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类期刊近十年“外新史”个案研究概况

2018-01-26 20:13张杲阳
新闻世界 2018年1期
关键词:个案问题意识思考

张杲阳

【摘 要】个案研究是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方汉奇先生在2007年曾提出新闻史研究要“多打深井,多做个案研究”。本文选取2008-2017年新闻传播类四大核心刊物的19篇个案研究为样本,一方面对发表数量、涉及国家、主题内容等进行量化统计,总结近十年来“外新史”个案研究特征;另一方面从具体个案出发,归纳其研究方法、思路等,在此基础上对当前“外新史”研究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外新史;个案;问题意识;思考

不同于新闻史研究中的宏观梳理与总结,个案研究着眼于具体媒体、报人、社会事件、新闻事件、某次报道等,强调在史学研究中要做好对某一点的探索与挖掘。在过去的外国新闻史(以下简称“外新史”)研究中,不乏有以个案研究为例,但宏观上缺乏对其研究概况的梳理。在“外新史”个案研究中是否包含相关共性与规律?这些共性对于当下“外新史”研究有哪些启发?

带着上述问题,本文对新闻传播类四大期刊(以下简称“四大期刊”)近十年来“外新史”个案研究主题、涉及国家、采用方法等进行分析总结。在选取范围上严格按照以下条件进行筛选:一、文献须来源于《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新闻大学》;二、时间跨度从2008年1月至2017年9月;三、文献内容须为外国新闻史;四、研究对象须是具体个案(如某报人、某团体、某报刊、某事件等)。

一、“外新史”个案研究的统计与分析

上述四大期刊中除《现代传播》外均设有新闻史固定专栏,按照上述范围,笔者从四大期刊中筛选出19篇文献作为研究对象。从发表期刊来看,8篇发于《国际新闻界》,5篇发于《新闻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与《现代传播》各占3篇。本文在量化统计基础上总结其研究特征。

(一)人物研究为主,事件研究为辅

首先,从研究题材可发现,外国新闻史个案研究中以人物研究为主,事件研究为辅(如图1)。涉及人物的11篇研究中,以美国人物为主,包括报人赫斯特、普利策、密勒等,政坛人物如西奥多·罗斯福、安德鲁·杰克逊等,此外还有苏联的列宁、日本的佐藤善雄。而在以事件为个案的研究中,比较后发现其中3篇关涉战争事件,另外3篇关于美国的国家事件(五角大楼文件案与“揭黑运动”)和日本黄色新闻潮。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发现,对于外国名人(尤其是名报人、政治家)的研究是近十年来四大期刊“外新史”个案研究的重要方向。

(二)美日新闻史研究侧重点不同

按照个案所涉国别划分,可分为“美国”“日本”“苏联”和“其它”(如图2)。观察可见,美、日、苏占近3/4比重,其中美国又占近一半比重,可见美国是“外新史”个案研究中的主要国家。在此基础上,关涉美国新闻史的9篇研究中有6篇关于人物,而在关涉日本新闻史的4篇研究中仅有1篇关于人物。此外,在涉及多个国家的事件研究中,也同样显示出美国侧重人物,日本侧重事件这一特点。由此可见,美国是新闻史个案研究的主要国家,对其研究偏重人物,而对日本新闻史则更偏重事件。

(三)个案选题过半与中国相关 `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19篇文献中有9篇与中国息息相关,如《佐藤善雄在华活动考察》《密苏里‘新闻帮与中國》《“美国在华新闻业之父”密勒研究》等。由此可见,四大期刊中对“外新史”个案研究不仅关注外国新闻史本身,而且注重挖掘与我国新闻史的相关点,尝试建立两者间的联系。

二、“外新史”个案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本文通过对19篇文献的文本分析,归纳出个案研究中经常被采用的四种主要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考辨法、内容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在总结研究思路和模式的基础上,寻求个案研究中具体操作方法的借鉴意义。

(一)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指对文献资料的检索、搜集、鉴别、整理、分析,形成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文献查阅对新闻史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是其基本研究方法之一。方汉奇先生曾提出,“多做个案研究,指的是要重视报刊原件、新解密的档案资料和口述历史的搜集整理工作。”

在《日本侵华新闻史的一个特异人物——佐藤善雄在华活动考察》中,作者在文献的引用上全部采用了日文文献,其中5次直接引用了《奉天新闻》1920年-1931年间的新闻报道资料,同时7次引用了佐藤善雄的回忆录《新浪人の人生記》;而在《美国新闻出版自由与国家安全——以1971年五角大楼文件案的研究为中心》中,作者12次引用了《纽约时报》在1971年对于该案件经过的原文报道,大量查阅了有关记录该案件的外文书籍等。由此可见,对于大量一手资料的查找与分析,是影响“外新史”个案研究能否深入、还原真实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考辨法

考辨研究是建立在大量资料、相关研究的考察基础之上,对过去既定史实、观点进行辨析。上述文献中《对有关赫斯特的三个“定论”的考辨》《东亚操觚者大会到底举办了几届?》等6篇论文采用了考辨研究法。

