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璐
(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李全(1190-1231)金国潍州北海人,在历史上主要活动于13世纪前中期的山东淮海地区。时值宋、金、元鼎革之际,而山东、淮海地区也是争夺经营的重要地域之一。李全最初是金末反金起义军——红袄军的领导者之一。嘉定十一年(1218)李全归附南宋,与先前投归南宋的石珪、沈铎、季等通称“忠义军”,成为南宋忠义军的重要将领之一。李全活跃于南宋与金国、蒙古激烈争夺的山东地区,在投宋初期李全积极抗金,颇有战功。南宋借助忠义军,南宋几乎收复了山东地区。后来忠义军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南宋措置失当等原因,不能为宋廷所制。这些忠义军将领或投金,或降蒙。李全最后反宋投蒙,最后死于攻宋的扬州之战中。纵观李全的一生可谓极具传奇色彩,李全及其领导的红袄军、忠义军对当时三个政权的政治、军事、外交等都有重要影响。因此,引发众多学者研究兴趣和意义,也取得丰硕的成果。一些学者如姜锡东、彭峰等在相关研究中也有一定梳理,但学界就专门研究的李全成果仍有梳理的空间。
史籍中有关于李全记载主要有《宋史·李全传》,记载了李全一生的历史轨迹。《宋史·李全传》①的记载是最为详细全面的正史资料,是我们研究李全最为重要、可靠的资料。在《宋史》中与李全相关的历史人物的传记中,我们也能找到有关于李全的记载如《宋史·贾涉传》、《宋史·赵善湘传》《宋史·赵范附传》、《赵葵传》、《乔行简传》等。此外,《金史》、《元史》也有较多关于李全的记载。如《金史·仆散安贞传》、《金史·时青传》、《金史·纥石烈牙吾塔传》、《元史·石珪传》、《元史·孛鲁附传》等。《齐东野语》卷九《李全》中也用大量笔墨记载了李全的传奇一生,其中虽有与正史记载不合之处,但也记录了许多正史未载的内容,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与李全相关的史料还散见于其他史籍之中,如:毕沅的《续资治通鉴》、《宋会要辑稿》、《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遗山先生文集》等等。
有关李全的史料,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是学者彭峰于2016年发表的《从世俗之言到国史之论:试论〈宋史·李全传〉》,作者对研究李全最重要的史料——《宋史·李全传》编纂的史料来源做了深入的探讨,认为其大部分是依据刘子澄的《淮东补史》一书而成。周密的《齐东野语》中记载的三千余言,是补充《淮东补史》的内容,因其成书早于《宋史》近五十年,应是《宋史·李全传》的材料来源,作者在文中做了十分详实细致的考证,并且对的相关材料进行了检证。②
有关李全的专门著作现在尚缺。大多数有关李全的研究都做为一些著作中的重要内容,尤其是研究13世纪金、南宋、蒙古元历史的著作中,或多或少都要涉及到关于李全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李天鸣先生的《宋元战史》③,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十分详实的记录了李全及其所领导的红袄军、忠义军等历史轨迹。史料的引用梳理十分全面详实,是了解李全及其所处大历史时代背景的必读之作,也是研究李全的大成之作。还有黄宽重先生的《南宋地方武力:地方军与民间自卫武力的探讨》和何忠礼所著的《南宋全史》(二)中在论及“宁宗朝的政治与军事”时,都以南宋的视角对红袄军、忠义军以及李全的历史活动作梳理和分析,清晰的展现出李全的历史选择与南宋政府的决策应对之间的影响。④
对于李全人物的评价一直是学者们关注和讨论的重点问题。一方面,由于李全一生极具传奇色彩,先后游离于金、南宋、蒙元三个政权之间,叛服不定。另一方面,李全既是金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又是南宋抗金忠义军的重要将领且立有大功,最后又投蒙攻宋。李全在多重身份下,都有所建树,对当时历史发展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学术界就李全的评价问题曾有过争论,最早是赵俪生先生1954年发表于《文史哲》的《宋金元之际山东、淮海地区中的红袄忠义军》一文,文中赵先生认为李全的“祖国(南宋)立场在后期站立不稳”,但他的确是为南宋做过贡献。从总体上看,李全及其率领的忠义军是忠义的。⑤1955年,李春圃和何林陶在《关于李全的评价问题》一文中就对李全的评价提出了不同看法。他们部分地赞同了赵先生看法,认为李全早期的活动是“忠义的”。但在投宋后期李全的“阶级地位”已经发生了变化,对于李全的评价应当以投蒙为界,进一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去评价。对李全投降蒙古的主要归咎于南宋政府,李全也是“虚与委蛇”的观点,进行了批判。他们认为投蒙是李全未服从民族利益的做法,投蒙后,“李全实际上已经成为了蒙古统治集团中的一员”,批判了李全攻宋是“错误行动”的说法。⑥究其以上两种观点,都是从南宋政府的角度考察李全的历史活动,更多的以是否符合南宋朝廷和汉民族的利益为考量标准。
到20世纪90年代,屈小强从红袄军领袖的角度评价李全,李全作为红袄军的领袖,始终坚持以推翻金朝为目标。由于他过于看重本阶级集团的利益而不择手段,甚至不顾民族大义。屈先生认为李全的一生是个悲剧,李全的失败是旧式农民战争固有的问题,也是复杂的宋金元三大势力角逐下的结果。⑦2013年,孟祥才在《利益考量下的悲剧——评李全、杨妙真》一文中认为李全由抗金拒元的民族英雄,变为叛宋投元的民族败类,最后背负骂名被列入叛臣传。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李全在个人利益考量和选择下导致的悲剧。
