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思考

2018-01-26 20:19:44曾伯秋李伏清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8年4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哲学马克思主义

曾伯秋 李伏清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17日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问题。笔者认为,基于精神缺钙而得“软骨病”以及无论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的全盘“西化”这一现实,我们必须要进行方法论和认识论上的大胆革新,要明确旗帜,要确定“剧作者”“剧中人”,调控大锅炉,以问题意识把握过程论,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

一、要明确旗帜

旗帜是掌握方向的关键。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而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在于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且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我们以卡扎菲的案例来说明旗帜的重要性。《谁在引导卡扎菲自我背叛》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卡扎菲的二儿子赛义夫留学西方时被英美等国家的情报机构进行了“洗脑”,接受了西方所谓的民主、自由等“普世价值”,而赛义夫又将这些思想灌输给了卡扎菲,使卡扎菲放弃了曾经大力宣扬的“利比亚价值”,逐步倒向西方,最终失去了信仰,丢失了政权,导致了今天的利比亚乱局。①朱继东:《谁在引导卡扎菲自我背叛》,《红旗文稿》 2012年第3期。这一当今信仰危机导致的利比亚局势以及之前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等历史生动地告诫我们,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过程中旗帜的重要性,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们培养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5·17”讲话中明确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要做到旗帜鲜明地真正坚持,首先就要做到“为学之道,必本于思”,真信真懂马克思主义,要谨防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现象。

我们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过程中,学术研究工作者们要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们要以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在大是大非面前毫不含糊,在大风大浪面前毫不动摇,不为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杂音所扰,不为个人私利所绊,始终做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传播党的好声音和正能量,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在各个领域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大力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我们也要做到自觉坚持,深入研究,防止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尤其反对本本主义。正是基于信仰等意识方面的强大的反作用,我们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以高度的自觉意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在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中,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实现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

二、要确定“剧作者”“剧中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5·17”讲话中要求,“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和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强调,我们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由此明确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内容、主题,明确了个人学术思想研究的境界追求,规定了学术研究成果的检验标准。概而言之,我们要坚持“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历史是由人民群众来谱写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最重视的是群众的历史主体性。”①列宁:《卡·马克思致路·库格曼书信集俄译本序言》,《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09页。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建设者和推动者。或者说,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明确强调: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但正如列宁所言,“群众不是从理论上,而是根据实际来看问题的”,②列宁:《在出席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会议的布尔什维克代表的会议上的报告》,《列宁全集》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03页。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

在今天的新形势下,人民群众的现实诉求与需求所汇聚成的各种矛盾与问题都在不断涌现,这就要求理论工作者要有强烈的自觉意识。立足中国、面向天下、心系人民,这是新时代建构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方向,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要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这一学术方向对理解和思考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有重要意义。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和生命力。人民群众在共产党的带领下正在不断谱写历史新篇章,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贯彻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的原则,以人民的需求、人民的问题为研究客体,甚至在科研项目中可以主动邀请人民参与其中,成为研究的主体和帮手。这样,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各个领域都更加重视人民权益,代表人民利益,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从文化层面诠释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推进构建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体系。

三、要调控大锅炉

所谓“大锅炉”,即强调我们要有“系统集成”的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思维既把相互联系的要素联合为一个统一体,同样也把意识的对象分解为统一体的各个要素。在这个普遍联系的统一体中,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而系统具有整体性特征。系统的整体性揭示了系统整体与其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但系统的整体性绝不等于各组成要素性能的简单相加,其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思维系统内的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作用构成一个研究工作者的“前理解世界”(这是初级系统的整体性),通过学术研究,形成各自特定的历史效果,各个历史效果(较高级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又构成一个统一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较高级系统的整体性)。

我们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中可知,15世纪下半叶欧洲各国产生的巨人各个都是“系统集成”型人才。如“莱奥纳多·达·芬奇不仅是大画家,而且也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他在物理学的各种不同分支中都有重要的发现……那个时代的英雄们还没有成为分工的奴隶,而分工所产生的限制人的、使人片面化的影响,在他们的后继者那里我们是常常看到的。”①恩格斯:《自然辩证法》(1873-188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09-410页。在新时代条件下我们也要尽量打破学科壁垒,不要过分做分工的奴隶,尽量将文史哲各领域的知识打通,热门学科固然重要,但冷门学科乃至甲骨文类的绝学也必不可少,多种思想汇聚大舞台,谱写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新华章。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所要彰显的“系统性、专业性”。

四、以问题意识把握过程论

我们要在过程的视野下以问题意识为导向来理解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列宁曾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指出,我们不应当把各个国家看做是静态的,而应当看做是动态的,是处于运动之中的,而对运动,不仅要从过去的观点来看,而且要从将来的观点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方向和主导趋势是上升的、前进的运动,事物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恩格斯也强调,“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发现”。②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8页。因此,在过程哲学中,我们强调:“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③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70页。基于这种暂时性的过程哲学,有助于我们解读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体现它应具有的六个特性:继承性和民族性、原创性和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

马克思曾经在《集权问题》中指出:“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 强调“问题”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公开的、无所顾忌的、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①马克思:《集权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03页。而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而我们在坚持问题导向、着眼于解决当代中国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思想的话语内涵必然要发生更替,由此话语体系得以构建。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过程中,要遵循继承性和民族性,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完美地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采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和叙事风格,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思想一脉相承,同时又继往开来,进一步回答新时期如何坚持改革开放、彰显社会主义本质、适应党情国情世情的深刻变化、加强与改进党的建设、坚持统筹兼顾、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各层次各领域的各种矛盾、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创造性地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立足现实,面对未来的原则,加快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由此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点滴丰硕成果。从过程论的角度来说,这点恰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性、实践性和科学性以及继承性和民族性。

也就是说,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以问题意识为主导方法,立足中国、借鉴中国、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这一思路完整呈现哲学社会科学建构过程中对历史——当下——未来时间一维性的体现,既呈现继承性,又体现创造性;既是继承性,又是开拓性。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词语体系等方面来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同样,在实践过程中,以问题意识为主导方法,体现原创性和时代性。在问题意识的指导下,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由此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呈现特定时代问题解答中的时代性,对诸多新问题的探讨和新观点、新理论的构建,而呈现学术研究者这一实践主体的原创性,针对各领域诸多新问题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从而提炼出有学理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的新实践,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由此反观我们的现实,对我们的现实进行创造性的改造,实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统一。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哲学马克思主义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菱的哲学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58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2
数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
社会科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