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兴元
(天水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民间音乐资源产业化已成不时之需。马树春先生所著的《西部民歌文化资源产业化研究——以广西为例》向我们指明了民间音乐资源产业化的方向和路径。我们有必要挖掘陇东南民间音乐资源、发展民间音乐文化旅游,研究陇东南民间音乐文化旅游路径模式和发展战略,这对合理开发民间音乐文化遗产和发展陇东南地区经济有着深远意义。
建立健全陇东南民间音乐文化旅游路径模式,一是借鉴“云南模式”,即为了实现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换,“必须借鉴发展工业的思路,以文化项目的发展带动产业的勃兴;同时以旅游市场为平台,构筑产业发展的快车道,形成产业发展大格局”[1];二是借鉴“西南模式”,走以地域性民族文化为内涵、以文化旅游为主线、以品牌运作为核心的产业发展路径[2];三是借鉴“广西模式”,即“努力推进并逐步形成以文化艺术业为核心,以旅游业为带动,以打造特色品牌为重点,国有民营共进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格局”[3];四是“贵州模式”,即“政府主导、文化为魂、旅游造势、产业深耕”。通过借鉴着四种模式,形成具有陇东南特色的“政府主导、文化为魂、品牌运作、项目带动”为主的陇东南民间音乐旅游产业路径模式。
借鉴全国各省市的民间音乐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及特点,陇东南民间音乐文化旅游业主要是实施资源优势转化、产业特色发展、以点带面、整体联动的总体战略[4]。具体表现为以下四点:
产业发展大体有人力主导、技术主导、市场主导、资源主导等多种类型。鉴于上述原因,陇东南民间音乐产业须以民间音乐资源主导,充分依托民间音乐文化资源并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实现“资源主导,产业振兴”。比如,大型舞剧《一画开天》充分挖掘武山旋鼓舞和秦州夹板舞素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作品优势,形成了舞剧《一画开天》区别与其他舞剧的鲜明地域性特点,成功打造了这一产品。
实现陇东南民间音乐文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让“资源”变“资本”、“作品”变“产品”、“剧目”变“项目”。也就是要以项目建设为中心,以点带面,通过整合资源、科学创意和精心创作,打造出富有地域文化特色、具有艺术精品特质的项目,通过线上、线下商演和展演、出版发行、广播影视播出等活动,实现项目产业化,赢得经济增长极。天水市伏羲文化旅游节连续多年成功举办,在天水市秦州区龙城广场等场合多方位进行民间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向全世界宣传和展示了陇东南丰富独特的民间音乐文化,从而为带动民间音乐产业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进行民间音乐文化与旅游、书报唱片、广播影视、网络、科技等多行业的融合,实现“民间音乐+物联网”、“民间音乐+休闲旅游演出”等广泛的业态空间。一方面,在项目的创意、定位和运作上,力求与时代接轨,能激起人们的审美需求和购买欲望;另一方面,通过与民间团体、旅行社、网络运作机构合作,加大宣传力度,促进民间音乐文化旅游业集约化、内涵化发展。
《读者》杂志社社长彭长城指出,“经济落后地区发展产业必须采用向外型发展战略,必须面向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5]。具体来说,实施“走出去”战略,一是“走出去”送货上门,即主动将本地民间音乐文化旅游项目推送至省区之外、国门之外进行推销,扩大自身影响,开拓市场。如舞剧《一画开天》、秦腔历史剧《麦积盛歌》和《大秦文公》多次赴外地演出,反响甚大,都是成功典范。二是“引进来”众多消费者,变被动为主动。通过网络、广播影视等媒介、“文化舟”、“大篷车”的流动宣传,参加各种节庆的展示宣传和各种新闻媒体的立体宣传共同造势,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如深圳文博会上,张家川花儿在天水展厅的亮相,诱发了人们“我想去天水”之类的消费欲望,“心动”之后便有可能会产生“行动”。
总之,确立陇东南民间音乐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着力在游客与居民共享资源上下功夫,突出“商、养、学、闲、情、奇”等元素,打造游客与居民共享的生活空间,创造创新型、体验型民间音乐文化旅游产品,丰富民间音乐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方式,赋予民间音乐文化旅游产业新的内涵,必将大大提高陇东南文化旅游的观赏性、参与性和体验性。■
[1]人民日报采访组.听,云南的响声—云南省推动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纪实.人民日报,2009-6-13.
[2]张晓明,胡惠林.2007年中国产业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广西社会科学院.2006年广西产业发展报告[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
[4]马树春.西部民歌文化资源产业化研究—以广西为例[M].人民出版社,2015.
[5]彭长城.西部产业应实施“走出去战略”[N].大连天健网,200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