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 天
(内蒙古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文明进程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我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与资本主义社会相比,社会主义社会的内涵以及形式更为多样,这种社会制度主要以促进社会生产力以及科学文化的发展为立足点和根本任务,真正实现人们在精神以及物质上的富裕和繁荣,不断地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生活水平。但是,这一点并不代表社会主义社会没有任何的缺点以及矛盾,从更加宏观的角度上来看,与其他任何一种社会制度一样,社会主义社会也充满着许多不同的矛盾,其是一把双刃剑,既存在美好的一面,也有许多的不足。马克思、恩格斯在对社会制度进行分析以及研究时没有真正地提出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关的具体内涵,但是却预测了这种社会制度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在道德精神上的具体表现,两大著名的社会主义研究学者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之间还存在许多的历史材料矛盾。
俄国在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之后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其中列宁认为矛盾与对抗存在一定的区分,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社会的对抗不存在,但是矛盾却十分地明显。另外斯大林在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过程之中并没有站在更加宏观的角度了解矛盾与对抗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区别,直接混淆了矛盾与对抗之间的本质区别,同时否认社会主义社会之中存在各类矛盾,他认为社会主义不存在任何矛盾,只要能实现社会主义就能解决一切矛盾。
作为我国的第一代领袖,毛泽东结合新的历史环境以及历史条件,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以及三大改造经验的深入分析以及总结,结合我国在经济建设过程之中的实质情况,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及探索,毛泽东所提出的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思想以及社会主义矛盾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矛盾
其实不管是社会主义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在任何一个时期之中都存在诸多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确有许多美好的地方,但是也难以避免存在诸多的不足及矛盾,因此要想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在实践发展的过程之中必须要对这些矛盾以及不美好的地方进行有效的改造,把坏的东西改造为好的东西。不可否认,毛泽东所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观揭示了该时期之中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之中所存在的不足,同时这类不足带有较为明显的唯物辩证主义色彩。毛泽东称即使是共产主义社会也难以避免存在许多的社会矛盾,如果全世界的帝国主义都被消灭,也会存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同时即使阶级被消灭也会存在落后与先进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对于阶级斗争来说,社会制度也无法改变现实情况[1]。
(二)存在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
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的政治局势较为动荡,国内外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以及全新的矛盾,其中主要包括学生罢课以及工人罢工,另外还有许多地方出现了农民退社的情况。在三大改造之后,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之所以会出现学生罢课、工人罢工以及农民退社的情况,主要在于新时期的社会矛盾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毛泽东在对这一类矛盾变化进行分析以及研究的过程之中以对立统一学说作为重要的思想指导,对当时社会政治局势的实质情况进行系统而又全方位的科学论述。毛泽东认为,前期社会主义改造有两大重要的矛盾,第一是敌我矛盾,第二是人民内部的矛盾,这两大矛盾的性质完全不同,因此需要采取不同的手段以及方法促进问题的解决。作为国家政治生活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核心,社会主义不仅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为立足点,还需要结合深化改革的实质要求,通过对社会主义社会建立要求的数据分析来正确地处理不同性质以及不同类型的矛盾。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小康社会已经全面建成,但是在促进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解决的过程之中,我国还需要积极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保障不同类型矛盾的有效解决。
(三)科学概括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毛泽东站在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对社会主义社会中所存在的各类矛盾进行科学的阐述,并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体系之中的相关内参以及具体内容,在1957年的1月份,毛主席明确强调,斯大林在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之中并没有结合社会主义制度来进行建立,也没有要求有效地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使得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仍然十分明显。
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只有真正地解决这两大矛盾才能够有效地走向社会主义道路,但是他并没有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内涵进行明确。笔者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既存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原因,同时还涉及许多的学术问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毛泽东能够以一种勇敢无畏的无产阶级理论家的气魄对社会主义社会在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类社会基本矛盾以及主要矛盾进行分析,有效地突破斯大林教条主义的限制以及束缚。另外毛泽东以历史的、辩证的分析法为依据,站在唯物主义的角度,积极地阐述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这一点能够有效地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的快速发展以及建成。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直以来,我国积极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在新中国建立之后,我国存在许多的历史遗留问题,要想真正地实现国富民强,首先需要有效地突破我国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过程之中的各类生产力问题,通过促进生产力的提升以及加强科学文化建设来实现我国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工业以及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国防的快速发展。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过程实质上是四个现代化的建设过程。
四个现代化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实际国情,同时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之中经历的一个较为完善的发展历程,毛泽东结合党中央在政治工作经济工作建设过程之中的实质情况第一次提出了国家工业化,同时在1953年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也明确强调了党在过渡阶段的总体任务以及总体路线,他认为在十年以及十五年之后,国家必须要完成社会主义的基本改造,真正实现工商业以及农业的快速发展。
在1954年,毛泽东结合国家经济建设的具体水平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完善的本质要求提出了两化,两化主要是指社会主义工业化以及农业社会主义化。在1954年的6月份,毛泽东提出,要想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推动社会主义化以及机械化,首先需要完成现有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社会主义工业化以及国家工业化的基础之上,毛泽东提出了现代科学文化同时直接将现代工业取代社会主义工业化,将现代农业取代农业社会主义化以及机械化。毛泽东认为国家专制并非是指政治上的独断以及专一,而是以保卫全体人民进行和平劳动为立足点和核心,真正地提高我国的社会主义水平,实现现代农业、现代工业以及现代科学文化的共同发展和建立,保证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以及合理性。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毛泽东提出了四化,将工业现代化取代现代工业,农业现代化取代现代农业,科学文化现代化取代现代科学文化,并增加了国防现代化。毛主席认为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之中必须要实现四个现代化之间的有效结合,积极地落实国防现代化,并在科学文化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以及工业现代化的基础之上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以及共同进步。
在1960年,毛泽东与尼泊尔安首相谈话的过程之中又重申了这一说法,他认为在建设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科学文化以及现代化国防的过程中,国家需要立足于经济建设以及现代化建设的实质要求,积极地提高科学现代化水平。
另外在1963年,周恩来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中直接将科学技术现代化取代现代化的科学文化,因为当时我国的科学基础相对较为薄弱,只有真正地促进科学水平的有效提升,才能够真正地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
在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过程之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中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存在较多的区别,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包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同时还涉及许多的历史遗留问题以及意识形态的残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现有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为立足点和核心,通过理论体系的建立来为社会主义艺术、哲学、道德、法律、政治以及宗教服务。在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过程之中,除了需要积极地正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身的矛盾之外,还需要解决意识形态残余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不可否认,这一类矛盾与工人阶级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存在紧密的联系,两大矛盾都属于思想以及认识领域之中的矛盾,只要通过自由探讨以及自我批评才能够有效地促进意识形态问题的解决,因此毛泽东结合意识形态之中的各类矛盾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政策。
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过程之中,毛泽东认为要想更好地突破资产阶级思想的斗争以及束缚,首先需要意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差距以及不同之处,加强对思想斗争的理解以及认识,有效避免思想斗争所带来的各类负面影响,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正确建立,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反映社会主义观的本质内涵,为推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以及价值。
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指导,毛泽东思想之中所涉及的社会主要矛盾思想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有着关键的作用和价值,在任何时期,我国都需要以毛泽东思想为立足点和核心,正视社会主义之中的主要矛盾,积极地加强社会主义建设。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人民出版社,2001.
[3]王广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体系探析[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0(03).
[4]徐铭青.科学的社会发展动力观[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
[5]张海燕.延安理论工作者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探讨[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02).
[6]王春辉.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动力学说初探[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