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一年四季六气过度变化和人体内情志不调都会导致阴阳失调,失去平衡而发生疾病。人体保持健康的根本在于根据气候和情绪的变化,不断调节机体气血阴阳的平衡,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活”的状态。如果气候和情绪偏激,阴阳失调则会出现多种症状而发病。《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则对人体阴阳失调的病因病机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对后世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具有指导意义。“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惊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泄;夏伤于暑,秋必疾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寒太过能伤害人的形体,热太过能伤及人的气。气受伤会产生疼痛,形体受伤会肿起来,所以先痛而后肿的,是气先受伤,而后影响到形体;先肿而后痛的是形体先受伤,而后影响到气。风邪太过,则能发生机体抽搐及游走性的症状;火热太过,则能发生红肿,痛疡等病;燥气太过,则津液耗伤发生干枯症;寒气太过能发生浮肿;湿气太过能导致泄泻。
随着自然界春夏秋冬四季的推移和木火土金水五行生克的变化,产生了寒暑燥湿风不同的气候,促成了万物生长收藏的生化过程。人体有肝心脾肺肾五藏之气,能化生五志,产生了喜怒悲忧恐等情志活动。但喜怒等情志过度可伤人的气,寒暑等气候异常变化可以伤人的形体。突然大怒,会损伤人的阴,忽然大喜会耗伤人的阳气。厥逆之气上行,满于经络,则可见神气浮越,脱离形骸的失神状态。所以,如果对情志活动不加节制,对气候变化不善于调摄,生命就不能稳固。阳极可转为阴,阴极可转为阳。所以冬天伤于寒邪,到春天就会发生温病;春天伤于风邪,到夏天易生泄泻;夏天伤于暑邪,秋天容易患疟疾之类的疾病;秋天伤于湿邪,冬天就会发生咳嗽。
本文论述了外感六淫及内伤七情过度都会伤及人体的形和气而导致阴阳失调,产生疾病。文中既言寒暑伤形,又言寒伤形,热伤气,气伤形,形伤气;喜怒伤气,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等说明了外感内伤对人的形气阴阳变化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辨证关系。
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的变化和人体喜怒思忧悲恐惊七情的调节,直接影响人的形和气的变化,从而反应到五脏六腑的盛衰变化。所以在养生防病中当自然界的六气过度变为六淫,七情不调伤及脏腑时,要及时把握自我及时调节的度,“不及和太过”都会伤及到形体而发生疾病。
在预防外感六淫侵袭人体时,一要根据四时六气的变化,合理饮食,调节起居,顺应四时阴阳寒暑的变化。二要顺应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如春季阳气升发,要适当增加活动,以助升发之阳。夏季阳气盛长,暑热湿气当令,要防止伤暑伤湿,以免伤阳。秋季阳气收敛,燥气当令,要防止燥邪伤阳。冬季阳气替藏,寒气当令,要减少户外活动,以养藏阳气为本。
在预防七情所伤人体时,主要是调摄精神。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心境安定,气机调畅,气血调和是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一要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暴喜暴怒,过度悲伤,长期忧思抑郁都会给身体带来损害。二是要注意精神修养,提高心理素质,抗病力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外感内伤直接影响阴阳失调,所以顺应四时节气,调整自身心态情志是治未病、养生保健和健康长寿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