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晨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海顿和贝多芬是古典主义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的作品有相似的地方,但因其经历、生平、时代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作品又有个性特征。并且由海顿到莫扎特再到贝多芬,奏鸣曲在一步一步的成长,在贝多芬时期达到了最高水平。
这首曲子代表了海顿成熟时期的创作水平,乐曲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Presto)急板,6/8拍子的e小调,奏鸣曲式,主题明显。第二乐章,(Adagio)柔板,换为G大调,产生了第二主题,与第一乐章在旋律、节奏和色彩上形成了对比。第三个乐章,(Molto vavace)快板,主题又回到了e小调,重现了主题。呈示部一开始的两种音乐形象,像是在一问一答,相互呼应,语气中透露出了稳重。接下来情感进一步加强,由单音变为八度,还是一问一答的形式,不过这次更多的是温柔与发自肺腑的情感。再接下来像是在讲诉着什么,时而强时而弱,肯定有力。展开部副部出现,干脆轻快。再现部主题再现,换了一个调,继续诉说着情感。整体的音乐感很强。整个第一乐章严肃又带着些许活泼和幽默。第二乐章展开部慢板,单三部曲式,即A-B-A,这是一个很耐人寻味的慢板乐章,慢板抒情并带有一点幻想性,主题贯穿在整个乐章之中。第三乐章再现部以e小调快板结束,主题再现,出现了大量的转调和离调,整个乐章感觉热情,华丽,充满斗志。
这是贝多芬作于1795年献给约瑟夫·海顿的一首作品,这是他早期的作品。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呈示部开始就明显地进入主题,开始四小节右手和弦的来回变换,需要演奏者较高的演奏技术,接着又出现了它的同名大小调g小调的主题。最后左右手同八度进行,表现出了宏伟的气势。展开部由一段新旋律开始,左手大量保持音和弦支撑着右手的旋律。接着回到了主题上,在快结束时出现了华彩片段,最后在ff两个强和弦下结束。第二乐章是回旋曲式。这个乐章更多的是抒情,略带浪漫主义色彩,在中间部分出现同名大小调g小调,这时右手基本保持着一种旋律形,接着又回到了E大调,优美的旋律让人不禁想象到许多美好的画面,最后在sfp突强即弱后pp中结束。第三乐章,在这一乐章使用了对位的手法,三次对位结束之后进入到了中段d小调的三连音弹奏,最后以pp结束。第四乐章是回旋曲式。开始主题在G大调,然后插入了一个F大调的第二主题,之后第一主题C大调再次出现。最后在颤音和八度下华丽结束。
海顿处于古典主义的早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他的奏鸣曲跟巴洛克时期一样有很多的装饰音,用来填补音乐的时值与美化旋律。他的一生顺顺利利,几乎没有坎坷与波折,生活富足。这使得他的曲子乐观向上,轻松明朗,充满朝气和有活力,让人感觉到光明、幽默感和民间音乐的接地气,缺乏矛盾性与戏剧性,并且有宫廷音乐的优雅感。他的奏鸣曲相比莫扎特和贝多芬来说比较规整,跟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很相似,所以弹奏的时候对手指的要求很高,既要突出乐曲的旋律线条,又要保持旋律的优美性。一是要注意贴键弹。二是要注意曲子的节奏、节拍和律动感,在把握好音乐的节奏和节拍之后,把音乐的律动感表现出来。三是要注意乐句的呼吸和断句,通过呼吸来处理乐句的强弱和层次。呼气、吸气、屏气和凝气来推出高潮或者变弱。我觉得弹奏他的曲子要有很强的仪式感,不能太随心所欲。
奏鸣曲在贝多芬时发展到了极致,推向了高潮,并且把主调音乐发展到了巅峰。他承接了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所以他的乐曲有一些浪漫主义的特征。他不仅继承了很多好的东西,又给奏鸣曲加入了时代特征、斗争性、革命性和哲学元素。他的一生坎坷,爱人、地位、疾病等多方面的原因使他的内心情感非常丰富,思想激进。所以他的音乐辉煌、充满了强烈的矛盾性和戏剧性,大起大落,强弱对比明显,变化莫测。他使得钢琴表现发挥到极致,表现出的作品极具夸张力并且对比非常明显,把时代精神,革命战争的胜利与否融入在乐曲之中。他的乐曲还有很多的华彩片段。所以弹奏他的作品时要注意手指要快、要灵活,并且在旋律进入高潮,需要很大的力量时,要充分运用手臂的力量和身体的力量,在旋律柔和的时候又要控制好手指,突出强弱的对比和大起大落的戏剧性。华彩片段完美的展现了浪漫主义的色彩,所以一定要加入自己的感情来进行演奏。
总的来说,从海顿到贝多芬,时代在发展,奏鸣曲亦在发展,无论从曲式、和声、演奏技法还是风格、情感都在越来越成熟。他们都是在奏鸣曲这个总体的框架之中,一直在发展,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与演奏方法。我们要根据他们各自的背景、风格和技法来演奏每首曲子,这样才会正确的表达出这首曲子所要表达和传递的情感。■
[1]朱敬修.音乐作品分析[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7.
[2]钱仁康,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5.
[3]张式谷,潘一飞.西方钢琴音乐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