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贷视域下当代我国女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路径研究*

2018-01-26 15:57冯喜梅王海亮
山西青年 2018年6期
关键词:群体道德价值

冯喜梅 赵 晴 司 阳 王海亮

(河南师范大学,河南 新乡 453007)

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以及国家和社会对于思想文化道德建设的积极重视,从整体观之,我国大学生的道德状况呈现出一种健康发展的态势,但随着市场化、全球化、网络化的不断推进,当前大学生主体在道德领域的建设中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部分女大学生群体在面对行为选择时,所隐藏的道德行为失范和价值观的失调,实在令人堪忧。十九大报告强调,继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并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在此号召下,笔者认为,裸贷视域下正确看待当前我国女大学生道德危机,剖析原因并针对问题探讨解决路径是当务之急。

一、裸贷映射出我国部分女大学生的道德危机

(一)部分女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缺失

其一,自尊自爱美德意识的流失。所谓自尊自爱,即自我尊重、自我爱护,不允许别人的歧视与侮辱,即道德意义上的人格尊严是“公民基于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自身价值的自我认识,它来源于自身的本质属性并表现为自己的观念认识,更强调一种观念存在”。[1]而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曝光,女大学生裸贷现象渐趋进入人们的视野,裸贷行为主体出卖肉体、抛弃自尊的行为,对中华民族自尊自爱美德意识形成极大挑战。

其二,价值选择的趋利性增强。人们在从事各种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会对事物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及满足程度做出一定的判断,从而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形成价值选择。例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的当下,部分群体持有“金钱万能”与“一切向钱看”的立场和观点,映射至部分女大学生群体,则表现为盲目追求新款电子产品和时尚潮品。据相关媒体报道,部分女大学生因满足此类欲望不惜毁掉一生的幸福,拜金与享乐已然成为该类群体的致命之因。

其三,道德信仰危机渐趋凸显。在康德看来,道德信仰是一种人与道德融为一体的状态:“至道德的信仰则全然不同。盖在此处某某事象之必须发生,即我在一切方面必须与道德律相合之一事,乃绝对必然者。”[2]在传统社会中,囿于社会的封闭性,人们注重反思,道德规约作用明显;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通讯等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日益多样化、复杂化、感性化,随之而衍生的极端现象则表现在沉溺于物质欲望而无法自拔,个人的自尊与价值成为物质欲望的俘虏,部分群体的认知、情感与意志呈现“裸体”的不良态势。

(二)羞耻感的渐趋泯灭

所谓“羞耻”,即外在压力与内在自律于一身的,是道德主体基于一定的是非观、善恶观、荣辱观,在外界的压力下,出于珍惜、维护自身尊严而产生的求荣免辱的情感意识。然而,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的部分女大学生群体,在日渐猖獗的物质欲的漩涡里逐渐抛却人之为人的根本,这不仅是个人价值选择的问题,更是个人自律与羞耻感的缺失,是个人行为对于底线伦理道德要求的抗衡。

(三)虚荣心的日益膨胀

人们常说“爱慕虚荣”,何为虚荣?笔者认为,即过分追求表面的光彩,或者说是一种名不符实的行为,虚荣心则是个体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一种扭曲的心理状态,是个体为表现自己的荣誉,过度在乎他人的感受并渴望得到他人肯定的心理倾向。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个体的虚荣心在充满强烈竞争的社会背景下日益膨胀,表现在部分女大学生群体的行为中则有过分攀比、过度自我表现和炫耀的不良倾向,严重者出卖尊严,做出违法乱纪之事。笔者认为,该种行为对于行为主体来说是对个体自由、独立、自尊与灵魂幸福的摧残。

二、裸贷视域下当代我国女大学生道德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冲击

1.人的精神和价值的渐趋物化

市场经济是一种商品经济,奉行等价交换的原则,这一机制保证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了整个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商品经济所带来的利益追求远远超过对精神的向往,个人为满足自身对权力、金钱、奢侈品的渴望,尊严、良知、爱情等皆可充当物质交换的工具,精神被物质“奴役”,渐趋忽视对生命应有的关怀和终极价值追寻。

2.金钱至上的扭曲价值观的泛滥

在市场经济中,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保证货币持有者可以对商品的使用价值绝对享用,因此金钱便成为部分人衡量其人生意义的价值标杆,而形成扭曲的金钱观和错误的价值观。金钱至上价值观的泛滥不仅会使人丧失人之为人应有的尊严与价值追求,也会使人们在物质生活中迷失自我,造成现代人信仰的缺失。

3.享乐主义长驱直下

与金钱至上主义紧密联系的便是享乐主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取得显著成就,在极大丰富并提升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滋生了享乐主义的温床,其导致部分群体醉心于物质上的享受和肉体上的快乐,而忽视人应当具有的人文关怀与价值诉求。部分群体只追求物质享受而舍弃精神追求的价值取向,以致道德失范现象层出不穷,“裸贷”、“网络女主播”等现象便反映出人们为贪图一时的享乐,罔顾道德、法律与人性。