以《对有关赫斯特的三个“定论”的考辨》为例,该篇论文研究思路为“总结过去-提出疑问-进行考辨-提出观点”。文中首先总结了过去对于赫斯特有关历史的三个“定论”——美西战争的“制造者”、麦金莱总统刺杀案的煽动者、公民凯恩即赫斯特,随后作者对以上三个“定论”依次提出疑问,通过列举出报纸原文、当事人手稿、旁人叙述等材料进行佐证,同时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出现以上“定论”的可能原因并提出观点。

(三)内容分析法

相比文献分析和考辨研究,上述文献运用内容分析法的并不多,主要体现在《朝鲜战争美军心理战传单类型及策略分析——以1950-1953年投放志愿军的传单为例》中。在具体研究方式上,采用了定性内容分析,即“带着问题研究,寻求的是理解和解释”。endprint

文中首先介绍了美军投放传单的历史背景及目的,随后从心理战角度出发来看传单在战争中的优劣势,在此基础上对美方传单的内容进行分析。其中,包括研究主题分析和策略分析两大类,在涉及主题上,包括挑拨中苏两国的关系、炫耀美军的武装力量、描绘国内家人的思念等;在宣传策略上,采用了如图文并茂、特别定做和符合国人阅读习惯等方法。

(四)对比分析法

上述研究中不乏采用将案例中的涉事双方进行对比的方法。例如在《甲午战争中的舆论较量及影响》一文中,作者将中日在甲午战争中对于舆论的认知、舆论宣传和舆论公关进行对比,认为日本高度重视并主动进行舆论宣传,而清政府对于舆论漠视、茫然无措和不作为导致了话语权丧失。在此事件研究中,采用对比方法可以更好地以二元视角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因此,对于那些包含双方或多方的历史事件,我们同样可以采用对比分析法进行研究。

三、关于“外新史”研究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加强纵向研究力度

近年来,有学者统计,在外国新闻史课程中,以“外国新闻事业史”命名的有10种左右,以“外国新闻传播史”为名的也有10种左右,还有其他名称的。方汉奇先生也曾表示,“据说‘通史类的新闻史教材,目前已经有五六十种之多,其中很多属于重复劳动……。”

在相关教材趋同的背景下,相比于一般“通史”类研究,个案研究显得更具研究价值。“外新史”个案研究不仅关注的是研究对象本身,还尝试从个案中总结出不同类型国家的特点和区别,这也有助于我们挖掘个案背后的国家、民族与时代特点。

(二)培养“跨国”研究意识

程曼丽在评价《外国新闻传播史导论》中提到,该书在历史分期中突出了两次世界大战及冷战特色,使得外国新闻史研究由特定国家、特定媒介轉变为“跨国”和“交互”,这就为其后的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做了基础性的铺垫。

相比于仅关注特定国家的“通史”类研究,个案研究更能成为“跨国”研究的交汇点,也更容易拥有全球化的研究视野。当研究国外某报纸、报人时,可以尝试开辟连接国内新闻史发展的视角;当研究特定国际事件时,可以尝试分析多个国家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及作用。在上述研究中,涉及跨国研究的包括朝鲜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密苏里新闻帮”等,打破国与国研究的边界,采用“跨国”研究视角可以更好地找到国内外新闻史共通的交织点。

(三)尝试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在上述归纳的四种研究方法中,并不是一篇论文仅采用一种方法,而是以某种方法为主,多种方法综合运用。例如,在考辨研究中始终离不开对相关文献的查阅,内容分析中不能脱离时代背景空谈内容本身,对比分析中往往也会采用量化方法进行比较研究。

尝试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是对单一研究方法的补充,同时也是增强观点说服力的重要条件。此外,研究方法的选择也要视研究对象而定,要配合研究问题的角度和方向,不能固守某一种或某几种研究方法。

(四)做好对“定论”的考辨研究

在“外新史”研究中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定论”,如提到赫斯特,会联想起他的“黄色新闻”,提及李普曼,会联想起“华尔街智囊”、“白宫谋士”称号。这些“定论”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史实,但这样的一些单一化、刻板化的观点容易将思维局限于某个人物、事件的某方面,进而造成认知上的“盲点”。敢于对既定观点提出疑问,是研究者不迷信权威、追求事实真相的体现。

做好对“定论”的考辨研究,不是对过去既定观点的否定,而是提倡用更加全面的视角考察史实。在具体方法上,首先要深挖一手资料,如报刊原件、档案材料、口述资料等,其次将有价值的辅证材料运用到考辨过程中,在此基础上发现新观点、实现新突破。

参考文献:

[1]方汉奇,曹立新.多打深井多作个案研究——与方汉奇教授谈新闻史研究[J].新闻大学,2007(03):4.

[2]杜晓利.富有生命力的文献研究法[J].上海教育科研,2013(10):1.

[3]彭增军.媒介内容分析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32.

[4]陈艳辉.外国新闻史教材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2):138.

[5]程曼丽,赵晓航.时代变迁下的外国新闻史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05-04.

[6]卜卫.方法论的选择:定性还是定量[J].国际新闻界,1997(05):49-54.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7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endprint

猜你喜欢
个案问题意识思考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