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嫣 康红 金春霞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护理中共情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74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就诊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与研究组(采用常规护理+共情技术), 每组37例。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干预后, 研究组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分别为(38.0±3.2)分、(38.5±1.6)分, 优于对照组的(46.8±5.8)分、(45.2±3.5)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081、10.590, P<0.05)。干预后, 研究组视力水平、眼压水平、前房深度分别为(0.8±
0.1)、(18.0±3.0)mm Hg(1 mm Hg=0.133 kPa)、(2.0±1.0)mm, 优于对照组的(0.4±0.1)、(21.0±2.0)mm Hg、
(3.3±3.0)mm,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7.205、5.061、2.501, P<0.05)。结论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辅以共情技术护理的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
【关键词】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共情技术;护理干预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2.107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病率较高, 是导致患者双目失明的一个重要因素, 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当前, 临床上多采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1]。但是, 多数患者发病较为突然, 且病变部位较为特殊, 极易导致其出现焦虑、抑郁、不安等负性情绪, 心理状态变化起伏[2]。这就需要加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护理干预。本研究为深入分析共情技术的应用效果, 回顾性分析了74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7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就诊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 各37例。研究组中, 男22例, 女15例;年龄39~70岁, 平均年龄(57.5±10.2)岁。对照组中, 男23例, 女14例;年龄39~70岁, 平均年龄(57.6±
10.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
1. 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内容包括了解患者基本病情、指导患者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基础护理及生活护理等。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共情技术, 主要内容包括:①心理护理目标:护理人员全面评估患者心理状态, 加强与患者的交流沟通, 通过亲切的交谈, 提升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 在消除不良心理的同时, 促使其尽快熟悉医院环境;介绍成功治疗案例, 提升患者治疗信心;指导患者与同种病友之间交流沟通, 互相帮助、互相鼓励, 缓解负性情绪, 增强治疗信心。②强化沟通技巧:在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的过程中, 高度重视沟通技巧, 充分尊重、理解、同情、关心患者, 接纳并倾听患者, 交流过程中坚持换位思考。选择恰当的方式和内容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其介绍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及相关注意事项, 尤其重视介绍手术方法、麻醉医师及手术医师专业性等, 消除患者顾虑, 促使其以平稳的情绪迎接手术。③心理社会因素护理:指导患者通过听音乐、聊天、看电视等方式转移注意力, 放松身心, 对心理压力进行缓解, 且能减轻主观疼痛感。及时询问患者是否出现不适感, 全面了解并尽量满足患者需求, 设身处地解析患者感受, 告知医生护士会帮助患者解决问题, 缓解其心理压力。④术中护理:将患者送至手术室时, 以眼神、微笑、握手等方式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 使其感受到临床医师与护理人员理解他的感受, 并能与其一同克服。术中及时询问患者不适感, 紧握患者双手, 及时肯定患者表现, 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1. 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3, 4] ①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及抑郁心理状态采用SAS、SDS评分进行评估, 评分越高, 提示焦虑、抑郁程度越严重。②观察两组干预前后视力水平、眼压水平、前房深度变化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心理状态对比 干预后, 研究组SAS、SDS評分分别为(38.0±3.2)分、(38.5±1.6)分, 优于对照组的(46.8±5.8)分、
(45.2±3.5)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081、10.590, P<0.05)。
2. 2 两组视力水平、眼压水平、前房深度对比 干预后, 研究组视力水平、眼压水平、前房深度分别为(0.8±0.1)、(18.0±3.0)mm Hg、(2.0±1.0)mm, 优于对照组的(0.4±0.1)、(21.0±2.0)mm Hg、(3.3±3.0)mm,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7.205、5.061、2.501, P<0.05)。
3 讨论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致盲率较高, 多数患者缺乏对自身疾病及手术治疗的正确认识, 极易出现严重不良心理。此外, 发病后出现的视力下降、剧烈疼痛等症状, 也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负担。而一旦患者长时间处于不良心理状态, 会影响血管神经调节中枢, 增加血管渗透压, 导致睫状体水肿, 使房角堵塞, 加重病情, 需辅以良好护理干预[5-8]。
共情技术是临床上普遍探索的护理模式, 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 “共情”强调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过程中, 将心比心, 切实站在患者的角度和立场去思考问题, 从而加强护患沟通, 改善护患关系。共情技术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能帮助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内心世界进行感知, 从而选择恰当方法, 向患者表达“我理解你的感受”, 使患者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被重视, 提升其依从性和满意度[9, 10]。本研究在研究组患者护理中加用共情技术, 强调切实站在患者角度去思考问题, 理解认可患者心理状态, 从而采取积极措施对其负性情绪进行缓解, 以满足其心理及躯体需求, 提升适应能力。此外, 通过实施共情技术, 还能分散患者注意力, 帮助其减轻疼痛感, 改善心理状态, 促使其平稳的情绪迎接手术和治疗。endprint
本研究中, 干预后, 研究组SAS、SDS评分分别为(38.0±
3.2)分、(38.5±1.6)分, 优于对照组的(46.8±5.8)分、(45.2±
3.5)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081、10.590, P<0.05), 与文献结果相符[8]。而且, 干预后, 研究组视力水平、眼压水平、前房深度分别为(0.8±0.1)、(18.0±3.0)mm Hg、(2.0±1.0)mm,
优于对照组的(0.4±0.1)、(21.0±2.0)mm Hg、(3.3±3.0)mm,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7.205、5.061、2.501, P<0.05)。凸显出共情技术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护理中应用的优势。
综上所述,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护理中共情技术护理的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叶永青, 梁燕. 共情技术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护理中的应用. 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17):733-734.
[2] 叶永青, 梁燕. 共情技术在急性闭角形青光眼护理中的应用. 中国保健营养, 2013, 10(8):1944-1945.
[3] 关晓霞, 张小凤. 研究心理护理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 15(87):202-204.
[4] 麻荣萍, 高超, 马颖. 护理干预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的应用研究. 护理研究, 2016, 30(10):3701-3704.
[5] 刘君莲. 共情技术在小梁切除术联合中药治疗中晚期原发性青光眼的护理应用.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 5(5):51-53.
[6] 余亚萍, 胡浔科. 护理干预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護理满意度及SAS评分的影响. 医学信息, 2015(30):207.
[7] 王渝华. 护理干预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护理效果分析.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6(7):166-167.
[8] 刁丽娥, 叶清建, 吴红梅. 心理护理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护理的应用.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 9(11):213-215.
[9] 郭秋. 共情技术在急性闭角形青光眼护理中的应用. 中国伤残医学, 2016, 24(6):168-169.
[10] 曾华英. 共情技术在急性闭角青光眼护理中的应用. 医学美学美容(旬刊), 2015, 24(6):22.
[收稿日期:2017-07-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