不同地方的“风”有不同的特点,即“风”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所以古人认为“风”可以代替自己回归故乡。梁德林曾言:“正因为各地的风有不同的特点,‘风’意象便经常出现在那些表现乡情的作品中。”郑愁予的大量诗作中,同样有借“风”来表达乡愁的诗句,这种以“风”写乡愁的用意,也暴露了诗人长久以来内心深处的遗憾和悲伤。1949年后,台湾长期处于与祖国大陆的隔绝状态,在这种背景下,台湾文人乡愁题材的作品屡屡问世,郑愁予顺应潮流般,同样在其诗歌中表露思乡之苦及由此绵延出的不绝哀痛。“来自海上的风/说海的笑声太辽阔/我是来自海上的人/山是凝固的波浪/我底归心/不再涌动”(《山中书》)。诗人想要克制这难捱的乡愁,但是时常想起自己的出生地而又起乡思。又如《山居的日子》中“立于风吼的峰上/唱啊/这里不怕曲高和寡/展在头上的是诗人的家谱”,居于他乡不能忘记的唯有那血缘相连的家,诗人如此痛彻心扉地低吟,在“风”的渲染和深化下,触人心魂,直感身临其境。
诗人感情的喷发若不借助一定的物象,则会显得感情突发得无理可寻。“风”的借用,一方面是诗人郑愁予抽象感情的自然物化;另一方面,也是诗人系联“风”与自然景物共同创造出的意象,触发了内心隐忍的真情。“风”促发了诗人的诗性,催化了诗人感情的自然流露。另外,感慨时光、爱情,表露游浪之心,书写思乡等情感的诗歌中也串联着“风”意象,使得诗人在抒发这些感情的同时自始至终贯彻着淡淡的悲情和忧思,这份悲情在“风”的无意作用下,显得更加悠长。
诗歌徘徊着各种各样的意象,其中渗透的多维意象提炼了诗歌的美感特征。郑愁予诗歌中“风”意象的时刻潜伏,给诗歌带来了巨大艺术成就和欣赏价值。“风”使得郑愁予诗歌中的主观情感和客观对象自然衔接,增强了诗歌的阴柔性和感性抒情,同时也为诗歌中多种自然意象的暗喻性和象征性描绘提供了可能。
首先,丰富的意象增加了郑愁予诗歌的画意感。“意象使诗歌生命的鲜活感和空灵感得到产生与滋养”。在郑愁予诗歌中,意象需要为情感服务,情感也因为意象的存在而变得格外丰满。“风”将各种自然客体与诗人纠葛的情绪,如情愁、孤独、乡愁等联系起来,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效果,也减少了情感过分堆积的冗赘感,使得诗人情感的抒发有种巧夺天工之妙。
其次,“风”在诗歌中的隐喻性和象征性增加了郑愁予诗歌的朦胧美感。郑愁予并没有将自己最细微、最真实的感情直接曝光,而是于以“风”为代表的一系列意象中逐步渗透出来,这带给郑愁予诗歌一种如蒙面纱、如处雾中的美感。《南海上空》中“在南海我们竟是一阵鸽/春风乃是哨音做的/远山覆于云荫”,这里的“风”运用比喻,刻画了诗人缓缓叙说情思的那份深思熟虑,给诗歌蒙上一层清雅的诗意美。
紧接着,“风”意象给诗歌带来一种阴柔之美。郑愁予诗歌中大量“风”意象的运用,自然地加深了其诗歌中的阴柔之意。这种阴柔表现在语言、意境和情感等诸多方面。就其语言层面,“风”这一名词及其形容词性修饰语为了配合阴柔的整体画面,而渐染柔气;就其意境层面,“风”多与“雨”“雾”“星”等物搭配组合,增加了意象的柔质性,如《崖上》中“风是清的/月是冷的/流水淡得清明”,营造了一个有清风、冷月、流水的淡雅之景,由此阴柔之感溢于眼帘。就其感情层面,阴柔之景在阴柔的语言诉说中自然抒发的是阴柔之情。郑愁予的阴柔之情还表现在诗人抒情过程中自始至终的淡淡忧伤,无论诗歌是抒发爱情、游浪、乡愁还是其他,诗歌的末句总是萦绕着无法避开的悲情,体现诗人内心的多愁善感。
“风”在诗歌中营造的美感大抵可以概括为:“风”体现诗中画、画中诗的独具匠心,营造了诗意的氛围,增加诗歌意境的画面感;“风”在诗歌中刻意的隐喻和象征用法,增加了诗人无法明说的情感的深度;“风”从语言、意境、情感层面均展现了遮掩不住的阴柔性,体现了郑愁予独特的诗人才华。
郑愁予的诗歌一直深受诗歌爱好者和诗歌研究者的青睐。郑愁予诗歌中糅杂着多种复杂的意象,这些意象无一例外地体现出诗人想要传达的或是无法开口的思想感情。其中,“风”以其运用的数量之多、深度之广,引发热议。郑愁予的诗歌作品中,有些“风”是单独撑起诗歌的情境,有些“风”连同其他自然意象深化诗人所思所想,但意象的不同应用姿态都有着相应的特殊艺术美感。郑愁予诗歌中“风”的运用或明晰或模糊地传达了诗人对爱情、对游浪生涯、对漂泊异乡的特殊情怀和独到见解。这些情感也在“风”的意象作用下,显得更为感人、真实,塑造了一位柔情满肠的诗人形象。最后,诗歌中“风”的巧妙应用,表现了诗歌的美感特征,带给读者心灵陶冶和渲染。郑愁予还将自己的灵魂灌入“风”中,在真情诉说自我情感的同时,不忘记述时代、社会之“风”,体现了现代派诗人的作风,对当代学界研读台湾现代派诗人提供了良好的借鉴空间。郑愁予诗歌中的“风”凝聚了诗歌的主旨和意境,是诗人的情感结晶、灵魂浓缩,值得细细揣摩、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