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体”裁“衣”,在阅读课中教写作技巧
——三年级起步作文初探

2018-01-26 23:46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8年16期
关键词:树懒开花题目

□ 杨 烨

小学三年级正是学生学习作文的起步阶段。刚开始的几次作文,大部分学生写出的语句总是颠三倒四,缺少连贯性,不仅错别字连篇,连标点符号也不会运用,内容更是寥寥数语,嚼而无味。为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就“如何抓住契机,进行起步作文指导”具体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与尝试。

一、立足主题,文本联系生活

人教版教材,每一组课文都有一个主题,而且每一单元的习作也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所以在教学中应利用教材,把握主题,引导学生借课文里的内容打开视野和思路,发现自己生活中的乐趣和情趣。

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课余生活。在上《金色的草地》一课时,笔者问学生:“文中的谢廖沙和哥哥常常在长满蒲公英的草地上玩耍,你也有和伙伴经常玩耍的地方吗?”这样一问,他们立刻打开了话匣子,“竹林探险”“水库游泳”“公园赛车”“小区遛狗”等等经历都从脑海中蹦了出来。又如上《秋天的雨》一课时,笔者让学生找找在这一课中哪些景象是秋天特有的,课后组织学生开展“寻找秋天”的活动,让学生在文本的引领下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观察大自然,之后就能有感而发,习作效果颇佳。

这样,学生在体会课文、描摹事物的同时,能够把教材和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知道万物皆可入文,化解了文本与生活脱节的矛盾。

二、关照文题,掌握拟题技巧

课文的题目就如“窗户”“眼睛”,所谓“题好一半文”就说明了题目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的题目都是作者(或者编者)精心拟定的。这些课题都选用精练的语言,有的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明确事件的重要线索,有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的彰显文本的语言风格……在教学生写作时,如何让他们根据作文要求、文章内容、中心思想来拟定一个恰到好处的题目呢?无需大费周章、旁征博引,在平时对教材题目的解析中指导学生拟题,是信手拈来的事情。

如笔者在上完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目录中这六个单元的题目,让他们说说作者(编者)拟题的方法。一开始大部分学生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于是,笔者把题目归类后一一呈现。

第一组:《爬天都峰》《玩出了名堂》《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找骆驼》。笔者问学生这一组题目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慢慢发现:①这些题目都是全文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②题目里面都藏着动词:爬、玩、拜、开、找。这些动词都是关键词。③题目以动词作为关键词的往往是记事的文章。

第二组:《金色的草地》《秋天的雨》《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呈现这一组题目后,因为有前一组的学习借鉴,学生很快发现:①题目的构成都是怎么样的什么(修饰词+中心词)。②一般都是些写人、状物、写景类的文章。③前面的修饰词往往是全文所要表现的特点。

第三组:《灰雀》《小摄影师》《风筝》《花钟》《蜜蜂》《赵州桥》。学生分析比较后得出:①这些题目都是用一个名词作为题目。②作为题目的词语是整篇文章的线索。③有些是写物的文章,有些是写事的文章。

比较归纳完毕后,笔者挑选出几篇拟题有欠缺的学生作文进行范读,让学生集体交流并拟出更为恰当的题目。在之后的习作中,大部分学生的作文题目更贴近主题了,也更新颖多变了。

三、把握结构,学习谋篇布局

一篇好的文章,结构非常重要。好文章必须全篇组织得法,前前后后联系紧密,层次分明。刚从二年级迈入三年级的学生,一开始写作根本没有篇章结构的意识,大部分只会写一段式的流水账。所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一些结构典型的课文,笔者会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层次脉络,学习文章结构方式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如上完《秋天的雨》一课后,笔者问学生:“作者写秋天的景色,是抓住了哪个事物来写?”(秋雨)“这个中心点又发散成了哪几个小点呢?”(秋雨有五彩缤纷的颜料;秋雨藏着好闻的气味;秋雨吹起了小喇叭)引导学生概括后,笔者告诉他们,写一个季节的景色,我们可以用“抓住一个大点,再发散成几个小点”的形式来写,这个大点可以是一个地方、一次行动、一种现象等等。双休日请他们抓住一个点去找一找秋天,学习用文中的方法写一写秋天。学生在这样的引领下找准了写作的方向,纷纷尝试:《秋天的脚步》——来到田野;来到果园;来到晒场;来到我家。《秋天的田野》——金色的海洋;丰收的忙碌;孩子的乐园。《秋天的风》——吹走了炎热;吹黄了叶子;吹熟了果子;吹跑了动物。《秋天的校园》——五彩的秋衣;飘香的桂花;热闹的操场……

笔者惊喜地发现,学生在写这些文章时已能轻松地学着分段,每一段又能抓住一个特点来展开描写,“谋篇布局”的概念已在他们心中萌芽。

四、抓特殊句,指导写作运用

这里讲到的特殊句,主要指课文中的中心句、过渡句、照应句等几种特殊而又常见的句型。中心句有统领全文或总结全文的作用。过渡句是联系上下文、由一自然段过渡到另一自然段的句子。前后照应的句子可以使文章结构严谨,前后连贯,浑然一体。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寻找和认识这些特殊句的同时,要让他们了解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和好处,并学着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的中心句“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在指导学生写《我的家乡》时,笔者有意识地要求他们运用这类句子,学生就写出“我的家乡诸暨是个景美、物美、人更美的地方”“我爱家乡的五泄,更爱家乡诸暨”等中心句。在上《赵州桥》一课时,笔者教学过渡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之后,指导学生写单元习作《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不少学生就能运用“端午节之所以有这样的习俗,来自于美丽的传说”“中秋节不但要吃传统美食,还少不了赏月活动”等过渡句。

