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文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大学生作为实现我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其自我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后劲力量,影响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学生以自我目标规划为起点,严格地调节自身行为,做到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分配是一名大学生应有的能力。而据调查,我国大学生自我管理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其中“时间与行动管理”“情绪管理”有所欠缺[1],对已有的资源视而不见甚至于挥霍与浪费,放任自我。由此可见,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迫在眉睫。
(一)网络媒体的强烈冲击
网络媒体正推动着信息革命的深入,它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意识形态,为社会带来了巨大改变,而这些影响正体现在许多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手机控”、“游戏迷”、“低头族”、“网瘾少女”等名词进入我们的视线,沉迷于网络的大学生开始忽略当前的生活现状,甚至丧失了生活的热情与斗志,呈现出依赖于网络的丰富信息,却忽略了自身精神独立的“病态”现象。
(二)大学生心理的不成熟
大学生正处于从依赖于被管理、被要求的环境中走出来,刚步入一个较为自由的大学环境,有许多的选择权利与自主时间,在此阶段,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但在心智不够成熟与阅历不够丰富的条件下,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与行为,导致自我管理走向极端与消极,使自己偏离社会要求。
(一)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主张“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我国传统的人才模式主要以培养专业人才为主,而忽视了对其他领域知识的吸收与掌握。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为学生提供已被事先确定的课程安排,主要以必修课的形式呈现,课程内容与性质都体现出了较强的专业性与集中性。在这样的情形下,会出现以下弊端:第一,忽视学生的兴趣与个性发展,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与管理中;其次,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易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受到专业的局限;再次,在长期的单一专业影响下,学生容易产生心理疲劳,弱化自我管理动机,减少自我管理的行为。
“通识教育”是教育的一种,这种教育的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它为学生的自我管理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选择课程,主要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但在实行的过程中,建立完善的选课制度,从外部减少因基础的监督力度不够而造成的选修课程在设置、教学过程的混乱以及对学生自我管理的消极影响。
(二)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加强思想文化教育
思想意识形态是学生能否有效地自发进行自我管理的决定性力量。高校应积极通过采用多种活动的形式来促进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积极的心态,有利于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正确选择目标和发展道路等。例如,通过进行有关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榜样示范、专题讲座、社会实践等大规模的校级活动,以及开展相关的班级主题活动,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影响,促进其乐观态度的形成,从而加强自身建设与自我管理。
(三)建立完善的自我管理机制,强化集体管理,提高团队意识
通过引入集体机制,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学生迫于防止被群体排挤与讨厌的压力,从外部促进学生的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例如,构建宿舍卫生评比制度,通过进行宿舍风采的展示与评比,促进宿舍之间的特色交流以及个人才艺的展示;班级方面,提倡班长引导式管理模式,重视“班内责任依从”,实行“自助活动、自己负责、权责分明、领导监督”的管理机制[2]。在管理过程中,应由其注重“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理念,改变层层管理制,建立双向流动制、实行“自主”的自我管理机制。
(四)创设自由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自由的教育环境指一种能保证人人按照自己的独特理解速度、深度去从事学习的教学环境[3]。“自由的教育环境”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另一方面要求课程与教学设计的恰到好处。当学生个性能够得到发展时,能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与展现自我,带动学生不断向前发展,并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体现出自主性、创造性以及开放性的特点。
综上所述,促进大学生自我管理对于自身习惯的养成、未来的发展、学校良好风气的建设以及社会的进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需要学校、教师、家长、社会共同参与以促进学生提高认识、完善自我。
[1]陈乐.大学生自我管理对学业成就影响的调查研究——基于四所“985工程”大学的数据[J].山东高等教育,2016,4(02):59-74.
[2]范晓光.试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缺失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6:28-32.
[3]郭立.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缺失及对策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11):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