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东
历经38年发展,深圳经济特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建设成就,从总量看,2017年深圳GDP总额达到2.24万亿元,居于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从增速看,2013-2017年深圳GDP保持了9.5%的平均增速;从水平看,人均GDP达到2.85万美元,更是领先于全国其他地区。理论界对深圳取得的经济成就,基于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法治化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总结,归纳了多种成功因素。笔者按照作减法逻辑思路,认为在这些诸多因素中,坚持市场化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这是深圳最大化获取我国高速增长阶段全球化红利和人口红利的根本所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深圳肩负着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的重任,要赢取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最大红利,深圳应继续坚持市场化发展。
1980年8月,全国人大批准设置深圳经济特区,开启了一场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市场经济的试验。深圳经济特区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也是中国改革开放迎来全球化红利和人口红利双重叠加的重要发展机遇期,正是因为坚持市场化发展方向,以市场化为核心建构了经济特区工业化、城市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发展逻辑框架,使得深圳经济超前发展,取得重大经济建设成就。一是市场化主导工业化。遵循市场主导,让深圳产业发展总能遇势而变、领先一步,在全国大部分地区还在计划经济格局中,深圳率先尝试“三来一补”的出口导向;在各地推进外向型经济发展时期,深圳率先发展高科技产业,开始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在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深圳开启了自主创新发展道路;进入经济新常态,深圳开始打造深圳质量、深圳标准,实践质量发展的道路。二是市场化引领城市化。坚持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引领城市发展方向,深圳继敲响了中国土地公开拍卖的第一锤之后,不断深化土地管理制度的市场化改革,最大程度激活土地要素贡献率,形成了产业布局、交通发展、城市风貌相协调的城市空间。三是市场化推进法治化。以法治化营造稳定公平的营商环境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良好的市场环境也是深圳经济保持活力的重要因素。通过不断夯实法治基石,特别是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深圳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四是市场化契合国际化。顺应全球化潮流,契合国际市场变化,不断深化深港合作,从“前店后厂”和CEPA的货物贸易到前海蛇口自贸区服务业的开放合作,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构建了我国内引外联的重要开放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判断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宏观条件出现的变化,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标志着全球化红利时代的转折,2011年中国人口结构中15-64岁劳动人口占比也出现下降,全球化红利和人口红利出现叠加衰退,全球经济再平衡和我国经济的结构调整,中国经济也由高速转为中高速增长,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经济建设的核心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并在2018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指明,“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在2018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提出了“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要求,其中,“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指明了发展机遇取决于营商环境,营商环境更能带来发展机遇。坚持市场化发展方向营造优质的营商环境是深圳以往经济成就的重要经验,也为深圳下一步提出了具体要求。为此,深圳提出了打造更优质营商环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的突破口和切入点,通过坚持市场化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增强发展环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这是深圳赢取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红利的关键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