(二)部分高校道德教育不力

1.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与时代脱轨

信息时代要求人们必须对一切变化着的新事物保持高度的敏感性与反应力。而目前部分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课却仅仅依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理论是固定的,但时代却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在创新力不足的背景下,很多思想道德教育课便易脱离时代发展,重理论教授而忽视实际运用。针对当代女大学生裸贷这一现象,部分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课堂就未能及时做出反应,结果便是一幕幕悲剧的再现。

2.性道德教育课程缺失

受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影响,很多家长和老师羞于向孩子谈论“性”话题,因此很多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应有的性知识。到了大学,学生的身心已经步入成人的序列,其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变化日益凸显,性道德教育课程的开设刻不容缓。然而在很多高校,性教育课程仍旧缺失,学生主要通过网络接触与性有关的知识。但是,缺乏老师关于性知识系统的讲解以及对性道德的教育,必定会造成某些社会问题。例如对性认识的不足会让学生在遭到性侵害时,不知及时保护自己,正如发生的女大学生裸贷案,反映出学生未认识到性是一个私密领域,对性缺乏安全保护意识。

三、裸贷视域下当代我国女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建构路径

笔者认为,当下所衍生的女大学生道德问题与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是一对矛盾,如何缓解该矛盾,不仅要从大学生自身入手,而且也应重视学校道德教育。若使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自觉追求一种道德生活,脱离物质欲的漩涡,必须针对引发女大学生道德问题的具体因素出发,提出有效的拯救方法和引导路径。

按照当前十九大报告所说“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笔者认为,“不平衡”体现在思想方面,即表现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不平衡。正如马尔库塞在《现代工业社会的攻击性》中所说:“真正意义的发展是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向度。如果人们沉醉于商品消费中,并以此作为自由和幸福的体验的话,那么这种发展只能是异化的发展。”[3]映射至社会经验不足的大学生群体,则表现为思想道德领域与物质欲的冲突。因此笔者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增设新的符合现代生活要求的女性道德教育内容是必要的。

(一)增设生命教育内容

所谓生命教育,即以构建积极乐观的生命价值观为主旨。现代部分大学生因缺乏对生命的准确认知,易养成无自我认同感、无价值存在感等心理倾向,若将该类心理发展至极端,便会诱发轻生、暴力、自损等有害于行为主体自身或是他人的行为。部分女大学生的裸贷便折射出其对自身生命存在意义认识不足的问题,因此如何构建美好的生命观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生命教育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生命的起源认识生命的存在价值,即我们作为一个生命存在体,既有把握生命的权利,也有使生命释放价值的义务,应使学生认知生命存在的价值以敬畏生命,诠释生命的意义;另一方面是从对待生命的态度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向善,面对荣辱,不骄不躁、不卑不亢,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维护尊严,诠释生命的意义。

(二)增加幸福教育内容

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们,认为幸福的追求在于关注什么生活是令人满意的生活,而非仅满足当前利益之所在,也即“对幸福的追问就是对‘值得过的生活’的追问,是对应该如何生活的追问。”[4]笔者认为,增加幸福教育内容,旨在帮助现代大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摒弃好逸恶劳的不良心态,以形成健全人格。一方面可以根据个体的不同需要,引导支持大学生个人正确理想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历史典故及楷模示范帮助大学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而非以懒惰心理、侥幸心理、投机取巧心理获得劳动成果。

(三)增加性道德教育内容

性道德教育是性教育中的一部分,对于大部分群体来说,性教育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但笔者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因为思想观念的禁锢而产生对于性教育的回避,才使现代部分大学生因为缺乏性教育的相关知识,做出有害于自己或者他人的行为。与此同时,在自主获取性道德知识的过程中,各种不良网络视频的推送易对使用者的价值观念形成冲突和挑战。从该层面上来看,一方面应合理补充性道德教育的相关知识,纠正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念;另一方面强化自尊自爱美德意识教育,也可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专栏推送,警示大学生提高性道德观念、树立科学的性道德意识。

四、结语

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时常、愈反复加以思维,它们就给人心灌注了时时在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5]笔者认为,对于我国女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状况,应持一种中立态度,但对于现存的问题,则应积极寻求路径予以缓和,道德的保护伞仍需要打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遵循道德规范,社会、高校及个人应相配合共同促进道德爬坡而非道德滑坡。

[1]刘娟.人格尊严的内涵剖析—基于伦理学和法学的双重视域[J].江西社会科学,2014(2):194.

[2][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

[3][美]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万俊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4]刘时工.伦理学中的幸福问题——以亚里士多德为中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0(5).

[5]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人民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群体道德价值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