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聚伍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音乐剧作为当下全球化文化形态,音乐剧中国化民族化的过程已经形成风潮,从原剧引进、版权引进再到原创、改编,音乐剧的本土化呼声愈来愈高,所以对于音乐剧的研究不仅仅要在产业化商品化营销模式进行研究,对于音乐剧的本体特征更要进行解析探究。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开展音乐剧演唱风格元素构建式研究,将之还原于社会文化环境之内,对影响音乐剧演唱风格的形成的因素开展解析。
作为具有大众文化属性音乐剧,从历时性的解析中可以看出,音乐剧的萌芽与发展的历程,从社会大众由对轻歌剧的舍弃,到对诙谐甚至戏谑性的音乐喜剧、墨面舞、滑稽秀、富丽秀的出现,以至于到《演艺船》音乐雏形到成熟,是社会大众文化审美心理在都市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选择和导向。
同时,欧美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工业文明及科技的进步,使艺术形态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形式,如传统传媒业的进步在传播中极大推动了娱乐业的发展,无论是消费文化还是文化的消费,都与都市化的发展息息相关,从而衍生的文化产业使音乐剧变成产业化经营模式成为可能,也同样使与之相关的音乐剧题材及演唱风格的影响可见一斑。
音乐剧与歌剧特别是轻歌剧一脉相承,都可以说是“以歌舞演故事”的音乐戏剧形态。但音乐剧区别于歌剧的表现形态,最直接的一种方式就是演唱技术的相应“调整”,产生新的所谓被学界成为“音乐剧唱法”的一种声乐表现风格,这是与欧美在科技革命、工业文明、多媒体时代的到来有密切联系的。
传统歌剧所谓古典唱法从本质上来说,其美学特征得形式是多样的,其重要的一种美就是——距离美。即在利用人体自身腔体共鸣等技术的基础之上完成歌唱的声音传达,满足受众的赏听美感的空间需求。工业化的到来科技的进步实现了由工业设备完成戏剧听觉审美的“音量”需求,从而保证了戏剧剧场的声场美学,又体现了演唱风格的大众剧场效应审美需求,极大满足了大众视域下音乐戏剧体裁通俗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音乐剧从萌芽到发展形成再到黄金期和巨型时期,经历了轻歌剧、爵士、乡村、摇滚音乐风格的融入,这种变化过程不仅是音乐剧自身发展的过程,而且是大众审美心理嬗变的一个过程。
从历时性的解析可以看出其大众化及时尚化的特征,均可以在音乐剧历时角度下得以体现,可以说音乐剧具有的大众化、通俗化的特征也具体体现在大众审美心理嬗变的直接映照。如摇滚乐风格的音乐剧《油脂》、《毛发》、《万世基督》等作品的出现,本身就是典型的音乐剧自身发展与大众审美冲突下的产物。
所谓体裁自身构成的影响因素,即音乐剧自身文化微环境的特征因素。从艺术本体而言,其由音乐、舞蹈、戏剧元素构成期其核心是导演。从商品化产业模式而言,其由创作、演出、营销三个要素而形成的创作、制作、运作的产业链,其核心是制作人。
音乐剧这种整合艺术体裁的特殊性,是艺术化与商品化之间的矛盾特征造成的。而导演的艺术追求,创作者的艺术修养、制作人的市场导向性对音乐剧的音乐风格和演唱风格均会产生一定的审美与商业直接的利弊权衡。从而对剧目题材、音乐风格、演员演唱特征均产生一定的影响。
作为整合性艺术体裁,音乐剧是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态,作为音乐剧表演工作者,不仅要有较强的音乐素养之外,还要具备表、舞、唱等综合能力。所以音乐剧演员的自身艺术修养,在某种程度上在角色塑造、情感表达、戏剧冲突中的变现能力,也变成了一部音乐剧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如韦伯创作的《歌剧魅影》可谓是音乐剧中的经典之作,其音乐风格具有古典与现代音乐的结合特征,不仅有古典歌剧的音乐创作元素,也有现代流行音乐——爵士、摇滚甚至拉丁风格的音乐元素,体现了音乐剧音乐创作的多样化融合特点。而作为演员要有很强的音乐风格的演绎、音乐语言的掌控、音乐技巧表现力的能力,而剧中的女主角克瑞斯汀的扮演者沙拉•布莱曼将作品演绎的淋淋尽致,表现出女主人公美丽外表下对艺术执着纯真的心,对爱情忠贞不渝的艺术形象,也是音乐剧《歌剧魅影》取得成功而使这部音乐剧成为经典的原因之一。
综上,笔者长期从事该专业领域表演及演唱教学,在教学与科研过程中对本专业学科具有一定的认知及研究探索,基于此对音乐剧演唱元素的风格相关开展以音乐戏剧视角的相关探析,并得出以上影响演唱风格形成的因素进行探究,并得出以上结论,希冀对音乐剧演唱及教学提供相关的思路。对本专业学科体系构建提供一定的支撑,为同类或后继研究提供参照。■
[1]慕羽.音乐剧艺术与产业[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
[2]居其宏.朝阳艺术与朝阳产业—音乐剧在中国的命运[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3]王思琦.中国当代城市流行音乐—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影响[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