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发展的自觉与创新

2018-01-26 20:19:44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8年4期
关键词:城市形象深圳文化

杨 建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强调指出,经济特区要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试验平台、开拓者。40年来,深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建设的首批经济特区之一,伴随着经济成长,文化建设事业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体现出务实开拓、担当有为的要求。特别是近年来,深圳扎实推进城市文化形象和文化竞争力的提升,充分彰显了文化自觉与文化创新的力量,在文化发展上较好体现了“两个重要窗口”的作用。

一、深圳文化创新自觉的路径和经验

城市文化发展的力度和高度,往往与城市的文化自觉、自信程度正相关。过去30多年,深圳文化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得益于自觉的谋划和创新布局,体现了应有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

在城市文化战略上,自觉突出文化特色和城市品格。2003年起,深圳提出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全面启动文化体制改革。此后,相继提出“两城一都”建设、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城市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办国际文化产业交易博览会等等重要举措,凸显了深圳的移民城市和创新城市的文化特色。2015年,因应新的时代发展,深圳又提出了“文化创新发展2020”,针对城市文化品牌、国际形象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提出了构建城市精神体系、文化品牌体系、现代文化传播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等“五大体系”,构画了与国际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相匹配的国际化、现代化的文化创新发展的路径。

在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上,深圳展现了较强的自觉意志。作为最早和最成功的经济特区,深圳对于“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的理解最为深刻。深圳体现了追寻文化进步的强烈意愿,并使之成为文化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如果没有筹划者的策动和推广,“深圳十大观念”不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和传播;如果没有文化界的远见和坚守,“深圳读书月”也不会春风化雨十八载,使深圳成为“因读书而受人尊重的城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设计之都”和“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

在文化发展路径上,主动选择文化与科技结合的创新模式。深圳市场化基础较好,具有创新、包容的文化生态。同时,高新科技产业起步较早,城市创新环境突出。文化与科技的紧密结合,极大推动了创新文化理念和文化发展模式的形成,也催生了促进城市发展的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两大支撑”,“文化+创意”、“文化+金融”、“文化+旅游”、“文化+AI”等新型文化业态风起云涌,华侨城、腾讯、华强文化科技等创新型文化企业不断壮大,使深圳成功走出一条“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创新之路”。2017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243.95亿元,增长14.5%,占全市GDP比重超过10%,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城市文化形象上,通过创新提升国际化影响力。近年来,深圳对标国际一流城市,每年推出一份“城市文化菜单”,共收录国际化、标志性的品牌文化活动30多项,涵盖文化艺术、创意设计、科技创新、体育休闲等各种类别,通过“深圳设计周”、“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深圳国际摄影大赛”、“深圳国际文化周”等国际化品牌活动,展示了“月月有主题,全年都精彩”的文化生活新局面。同时在世界范围内打造“深圳设计”的国际形象,举办“深圳设计周”,设立“深圳环球设计大奖”,开展“设计之都”公益广告大赛,在全球重要城市举办“深圳文化周”,使深圳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显著提升。

二、促进城市文化创新自觉的几点思考

“城市即文化,文化即城市。”城市文化定位往往作用于城市个性的培育、城市形象的树立、城市魅力的增加和城市品位的塑造。深圳的城市定位,就在于创新之城;深圳的文化特色,正在于创新的文化。

一是明确目标定位,塑造城市形象。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中明确了建设国际文化创意先锋城市,近期广东要求深圳建设“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内涵上都包含现代化、国际化和创新引领。其中,“现代化”着眼于塑造和弘扬城市精神,文化品牌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市民文化生活更加便利;“国际化”就是在全球范围配置和利用资源,广泛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和社会文化交流,进一步推广城市形象、传递深圳声音;“创新引领”,主要是促进形成依靠科技、知识、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经济发展的城市文化形态。这些举措都使文化始终处于一种自觉调整的状态,主动选择创新作为引领城市发展的第一动力。

二是建构城市话语,延续城市文脉。城市的良好形象,得自于城市话语对于城市特色、城市文化的准确表达和塑造。美国学者凯文·林奇(Kevin Lynch)认为,城市是由“许多人意象复合而成的公众意象”,强调了公众认知之于城市形象的塑造作用,其中包含着对城市文化的话语表达。城市精神的提炼,城市形象的塑造,城市文脉的接续,以及对城市历史、公共记忆的研究与传播,需要通过城市话语建构来助推与实现。由此,充分发掘城市特色,构建“城市话语”,形成具有集体认同的城市精神、记忆与形象,是提升城市竞争力、影响力与形象传播力的重要方式和路径。

三是改善城市民生,提升城市品位。“城市要让生活更美好。”文化发展必须紧贴时代,形成有效的文化治理,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关注民生的终极尺度,是要让人民群众生活得幸福和快乐,满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方面,需要政府、机构主动自觉作为,改善文化民生,建构城市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另一方面,需要市民自觉自为,激发起对城市的内生性认同和支持,形成社会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城市的发展不仅包括得到商品和服务,而且还要让市民过上充实的、满意的、有价值的和值得珍惜的共同生活,共同营造一座有“滋味”的城市。

猜你喜欢
城市形象深圳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现代装饰(2020年11期)2020-11-27 01:48:12
谁远谁近?
镜中武汉:城市形象的传播与认同
新闻传播(2018年5期)2018-05-30 07:02:42
刍议沈阳城市形象与效益
辽宁经济(2017年6期)2017-07-12 09:27:28
深圳
汽车与安全(2016年5期)2016-12-01 05:21:56
深圳医改破与立
中国卫生(2016年9期)2016-11-12 13:27:54
2015年《第一财经周刊》“新一线”栏目的城市形象呈现
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城市形象研究路径综述
中国商论(2016年33期)2016-03-01 01:5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