总之,李全是一个复杂又典型的历史人物是学术界的共识。在当时复杂历史环境下,李全的处境与遭遇并非个例,与之命运类似的其他忠义军将领有很多。如:石珪、国安用、时青等都面临与之相似的历史环境和命运选择。因此李全就是当时红袄军及后来忠义军将领们,在大历史环境下命运选择的一个代表。正是李全命运的传奇色彩,影响了其后的文学创作如《牡丹亭》、《水浒传》等,对李全人物的研究还扩展到文学领域,主要以张同胜先生的《宋江与李全》、和朱莉丽的《李全形象及其在〈牡丹亭〉中的作用》为代表。
关于李全研究的另一个热点,也是不能避开的重点,就是李全一生中的叛服不定的原因分析。这个问题涉及到对于整个13世纪前中期,宋、金、元三个政权在山东、淮海地区的激烈争夺,也包括三国在内政、外交、军事等宏观政策在解决、应对具体地区问题过程中产生的影响与调整,是我们评估这些政策的一个很好标准;更能从中看到大的历史趋势下,李全为代表的这一群体的命运选择和生存状况;同时还涉及到女真人、蒙古人、汉人的矛盾以及当时民众心态。学界的多数研究成果大都有对李全乱亡研究,并提出了基于许多不同视角的观点。其中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在李全投宋后,不顾民族大义,再次叛宋攻蒙的原因。如《宋金元之际山东、淮海地区中的红袄忠义军》和《关于李全的评价问题》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李全的叛宋投蒙,主要有:1.南宋政府对忠义军本身的政策存在问题,只是利用忠义军从中取利;2.派出的制置使措置失当;3.李全自身的腐化,及其兄李福的错误行动。
到2010年后又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李全的乱亡。如2012年,俞晖、俞兆鹏在《南宋统治者处置李全问题的错误及其原因》一文中从南宋政权对李全问题的措置失当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探究。2013年,孟祥才在《利益考量下的悲剧——评李全、杨妙真》文中认为,李全的命运选择是再当时社会历史大背景下,基于自身利益考量和选择的结果。黄宽重先生发表在《暨南学报》的《贾涉事功述评——以南宋中期淮东的防务为中心》。还有2013年熊燕军《南宋中晚期江淮战区的空间调整与李全之乱》一文是从南宋政府军区调整的角度分析了李全问题之所以能够存在、坐大的原因就是南宋战区调整为其留下了的真空,南宋政府力不能及。2013年,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李全乱亡事件再研究》则从更加全面的军事角度和忠义军内部人员分化,引用梳理了大量材料,总结分析了李全乱亡事件的原因。
正是由于李全的复杂性和典型性,与之相关的研究也是学者们研究的重要方向。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
李全既是红袄军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又是忠义军的重要将领。而且他所领导的红袄军、忠义军都在当时历史环境下极具代表性,而且对当时宋、金、元军事、政治、外交等都有着重要影响。主要研究成果有:2012年,赵文坦《关于金末山东淮海红袄军的若干问题》、姜锡东先生的《宋金蒙之际山东杨、李系红袄军领导人及其分化考论》一文,是红袄军研究的集大成者,严密的考论了杨、李两系红袄军主要领导人60余人,及其他们的叛服向背。⑧为后人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还有李迎春的硕士论文《金元鼎革之际汉人武装研究》、刘浦江《金代土地问题的一个侧面——女真人与汉人的土地争端》等文章。
李全的妻子杨妙真,也是极富传奇色彩,并对当时历史有着一定影响的重要人物,对于她的研究主要是姜锡东先生2013年发表的《关于杨妙真的称呼、生卒年和“行省”职务问题》和2015年发表的《杨妙真新论——研究现状、基本事迹和评价问题》,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的学者也将李全与杨妙真放在一起进行研究,如前面提到的孟祥才先生的《利益考量下的悲剧——评李全、杨妙真》等文章。
总之,对于李全的研究,学界已经取得相当的成果,而且对李全等忠义军、红袄军群体的研究也已经进行的相当深入。但限于史料不足等原因,就李全等为代表的当时山东等地民众的心态,及他们面对金、南宋、蒙元政权的心态和认同的研究依然较少。有关于李全的研究依旧有继续探讨的空间。
注释:
①[元]脱脱.《宋史》卷476、477《李全传》(上、下)[M].北京:中华书局,1977:13829-13846.
②彭锋.从世俗之言到国史之论试论《宋史·李全传》的史料来源[J].史学史研究,2016(04):35-45.
③李天鸣.宋元战史[M].台北:食货出版社,1988.
④何忠礼.南宋全史(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63.
⑤赵俪生.宋金元之际山东、淮海地区中的红袄忠义军[J].文史哲,1954(22):32-34.
⑥李春圃,何林陶.关于李全的评价问题[J].历史教学,1955(06):23-27.
⑦屈小强.红袄军领袖李全的悲剧[J].文史杂志,1990(01):24-26.
⑧姜锡东.宋金蒙之际山东杨、李系红袄军领导人及其分化考论[J].中国史研究,2015(01):16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