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张思宁 黎淑贞
79岁的张淑兰,老伴去世多年,有3个女儿,平时自己和保姆生活在一起。“说心里话,我有点孤独,给孩子打电话,都说挺忙的,没说两句就挂掉了。久而久之,我就习惯了自己一个人生活,也不去打扰孩子们。可我最近总是忘这忘那,银行卡都不记得放哪了。后来有人劝我,把银行卡放在孩子那,我没同意。平时跟她们说句话都难,一点都靠不住。万一我有个意外,还能指望她们吗?想来想去,还是自己收着银行卡比较稳妥。”
现实生活中像张淑兰这样的老人并不鲜见。其实,老人不愿把银行卡交给孩子是可以理解的,存款就是老人的“底牌”,不能轻易亮出来,哪怕是儿女。
养儿防老的观念正在老一辈人的心中崩塌。时代变了,家庭结构也在变,原来一家四世同堂,现在儿女们喜欢单住,老人的安全感不再来自儿女。
恰恰老人的晚年生活最需要安全感。既然不能完全指望儿女,就只有握住自己手中的钱、房子及各种投资,这些都被老人看作是余生的保障,不能失去。可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儿子成家、孙子上学、子女创业……没有一项不需要钱,于是,有的老人怕了,不肯轻易在儿女面前露富,一提到钱就转移话题,生怕保障没了,生活失去安全感。对老人的做法,有的儿女非常不理解,认为父母自私、计较,也有的儿女能够坦然对待,只要父母高兴心安就好。
干了一辈子,累了一辈子,手里有点钱才是硬道理,这是多数老人的想法。捂着家底不肯说,不是吝啬,而是给自己找安全感。有的父母可能会有老无所依的恐惧,儿女不妨试着多跟老人交流,多做些让老人生活有保障的事,减少他们对晚年生活的不安全感。
子女可以试着这样做:尽到赡养的义务,多与父母沟通,静下心听听他们的诉求。关爱老人并非只在物质上给予他们最大的满足,只要多打一个电话,多一句问候,多一个笑脸,就不会让父母产生不被需要的消极心理,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为老人的安全感加码。