教师如能反复进行这样的写作指导,做到“有的放矢”,学生就能快速有效地掌握写作技巧,不再觉得作文难写了,渐渐地,写作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五、比较辨析,提高用词能力

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笔者发现教师对写作的指导缺乏有效的方法,很多教师在讲评作文时,总是对学生说:你要写得具体一点儿,细节描写不够,要抓住特点来写……教师所教的这些方法都太大、太空、太虚,没有具体所指,对学生来说,讲了等于白讲。笔者认为,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抓住典型句式或段落进行比较辨析是一种有效的手段,能让学生在遣词造句上有明确的参考和方向。

如《花钟》一课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凌晨四点,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光花在七点左课堂上笔者呈现了修改后的片段:“凌晨四点,牵牛花开花了;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开花了;七点,睡莲开花了;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万寿菊开花了;傍晚六点,烟草花开花了;月光花在七点左右开花了;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了;昙花却在九点开花……”笔者问学生:“有个小朋友想把这段话改成这样,你们觉得这样一改好不好?”学生在比较后纷纷表示原文的表达更好,读起来更有味道。笔者再让他们找找原因,学生很快就能着眼于词语运用的表达效果,表示因为原文中用了不同的词语来说明“开花”的意思,而后面那段话重复运用“开花”一词,毫无变化,显得干巴巴。笔者再让他们深入地具体感知每一个表达开花的词语,说说感受到了什么。学生纷纷发言:“‘吹起小喇叭’写出了喇叭花的样子,而且读起来好像还能听到音乐一样。”“‘绽开笑脸’让我感觉蔷薇花开得很旺盛,很灿烂。”“‘梦中醒来’说明睡莲不是一下子开的,是慢慢开放的。”“‘欣然怒放’说明万寿菊开得很快,很快乐的样子。”“‘含笑一现’是说昙花开花的时间很短,很快就谢了。”笔者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你们看,作家用了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开花的意思,不但使语句优美,而且写出了不同的花开花的特点,所以我们在写作文时也应该注意用词用语的准确性,要避免重复。”

之后,在集体讲评作文时,遇到用词有重复的地方,学生就能立刻指出来,并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很明显,学生写作时在遣词造句上更用心了,他们会有意识地修改词句来使表达更恰当,语言更优美。

六、借鉴文本,医治写作通病

三年级的学生刚开始写作文,都有一个难以避免的通病,那就是爱记流水账。流水账,指的是叙述或描写时,把大事小事全都记下来,使得文章的内容没有重点,主题不够突出。整篇文章看似篇幅不短,字迹清晰,可读下来平淡无味,十分啰唆。如何帮助学生治愈这一通病呢?在平时的课堂中,找到合适的契机就要“开刀”。

如上《爬天都峰》这篇课文时,笔者问学生:“你们出去玩,心里最迫切的想法是什么?”(早点到达目的地)“这篇文章的作者也是这样的,我们来读读它的开头。”学生一起读。笔者又说:“这个小作者一点不磨蹭,目的相当明确,一个废字没有就到天都峰了,就像只机灵的小猴子。可我们班猴子太少了,却有很多树懒。知道树懒有什么特点吗?”有学生立刻说:“树懒的动作超级慢,常常耽误干正事。”几个“树懒”学生的作文一读完,就有学生在下面叫了:“哈哈,等郑茜尹到米果果乐园,那里一定已经关门了。”“刘艺涵肯定只在五泄的大门口溜了一圈。”笔者进一步追问:“知道为什么叫他们树懒了吗?”有位学生进行了总结性发言:“他们前面都写了一大堆无关紧要的事——先起床,再刷牙,洗脸,洗完脸等妈妈去开车,上了车又跟妹妹说说笑笑,等到了目的地文章却收尾了。就像树懒要等半天才能开始干正事。”笔者顺势引导:“写事的文章,在写正事之前要用快镜头,一笔带过,等到写正事就得改用慢镜头了。就像这篇文章是从哪里开始用慢镜头的?”学生此时已心领神会:“爬山的过程。”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对“记流水账”这一毛病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平时写作时便能做到心中有数,直奔主题。即使再犯这样的毛病,笔者只要一点出,他们也能立刻明白,快速修改。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应该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寻找契机,有效地利用文本,进行作文指导,实实在在地教学生“听得懂、记得牢、用得上”的写作方法,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蒋军晶.让孩子学会写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2]蒋军晶.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3]虞大明.走过10年——我的语文教学求索之路[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树懒开花题目
树懒有多“懒”
有只树懒不上树
学会思考,尊重每一道题目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一棵开花的树》
雨开花
树懒到底有多懒
从树懒到飞镖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