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清朝东北地区的封禁

2018-01-26 15:57田文智
山西青年 2018年6期
关键词:旗人沙俄汉人

田文智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

1636年皇太极去汗号,称皇帝,改国号为“大清”,此前一年废诸申(女真)旧号,定族名为“满洲”。同年大举进关,欲问鼎中原。但由于明军死守宁远、锦州、山海关,直到1640年,皇太极几次入关都是大掠而还,始终不得其地。隔年,清军相继取得松山、锦州大捷,1643年又取得了突破性的胜利,攻下宁远,逼近山海关。1643年8月,皇太极病死,其第九子福临登基,改元顺治。次年统治中国276年的明王朝灭亡,清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东北地区作为满族的发源地,清廷在此实行了有别于中原的封禁政策,本文将进行探讨。

顺治在其统治的第十年(1653)颁布《辽东招民授官条例》,开“辽东招民开垦例”,鼓励汉人移民出关。但在顺治年间完成盛京边墙的修筑后,在顺治十八年(1661)谕兵部:“盛京边外居住庄村,俱著移居边内”,这可视作黑龙江、吉林实行封禁的开端。至乾隆四十一(1776)年,东北地区被全面封禁。

第一节:封禁的原因

所谓封禁就是禁止关内汉族劳动人民特别是农民出山海关到东北谋生,隔离国内民族的需要。清政府这样做其原因总结起来包括两方面,即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

从政治上看,首先,东北地区被清朝统治者视为“国朝根本重地”,满洲贵族子弟应不忘祖宗的满洲风俗,避免汉化。其次,保全发源之地,不被以汉人为首的外族人所占据,并戒备反抗的因素随汉人流向东北。清廷君臣对祖宗之地的安危,十分看重,一旦中原有事,可以退守东北,不蹈元人覆辙。再次,封禁东北以保护清朝统治者的尊严,维持“龙兴之地”的神秘感。最后,由于沙俄的侵犯与布尔尼反叛,使清廷明白了增加东北军事力量的紧迫性,封禁东北,将此地建成八旗兵源基地,打围演武,可抵御外侵。

从经济上看原因有二,一为清朝统治者为旗人考虑,避免旗民纠纷,有意将东北地区的土地作为旗人的后备资源,不许外人耕种。旗人的生产方式主要是游牧、渔猎,相比之下较汉人的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很多,通过各种方式其土地渐渐转入汉人之手,导致部分旗人生计艰难。为了保护旗人,它把“内地民人有来黑龙江贸易者”、“携眷居住,种地谋生”的民人以及“屯丁之放出为民者”统统驱逐出境。

一为维护国有土地,独占东北的特产而实行封禁政策。著名学者费正清认为:“清朝政府之所以极力要保持吉林和黑龙江旗人和部落的特点,其中动机之一就是想要保护清廷对人参、貂皮、珠宝和黄金的垄断。”东北地区拥有广袤富饶的土地,丰富多样的物产,如人参、鹿茸等,不但满足了皇室对这些名贵特产的需求,而且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所以拥有特产的地区都被清朝统治者控制,禁止私自开采。

第二节:封禁的后果

为了维护满族贵族利益而实行的封禁,必然有很多弊端,直接造成了东北严重落后于关内。经历明清战争打击的东北地区,农业经济遭到严重毁坏,生产力水平低下,百废待兴,急需恢复和发展生产,而清政府推行的封禁政策却阻碍了经济的恢复。正是满洲贵族视东北为满人独占的狭隘部族心理,与汉人严格保持距离,禁止汉人进入东北,才使得东北人丁增速放缓,农业得不到振兴,土地荒芜。

同中原地区相比,东北经济水平本就落后,而封禁政策又拉大了两者之间的差距。有人评价这种影响“膏腴万顷,荒而不治,曾无过而问之者,盖亦势使之然也”。在封禁政策的束缚下,迟滞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进步,加重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后性,八旗子弟的生计也陷入了困境。由于东北的与世隔绝,先进的思想、先进的文化、先进的技术都无法进入,长期处于愚昧之中,阻碍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推迟了东北地区的近代化进程。

清朝统治者实行封禁的初衷是想在维护利益的基础上继续把东北规划为军事战略要地,辐射全国,但是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必然导致边疆的空虚,防御的薄弱,给沙俄乘虚而入侵占黑龙江左岸创造了条件,造成东北大片国土的损失。沙俄染指黑龙江流域始于17世纪中期,但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中俄东段边境曾得到较长时间的稳定。因为清廷的封禁政策,迁居东北地区的汉人数量受限,奉天靠近关内情况稍好,但黑龙江和吉林汉人数量不多,边境地区更是人烟稀少。1847年9月,沙皇尼古拉一世起用穆拉维约夫担任东西伯利亚总督,这标志着沙俄企图并吞黑龙江,争夺东方“出海口”其称霸远东的侵略计划进入了实施阶段。沙俄先对黑龙江流域实行侦察,发现当地人烟稀少,即使有少数居民也居无定所,于是实行武装移民,以填补此一真空地带,强行占据了黑龙江的土地,边疆危机愈发严重。1860年,当时的黑龙江将军上奏清廷,请求开禁放垦,鼓励移民,得到批准。

近年来有些学者认为由于清朝实行了二百多年的封禁,迟滞了对东北这片肥沃土地的开发与利用,客观上保护了长白山,保护了野生动物、山林植被,保护了东北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但是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脱离了当时历史实际的,这是把有利于社会进步的、适当的和必要的经济开发与自然资源的保护对立起来的幼稚观点。如果因为疏于管理、封闭东北,而使这片土地落入它国之手,那么环境保护的意义何在。

[1]佟冬.中国东北史[M].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

[2]董万伦.东北史纲要[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旗人沙俄汉人
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沙俄势力研究
满族八旗被革命
清代东北驻防官兵装备与操演枪械状况考
秦人称谓小议
晚清东北旗人的婚姻与死亡风险关系探析
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对三姓地区赫哲族的安边政策
中俄伊犁交涉清廷成功原因探析
民族整合与文化认同:努尔哈赤汉人“恩养”政策
佛教传入辽朝原因及来源探析
试析清朝入关前统治者对汉人态度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