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粟 杨东英 王立荣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以及信息数量的剧增,译者信息能力的培养在译者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译者信息能力关乎译者个体能力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提升以及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了解译者信息能力的发展现状和发展特征,对于译者信息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译者信息能力;发展现状;发展特征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8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名称为“河北省职业化翻译人才信息能力发展机制的实证研究”,课题编号为201804050205。
一、信息能力概述
“信息能力”这一概念是由Paul Zurkowski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1976年,Lee Burchinal在一专题研讨会上再次提出了该词。1979年,这一概念在图书馆学、信息学专家Robert Taylor的一篇论文中也有所涉及。
1987年,Patrieia Breivik在全美研讨会上提出了新的倡议,即高校学生应成为具有信息能力的人。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明确指出:如果一个人想要具备信息能力,就必须清楚所需信息的时间及有能力对所需信息进行搜索、评估和利用。凡是真正具备信息能力的人都是知道主动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人。这一概念的提出深受广大群众认可。
进入90年代后,相关学者和专家仍旧比较赞同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所提出的关于信息能力的概念。
21世纪以来,中国学者也对信息能力做了研究。陈文勇(2001)认为,信息能力包含一系列能力,如系统提出和分析信息需求的能力、识别和评价信息源的能力、筛选和检索信息源的能力、提取和记录以及存储所需信息的能力、评价全部信息过程的能力。王少爽(2017)指出,如将信息能力应用到翻译领域,即指译者在翻译工作中能够运用多种手段,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发现并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
经过40多年的发展,学术界对信息能力的概念有了较为统一的认识。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研究信息能力具有很大意义,开始关注信息能力在不同领域的表现内容、发挥作用的机制以及培养的途径等实证研究(孙凌云,2003)。
二、译者信息能力的发展现状
为了调查研究当代翻译学习者的信息能力现状,笔者分别对本科和研究生翻译学习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经综合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1.95%的本科翻译学习者与85%的研究生翻译学习者均对译者信息能力不甚了解。
2.英语教师在为研究生和本科生上课时所采取的教学方法,90%以上都是通过PPT讲授。
3.对于教学模式,80%的研究生更倾向于采取“学生主体,教师指导”的模式,而本科生则与之相反,他们更倾向于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
4.在翻译学习过程中,研究生翻译学习者的学习方法绝大多数以实践为主,课本知识为辅,而本科生则与之截然相反。
5.对于翻译软件的使用,近70%的本科生翻译学习者会经常使用翻译软件,一半以上的研究生只是会偶尔使用。
6.对于翻译过程中译者所习惯使用的模式而言,大部分本科生习惯于使用传统字词典查词,手写模式,而大部分研究生则与之相反,会习惯使用电脑书写模式。
7.对于计算机辅助翻译(CAT)这门课程,近70%的本科生没有听说过,而50%多的研究生表示曾经学习过,但经过时间的推移,已近乎忘光。
8.绝大部分研究生和本科生均认为CAT能有效提高译者的翻译效率。
9.近100%的研究生和本科生都认为相比于传统课堂,计算机辅助翻译类课程占有绝对优势,如方便快捷、词汇丰富、趣味性强、技术先进等。
10.87%的研究生认为信息能力作用很大,而70%的本科生则认为其作用有限。
三、译者信息能力发展特征研究
王少爽(2017)将译者信息能力分解为需求表达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评价能力、信息使用能力、信息管理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结合部分具体的译者信息能力以及以上调研结果,笔者总结分析了当前高校翻译学习者信息能力的发展特征,具体如下。
第一,高校翻译学习者的知识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传统教学模式和翻譯课程在高校教学中仍占据主体地位,注重教师讲授为主,忽略了“学生主体、教师指导”的教学模式,难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除此之外,传统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扩散,学生只能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第二,高校翻译学习者的信息管理能力较低。高校翻译技术类课程实施欠缺,无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管理能力,即译者不能利用技术工具有效地组织翻译实践中所涉及的各种信息,难以提升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在信息化时代,译者只有熟练使用网络技术工具才能更好地处理翻译信息。
第三,高校翻译学习者的信息评价能力欠缺。部分学生面对各种质量参差不齐的信息内容不能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式的理性筛选,难以做出合理的决策,从而影响翻译内容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四、解决方法
信息化时代赋予了译者信息能力新的内涵,面临信息化时代的挑战,高校翻译教学该做出何种应对策略?该怎样平衡传统翻译教学与信息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做出了如下探讨。
第一,高校教师应注意转变教学方式,推行“学生主体、教师指导”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的进步、学习方式的转变,逼迫教育方式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胡加圣、陈坚林,2013)。学生不应再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转变为课堂的参与者和知识的构建者。
第二,有效整合传统翻译教学与信息能力培养相关课程,努力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传统翻译教学是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基础,传统翻译课程基础过差会影响学生对信息能力培养相关课程的掌握;另一方面,信息能力培养相关课程的掌握程度也能促进学生对传统翻译课程的学习。所以,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有效整合有利于提升翻译学习者的综合能力。
五、总结
高校中对英语学习者开展信息能力教学具有多重意义。首先,信息能力教学能帮助学生掌握信息工具的使用;其次,信息能力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学习意识,帮助其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再次,信息能力的提升无形中提高了翻译学习者毕业后从事翻译工作的竞争力,使其勇于面对翻译行业的各种挑战。高校教师应积极采取策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实现传统教学向信息能力教学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陈文勇,杨晓光.信息社会中信息素养的几个问题探讨[J].情报杂志,2001(04):91-92.
[2]胡加圣,陈坚林.外语教育技术学论纲[J].外语电化教学,2013(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